作文後花園小學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機版首頁 > 作文載體作文 > 話題作文 >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版心得(精選11篇)作文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版心得(精選11篇)作文

 作者: | 閱讀: 10.38W 次

篇一: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版心得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版心得(精選11篇)

課程內容心得體會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版)的發佈,給我們帶來理念的引領和方向的指導。

新課標在課程內容方面,主要以學習任務羣的方式組織與呈現。任務羣又以相互關聯的學習任務組成,都指向學生的核心素養與發展。具有情境性、實踐性、綜合性的特點。

第一層級的基礎型學習任務羣,只包含一個內容,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我們需要根據學段特點,進行學習任務羣的有側重的安排。這就要求我們一線教師設置學習任務,引導學生積累語言材料和語言經驗。基於語文學科,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在三個任務羣中起到奠定基礎的起步作用。

語言積累之重要,體現在生活方方面面。如看到夏日落日美景,可能脫口而出“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而非“好壯觀!”;登上山頂我們更多以吟誦“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來替代“真高啊!”;登頂長城,想到“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非“長城啊,真雄偉!”;遇到好看的人,誇她“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而不是簡單的“美女”;當受到挫折時,更多想到“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而非詞窮到“emo了,香菇藍瘦”;當在學習上開小差,可以用“偷得浮生半日閒”來取代“摸魚、划水”。

在網絡用語被學生屢次應用在課堂上、作文中並引以爲傲時,我認爲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任務羣在語文課堂上的突出強調和推行愈加重要。如果沒有充分的語言文字積累,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會更加匱乏,傳統文化就會缺失,文化自信就會大打折扣。

回想自己學生時期,總會下意識把讀書時的好詞好句摘抄到精美的本子上,抄過歌詞、詩詞、生活感悟心靈雞湯等,時不時的會翻看,是一種輸入,只有好的積累,才能更好地輸出表達。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教學提示也指導我們,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創設學習情境,在具體語言環境中運用漢字,在教學中根據語言文字運用的實際需要,從遇到的具體語言實例出發進行指導,避免機械訓練。新課標裏特別強調教師要引導學生髮現、感受、運用語言文字。不僅要知道寫法,更多地要靈活運用。

最近教學進入到了複習階段,教師更要在複習課上,注重語言文字梳理與積累的運用,讓學生真正掌握這些詞語,而非僅僅會讀會寫。例如,我在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複習課時,《蒹葭》一文的默寫,學生總是容易混淆疊詞順序,所以我設置了三個教學任務:

任務一:補寫文章易錯字

任務二:翻看課本,結合註釋,理解意思的基礎上,記憶更換的詞語

任務三:提示默寫防止出錯的方法。

《蒹葭》中,蘆葦的顏色由蒼青到悽青再到泛白,朝露成霜而又融爲秋水的漸變,伊人越來越遠,學生在文意理解與運用中才能寫對漢字。

在複習重點實詞時,將實詞與成語聯繫起來,比如,“緣溪行”與“緣木求魚”,“落英繽紛”與“含英咀華”,旨在說明成語中很多詞語依然保持古義,在學習和記憶文言詞義時,可以關聯成語,一舉兩得。

教師需要乘着新課標的東風,引導學生關注語言,關注文字,關注表達,這樣的語文教學纔會靈動,課堂纔會更加高效,學生的素養才得以提升。

學業質量心得體會

語文課程學業質量是學生在完成課程階段學習後的學業成就與表現,反映核心素養要求。第四學段學業質量標準在語言文字梳理與積累上,要求學生“發現並積累不同語境下具有個性化的詞句和段落,能根據自己的表達需要和習慣選擇使用”。

學業質量的測評,對教師教學語言文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不僅要引導學生隨文學習落實字詞教學,更要在具體語境中讓學生深刻感受,運用語言文字。把字詞的形與義作爲一種經常性的教學任務,貫穿於語文教學全過程。

葉聖陶先生曾經指出“語文方面很多項目都要經過不斷練習,鍥而不捨,養成習慣,才能使它變成自己的東西”,所以,學生在隨文學習字詞後,有必要再進行不斷鞏固和練習。而機械抄寫課後詞語、課下注釋這些毫無創造性的作業方法,是需要隨文進行精心設計的,“雙減”背景之下,我們還需適量,形式多樣,減輕學生過重的學習負擔,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語言的建構與運用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之一,字詞建構是語言文字積累與運用的實踐途徑。通過增加學生的識字量和詞彙積累,要求學生在閱讀中遇到不認識或不熟悉的字詞,可以理解字義、詞義,並通過這些字詞增加對句意、文意的理解,進而在寫作中能夠自覺運用這些積累的字詞寫話造句。最終達到提升語言運用能力的終極目標。

提高初中語言文字積累與運用,是擺在每一個初中語文教師面前急需研討的課題,通過研讀《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版),結合課標教學建議和課程學業標準,創設教學任務羣,經過課堂實踐檢驗,我們一定會獲得更多語言文字積累與運用的可爲之處。

篇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版心得

通過學習,我們明確了《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和內容、教學觀念和學習方式、評價目的和方法上進行了一次系統而大膽變革。新的理念對於富有膽識、敢於創新的人來實踐它。在學習中,我深刻體會到新的課程標準是根據時代的需要,對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教學提出一些新的要求,它致力於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爲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基礎;爲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打下基礎。同時更給我們教師的教學找準了導航,語文課程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下面我淺談我自己的一些心得體會:

一、高度重視識字寫字。

按照規範要求認真寫好漢字是教學的基本要求。練字是學生情趣、態度、審美情趣養成的過程。新課標對於學生的識字量做了以下規定:

第一學段認識常用漢字1600個左右,其中800個左右會寫。

第二學段累計認識常用漢字2500個左右,其中1800個左右會寫。

第三學段累計認識常用漢字3000個左右,其中2500個會寫。

對比以前減少了寫字數量,適當減輕了學生的識寫負擔,體現了多識少寫的思想。這樣,不但符合低中年級孩子生理髮育的特點,同時也便於提高寫字教學的質量。

新課標還提出:“第一、第二、第三學段,要在每天的語文課中安排10分鐘,在教師指導下隨堂練習,做到天天練。要在日常書寫中增強練字意識,講究練字效果。”可見,新課標將識字寫字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值得我們高度重視。從我所教的一年級學生中我也深深感到識字寫字的重要性,它是學好課文和課外閱讀的基礎。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要把漢字轉化成學生生活中已知的圖畫,激發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把識字寫字教學由難變易。

二、適應現代社會要求。

在學習中我深刻體會到新的課程標準是根據時代的需要,對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教學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比如,要求學生會略讀和瀏覽,掌握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能閱讀日常的書報雜誌;將聽說能力整合爲口語交際能力,特別提出了口頭交流和與社會溝通的要求。提出了寫作和生活實踐緊密結合的要求。提出閱讀、書寫與寫作的速度要求,並有量化指標,特別提出了對書寫姿勢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注重了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的養成。這些都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適應了社會的發展。

三、堅持“課程基本理念”。

通過學習,我真正確立語文教育的新理念,克服以往在語文教學中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過分追求學科知識的錯誤傾向。讓我明白了我們應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使學生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終身受用的語文能力。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

四、堅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學習後,讓我明白在教學進程中要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語文課程標準》首次對義務教育階段提出了綜合性學習的方式。即要求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強調在綜合性學習中要具有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精神。培養策劃、組織、協調和實施的能力。突出自主性,積極主動地參與,特別要注重探索和研究的過程。除此之外,對閱讀、寫作和學習方法三方面也有很明確的表述。提倡獨立閱讀、自主閱讀、探究性閱讀、創造性閱讀。鼓勵自主寫作、自由表達,有創意表達。在學習方法上,鼓勵有獨到的見解,鼓勵用適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學習。最終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培養學生的想象力,開發創造潛能。就我教學的第一學段的學生而言,創新精神的培養尤爲重要,可以說一旦養成對他們終生受益。

五、注重評價和交流

我們要成爲學生學習的參與者,與學生共同學習交流。我們參與學生學習活動的行爲方式主要是:觀察、傾聽、交流。教師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可以調控教學,照顧差異,發現學生的閃光點。教師傾聽學生的心聲,是尊重學生的表現。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既有認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過語言進行交流,也可以通過表情、動作來實現。在交流的時候有效的評價是非常重要的,因爲有效的評價具有檢查、診斷、反饋、鼓勵、甄別和選拔的功能,是爲了檢查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完善教學過程,最終促進學生的發展。

學習是無止境的,每次的深入學習都有收穫和提高,今後我還會多多學習教育理論,充實自己,使自己永遠對課堂充滿激情和夢想。

篇三: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版心得

暑期剛一放假,我便有幸研讀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版),讓我在對語文課程方案及課程標準變化有了新認識,深感受益匪淺,收穫滿滿!

此次新課標主要有五方面變化:1。強化了課程育人導向;2。優化了課程內容結構;3。研製了學業質量標準;4。增強了指導性;5。加強了學段銜接。它的修訂完善,猶如爲我們打開了一扇窗,撥雲見日,讓我們在學習感悟中豁然開朗,既有理念上的更新,又有理論上的提升;既有知識上的積澱,又有技能上的引領,可謂是一次饕餮盛宴!現將收穫感悟淺談如下:

一、要樹立正確的語文教育新理念。

《語文新課程》圍繞以德樹人的任務,充分發揮其人文性與工具性相統一作用,堅持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髮展爲目的,構建語文學習任務羣,以學習任務爲載體,有效整合學習資源,學科資源,以學生語文學習生活爲基礎,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注重學生積累,勤于思考,樂於實踐,勇於探索等習慣,鼓勵自主性閱讀及多元化評價。以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進而提升他們的四大核心素養,即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克服以往在語文教學中忽視學生主體地位,忽視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應主動提倡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學習方法,拓寬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聯繫生活,跨學科的學習和探究式的學習,使學生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終身受用的語文力量。

二、要注重培養學生語文創新精神。

《語文課程新標準》對義務教育各個階段提出了總體目標及學段要求,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除了注重愛國主義,集體主義之外,更多的是在感知豐厚博大的中國文化的基礎上,注重學科整合,生活聯繫以及合作實踐。大力提倡學生在閱讀,寫作,鑑賞,表達等方面要有個性化創造,鼓勵學生自主閱讀,自由寫作,創意表達,個性鑑賞,充分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創新地位。

三、要合理設置語文學習任務羣。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以學習任務羣組織與呈現課程內容。這是新版課標在內容修訂上的一大突破,也是一個全新的要求,應引起我們一線教師的高度關注。但是對於什麼是學習任務羣、學習任務羣的特點和意義認識不清,進而對於如何在課堂教學中以學習任務羣來組織和呈現課程內容感到迷茫。因此,從根本上釐清認識,找準學習任務羣在課程教學中的落地路徑十分必要。義務教育文課程按照內容整合程度不斷提升,分了三個層面設置了學習任務羣,其中第一層是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第二層是實用性閱讀與交流;第三層是整本書閱讀,跨學科學習。教學實施時要根據學段特點安排教學任務。如第一二學段可以圍繞生活真實情境進行教學,引導學生學習日常生活語言,學會文明交往,學會表達生活。第三,第四學段則可以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開展閱讀與探究活動,學會表達和交流自己在生活中的發現與感受。活動時,可以採用朗讀,複述,遊戲,表演,講故事,情景對話等喜聞樂見形式,將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蒐集處理信息等融爲一體,進而高效完成各學段學習任務。

四、要重視教學過程評價的導向作用。

“過程”是相對於“結果”而言的,具有導向性,關注教學過程中學生智能發展的過程性結果,如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等,及時地對學生的學習質量水平做出判斷,肯定成績,找出問題,是過程性評價的一個重要內容。過程性評價的功能主要不是體現在評價結果的某個等級或者評語上,更不是要區分與比較學生之間的態度和行爲表現。從教學評價標準所依據的參照系來看,過程性評價屬於個體內差異評價,亦即“一種把每個評價對象個體的過去與現在進行比較。或者把個體的有關側面相互進行比較,評價的功能主要在於及時地反映學生學習中的情況,促使學生對學習的過程進行積極地反思和總結。因爲學習的主體是學生,我們應注重評價主體的多元與互動,同時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促進評價方式的不斷改革與提升。

五、要發展自我終身學習機制。

隨着課程改革的深入,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教師現有的文化知識、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等方面,已跟不上推進素質教育的需要。教師作爲知識的傳承者,如果自身不進行不斷的知識更新,就無法完成這一使命。爲了適應時代的需求,促進自己專業發展,跟着目前的信息潮流,掌握教改動態,提高課堂效率,增長自己的見識,就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理念,以順應時代的新發展。

未來設想: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關於語文課程的性質,課標在表達上略有出入,但整體不變,新課標對語文教師職能和職業修養的要求也都有了變化,在堅守語文課程性質和語文學習規律的基礎上,我們今後要多反思自己的教學,要緊跟新時代的步伐和要求,擁有新理念、新思維、新知識和新視野,在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爲上積極求變,不斷更新自我、發展自我、豐富自我,做有學習力、思考力、創造力、研究力和執行力的適應時代需求的語文教師,努力讓自己成爲最好的課程。

古人說,水本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生靈光。新的教學改革形勢下,要想與時俱進,順應時代發展需求,我們就應充分吸收新課程標準精華,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立足立德樹人,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雙減”政策要求,爲百年大計的教育事業盡獻綿薄之力!

篇四: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版心得

教育,是有目的的,自古而然。2022版新課標,從國家層面,明確了“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爲誰培養人”,讓全體教育工作者目標明確,有的放矢。落實到每一個一線教師,教育的執行者,其實最關心的是“怎樣培養人”,也就是學科怎麼教的問題,教法問題。所以筆者作爲一線教師,也主要從語文學科教學“教什麼、怎麼教”的角度來解讀新課標。專家們解讀新課標高屋建瓴,橫看成嶺側成峯。我只是“管窺蠡測”,頗有盲人摸象的意味,難免井蛙之譏,卻也顧不得了。

在認真研讀、比較新老兩版課標,並認真學習了多位專家的解讀之後,我們可以發現,2022版課標,變化的部分,一是與愛國教育、文化自信等有關的內容,主要體現在“核心素養”“課程內容”上。二是關於學習方法方面,強調單元主題教學,任務羣、多學科的綜合、整合性質的學習方法。三是增加了關於學業評價和教研指導方面的內容。而基本不變的,除了關於教學目標方面的內容,還有就是語文學科教學永恆不變的訓練重點——聽說讀寫訓練,即“語言文字運用”。這一點,在課標的各個部分字裏行間處處都體現出來。

一、課程性質——運用工具

先引用課標中的表述:

(1)語言文字是人類社會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2)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3)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

(4)語言文字的運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學習中的聽說讀寫活動以及文學活動,存在於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

(5)語文課程應引導學生熱愛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通過積極的語言實踐,積累語言經驗,體會語言文字的特點和運用規律,培養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提升思維品質,形成自覺的審美意識,培養高雅的審美情趣,積澱豐厚的文化底蘊,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全面提升核心素養。

從以上這些表述,我們能提取到以下信息:

1、第(1)(2)句有一個共同的詞語“工具”,工具是幹什麼的?使用的!語文教學,教“語言文字”工具的使用的。

2、第(3)(4)(5)句反覆出現的詞語是“運用”,反覆出現了五次。第一次在第(3)句,說語文課程是學習語言運用的;第二次出現在第(4)句,說語言文字的運用,存在於人類活動的所有領域。後面三次都出現在第(5)句,說要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進行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從這句中的“同時”一詞,我們能體會到學習語言文字運用是第一位的,文化自信、思維能力、審美情趣等等,都是在這個基礎上的累加,或者說擴展。再結合上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一句,工具性纔是語文課程的最核心的特點。

那語言文字運用指什麼?“包括生活、工作和學習中的聽說讀寫活動以及文學活動”,對於小學生來說,主要就是聽說讀寫四項能力。思維、審美呢?是運用的結果,聽說讀寫的結果!所以,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是爲一切其他功能起到的奠基作用的,是最最基本的最最核心的能力。

二、課程理念——情境中整合運用

這部分講了五個理念:

三、課程目標——運用能力

這部分內容分爲核心素養內涵、總目標、學段要求三部分。總目標和學段要求除了一些順序調整、表述細微變化,基本延續不變,主要變化就在“核心素養內涵”這一塊。

核心素養內涵爲2022年版課程標準新增內容,是這樣定義的:

核心素養是學生通過課程學習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培養的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的語文實踐活動中積累、建構並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是文化自信和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的綜合體現。

還是採用提取關鍵句的辦法,我們提取以下句子:

(1)通過課程學習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2)在積極的語文實踐活動中積累、建構並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

繼續提取關鍵詞語:關鍵能力、語言運用

從這裏,我們讀出什麼?核心素養的核心,就是語言文字的運用,文化自信、思維能力、審美創造,都是“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都是附着在語言文字學習和運用之上的。通過閱讀積累而認同、熱愛祖國文化,培養能力;通過運用語言文字表達思維和進行審美創造,最終達成對民族文化的自信。

四、課程內容——任務羣中實踐運用

這部分主,要講的就是關於學習任務羣,開頭是這樣表述的: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內容主要以學習任務羣組織與呈現。設計語文學習任務,要圍繞特定學習主題,確定具有內在邏輯關聯的語文實踐活動。語文學習任務羣由相互關聯的系列學習任務組成,共同指向學生的核心素養髮展,具有情境性、實踐性、綜合性。

提取關鍵詞:語文實踐活動。實踐活動是什麼?聽說讀寫,具體情境中的語言文字運用。用課本爲例子爲切入點,教語文學語文用語文。特別強調的是,這個運用,“具有情境性、實踐性、綜合性”。

五、學業質量——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對學生學習質量的表現,其評判標準,當然是“以核心素養爲主要維度”,“依據義務教育四個學段,按照日常生活、文學體驗、跨學科學習三類語言文字運用情境,整合識字與寫字、閱讀與鑑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語文實踐活動”。核心素養四個方面,自信、思維、審美,都必須通過語言文字這個載體這個工具的運用表現出來,所以質量檢測的核心,當然只能是語言文字運用能力,還是聽說讀寫,在具體情景中的聽說讀寫。所進步的地方,是更強調綜合性、實踐性,也就是具體情境中的整合。後面的教學評價、學業水平考試,也基本一以貫之這個思想。

比如“命題原則”的第一點:“堅持素養立意。以核心素養爲考查目標,通過識字與寫字、閱讀與鑑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語文實踐活動,全面考查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水平。”

再如“命題要求”中的表述:“考試命題應以情境爲載體,依據學生在真實情境下解決問題的過程和結果評定其素養水平。”“日常生活情境指向真實具體的社會生活,關注學生在生活場景中的語言實踐,凸顯語言交際活動的對象、目的和表述方式。文學體驗情境側重強調學生在文學作品閱讀中體驗豐富的情感,嘗試用不同的方式進行創意表達;”

趙孟頫在書法上有一句名言: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我們可以借鑑來說明語文教學。教材的內容和各種資源,儘可以隨着時代的發展而更新變化,但語文學科所要學習的語言文字運用的基本能力,卻是“千古不易”的,將來必然也是如此。從素養到核心素養,語言文字,作爲核心的核心,其工具的屬性永遠也不會改變的。但是,“運用之妙在於一心”,如何在課標指導下,不斷研究,找到最合適的教學方法,確是需要我們“上下而求索”的。

篇五: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版心得

爲深刻理解新課標的精神,把握課程標準在各個教學階段所提出的不同層次的要求,更好地理清教學方向,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文昌小學語文科組利用假期,繼續組織教師開展新課標研學活動。我校語文教師共32人,主抓語文科行政1人,共33人蔘加此次培訓。根據教師們的反饋,主要做以下總結體會。

一、加強立德樹人,培育時代新人

作爲教育者,必須明確“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爲誰培養人”的精神內涵,通過學科教學優化育人藍圖。《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版)》課程理念中強調: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充分發揮其獨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髮展爲目的,綜合構建素養型課程目標體系。同時,正是基於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所以,語文教育必須與時俱進。在實際教學中,我們應結合部編教材,加強立德樹人的教育思想,將思想道德教育融入教學中,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特別是要結合教材中選編的革命文化內容,引導學生構建家國情懷,實現語文以文化人的教育目的。在具體課堂教學中,我們不但要立足文本,還要走出文本,依託文本的人文主題和語文素養,旁徵博引,儘可能的通過革命英雄、各行各業的領軍人物、文質兼美的文章等,潤物無聲,塑造學生愛國愛黨的美好品質。

二、轉變思想觀念,落實核心素養

隨着新課標“育人本位”理念的提出,語文教學要從傳統的思想觀念——“知識本位”轉向適應新時代發展的“育人本位”,因爲培養能採用科學方法去學習的人,能用語言溝通、能解決實際問題的人,纔是我們課堂上應該達到的目的。新課標將“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的綜合體現作爲要培養的學生核心素養和總目標。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始終要圍繞語文核心素養的落實來展開。一切語文學習活動,都以語言運用爲基礎,通過品讀語言、體味語言、感悟語言、理解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等,發展學生思維,提高學生審美情趣,樹立文化自信。教學中要特別注意兩點:首先,引導學生多讀書少做題。平時佈置作業,應多佈置閱讀任務,少佈置機械性作業。通過大量的閱讀,培養學生的理解感悟能力、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涵養學生的思維和品質。其次,語文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多組織學生開展豐富的語文實踐活動,如讀書分享會、思辨研討會、經典朗誦比賽、辯論比賽、演講比賽、電影節、新聞採訪、研學訪古等。通過豐富的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在真實的活動情境中,獲得語文素養的提升。

三、利用學習任務羣,營造良好學習氛圍

學習《2022版語文課程標準》,一個嶄新的詞彙刻入我們的大腦——語文學習任務羣。“語文學習任務羣”是新課程標準中“課程內容”的主題與載體形式。語文學習任務羣包括三個層次,即基礎型學習任務羣、發展型學習任務羣、拓展型學習任務羣。圍繞語文核心素養構建了循序漸進、有梯度的學習歷程。以“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爲基礎,在學習過程中,設置“實用性閱讀與交流”、“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思辨性閱讀與交流”的發展性場景,以“整本書閱讀”和“跨學科學習”爲拓展,在整合中發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語文學習任務羣的設計,改變了知識點、能力點的線性排列,改變了逐點解析和逐項訓練的教學方式。這對我們的課堂教學提出了全新的挑戰,今後,我們要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手段來滲透學習任務羣,不斷地去幫助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通過閱讀等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沁入,提高學生認知理解能力的同時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四、利用多元評價形式,注重學業質量提升

新課程標準中對於學業質量是這樣描述的,學業質量是學生在完成課程階段性學習後的學業成就表現,反應核心素養要求。根據不同學段,進行學業質量標準的要求。在課程實施中,強調語文課程評價,具體包括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可以說對於學習效果有了全過程和階段性的雙重評價,更加有利於教師課程教學目標效果的界定和評價。其中重點提出作業評價中作業設計的重要性,教師需要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髮展爲出發點和落腳點,精心設計作業,用少量優質的作業幫助學生獲得典型而深刻的學習體驗。

學無止境,勤則可達;研以致遠,篤行不倦。新課標時代下的我們,是新課標的研究者,也是新課標的踐行者。研無止境,我們高年級語文組將繼續積極主動地學習並適應新課標,在教學中踐行新課標,全面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

篇六: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版心得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這樣闡述“語言運用”:語言運用是指學生在豐富的語言實踐中,通過主動的積累、梳理和整合,初步具有良好語感;瞭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特點和運用規律,形成個體語言經驗;具有正確、規範運用語言文字的意識和能力,能在具體語言情境中有效交流溝通;感受語言文字的豐富內涵,對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具有深厚感情。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學習語文,主要是爲了掌握語文這個工具。即積累語言,積澱語感,憑藉語感,運用語言。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過說:不瞭解一個字一個辭的意義和情味,單靠翻查字典辭典是不夠的。必須在日常生活中隨時留意,得到真實的經驗,對於語言文字纔會有正確豐富的瞭解力,換句話說,對於語言文字纔會有靈敏的感覺。這種感覺通常叫做“語感”。夏丐尊先生在一篇文章裏講到語感,他說:“在語感敏銳的人的心裏,“赤”不但解作紅色,“夜”不但解作晝的反對吧。“田園”不但解作種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見了“落葉”二字,就會感到無常、寂寥等等說不盡的意味吧。”而對語言文字的敏感正是語文課該有的味道。

一、披文以入情。

學習語文的過程,是一個聽、說、讀、寫有機交織在一起的過程,所謂“熟讀精思子自知”,古人說:“文貴自得,書忌耳傳”凡是“告訴”的東西,都比不上“自得”的好。所以一堂語文課,老師的講解分析過多,就索然無味了。只有讓學生讀,把課文讀通,讀順,讀懂,讀出韻律,讀出滋味,讀出情趣,才能養成良好的語感。記得張田若先生曾經提出過著名的“四三二一”語文教學評價標準,他把“看全班同學是否把課文讀熟了”作爲第一條標準,佔40%。語文課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隨着時間的推移,越來越真切地感受到讀的重要性。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讀,讀進去,進而悟其意、悟其情。學習語文的過程實際上是“文化”的過程。而“文化”學生,只能在讀中“文化”,老師的講點撥、鼓勵,只能起“催化”作用。

二、厚積而薄發

學文如聚沙,學習語文,你今天讀一篇,明天讀一篇,今天積累一個詞,明天記住一句話,日久天長,積累多了,說話、寫文章就會越來越自如,就能出口成章,下筆成文。還有一個比喻也非常貼切,學語文好比在天上布雨,雲布得越厚,雨下得越大,良好語感的培養離不開大量的語言材料和語言環境。教材中的許多課文出自名家之筆,文質兼美。讓學生“熟讀”,把無聲的書面語言轉換成有聲的口頭語言,把不熟悉的語言變成了熟悉的語言,逐步感受到語言的意蘊和文章的氣勢。通過背誦,學生積累大量的好詞佳句,精美篇章,不斷充實語言積累,並從背誦中進一步領悟謀篇佈局、遣詞造句的精妙,領悟出表達方法的精巧,這將使學生受益終身。背誦佳篇名作有利於學生貯存語言,積澱語感,從而紮紮實實提升語文素養。“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就是語感培養的最好註腳。實踐也證明:大凡愛看書的學生,語感都較強,想象力豐富,語言表達能力強,對語言文字把握非常準確。因此,語文學習一定要“廣積糧”。

三、習慣成自然

運用語言是一種習慣,而習慣的養成離不開反覆地練習和實踐,“學而時習之”,只有“習”才能“慣”。而朱作仁教授把學習語文的規律概括爲兩句話:大量讀寫,讀寫結合。學習語文,讀和寫是交叉在一起,是“滾動”發展的。學生在閱讀中習得的語感,只有在更多的語言實踐中運用,才能使語感不斷強化。閱讀教學中,努力創設實際情境,讓學生無拘無束進行口語交際;通過引導學生參加朗讀、說話、演講,或指導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復述,轉述等,深化感悟。在學生讀懂、感悟的基礎上,讓學生練習擴寫、縮寫、仿寫、改寫、寫讀後感等,讀寫結合,昇華感悟。拓展閱讀教學的空間。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五彩繽紛的生活是語言的源頭活水,又是運用語言的廣闊沃土。因此,要注重課內外相結合,把生活當作語言的大教材,立足於課內,得益於課外,引導學生走進生活,把生活積累與運用語言結合起來,讓其真正成爲一種習慣。

語感的培養並非朝夕之功,與學生的聽、說、讀、寫都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體會文字、推敲語言、品析文本、領會情感,更要重視讀寫結合,由此才能把語感的培養從被動接受轉換爲主動輸出,讓學生在長效的閱讀體驗之中建立自己的語感體系、構建自己的閱讀世界。

篇七: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版心得

課程目標指向“學生需要達到什麼程度”,課程內容指向“學生通過學習什麼才能達到那個程度”。而學業質量標準則指向“怎樣才能知道學生達到了那個程度”。三者相互呼應又一致指向核心素養。

對比課改中的三版語文課標目錄,不難發現,課程內容從無到有,從有到獨立,從窄化(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到結構化(從主題範疇、載體形式、內容組織與呈現方式三方面作出明確表述),經歷了一個不斷完善成熟的過程。

課程內容以三大文化爲主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堅持以文化人的導向;以豐富多樣的語文樣態爲載體(漢字、書法、成語、格言警句、神話傳說、寓言故事、歷史故事、民間故事、中華民族團結一家親的故事、古代詩詞、古代散文、古典小說、文學文化常識、傳統節日、風俗習慣、反映三大文化國內外的優秀經典的文學作品,以及口頭和書面與溝通、跨媒介閱讀與表達等語文實踐活動);以學習任務羣爲組織與呈現方式,建構了語文課程內容的結構體系。

但課程內容又不等同於教材內容,也不等同於課堂教學內容。如何在現有的統編教材中把課標內容轉化爲課堂教學內容?需要一線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嘗試設計“語文學習任務”。正如一些解讀課標的學者所言,課程內容就是學習任務羣。

那什麼是“學習任務羣”呢?爲了更好地理解,我做了詞組的拆分:學習+任務+羣。

學習任務羣的設置是對教與學方式的變革,從“單篇閱讀”到“閱讀單元”到“學習單元”的轉變,改變碎片化、隨意化的弊端,改變碎問碎答,改變灌輸式、傳授式教學。

首先強調在學習動機的驅動下開啓一個單元的探究式學習,且不僅侷限於閱讀的學習,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等都應在一個單元完整呈現(即以“識字與寫字”“閱讀與鑑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語文實踐活動爲主線);

其次,一個單元可以進行多個學習任務羣,且這些學習任務羣以學習主題爲引領,以任務驅動爲載體,有內在的關聯性;

第三,一個學習任務“羣”必須由一個核心任務和多個子任務構成,方可稱之爲“羣”。

接下來,以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爲例,初探學習任務羣的設置,踐行課程內容。

本單元是關於“演講詞”的活動探究單元,以“理性的聲音”爲學習主題,以反映英勇無畏革命精神的《最後一次講演》、反映理想信念與愛國情懷的《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反映艱苦奮鬥與無私奉獻的《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擇》等演講作品爲載體,進行三個任務羣學習:

基礎型學習任務羣——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因爲是基礎性學習任務羣,所以每個單元都應該進行);

發展型學習任務羣——實用性閱讀與表達,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拓展型學習任務羣——跨學科學習。

三個學習任務羣不是單獨、機械地進行,而是有機融合,交叉進行。核心任務是在“慶祝活動”上發表演講,在覈心任務的驅動下,預完成三個子任務:任務一——學習演講詞;任務二——撰寫演講稿;任務三——舉辦演講比賽。

任務一——學習演講詞。首先進行“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的學習任務羣,對本單元的字詞按照類型梳理。如按照詞語感情色彩分類,或按照近義詞與反義詞分類等,並用正楷字或行楷字規範地書寫,在班級張貼展示,體會不同的書法美。

其次,進行“實用性閱讀與表達”“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的學習任務羣,比較閱讀三篇演講詞,用表格呈現三篇演講詞的共性特點即一般特點:有針對性(爲什麼講、講給誰聽)、觀點鮮明(講了什麼)、內容充實(爲什麼講)、思路清晰(怎麼講)和個性特點(即演講風格)。通過模擬演講,感受不同演講者的不同演講風格,體會演講者身上的革命精神。學習如何調用語言技巧表情達意,與此同時,整理典型的語法、修辭應用實例(“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的學習任務羣),積累語言材料,建立自己的創意語言資料庫,並能學以致用。

任務二——撰寫演講稿。從五個維度設計寫作評價量表:1。爲什麼講?講給誰聽?做到心中有數;2。寫好開頭,吸引聽衆的關注;3。明確表達觀點,思路清晰;4、精心設計結語,提升演講的效果;5。錘鍊語言,增強演講感染力。從而指導學生自主探究演講稿寫作。

任務三——舉辦演講比賽。分賽前(準備階段:個人準備、分組選拔、推選主持人、撰寫串詞、安排評委、制定評分細則、設置獎項。設計多種學習活動,注重過程性學習成果和過程性評價);賽中(關注多元評價:演講語態的評價、演講稿理性思維和理性精神的評價,學生評價與老師評價);賽後(進行“跨學科學習”——聆聽《我在北大聽演講》或觀看《我是演說家》,連接課堂內外、學校內外,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空間,運用多媒體記錄併發布本次活動成果)三個階段。

在學習任務驅動下學語文,在學習任務展示中用語文。

語文課程學業質量標準是以核心素養爲主要維度,結合課程內容,對學生語文學業成就具體表現特徵的整體刻畫。既是命題的依據,也是衡量學生是否達標的標準。在具體學段學業質量描述時,大量使用“能”指向性動詞和顯性行爲動詞,清晰準確地爲義務段學生“畫像”。

在進行“教學評一致性”的教學設計時,有一個摘錄課標、分解課標的環節,其中分解課標需從三個維度進行:學什麼(目標)、用什麼學(內容)、學到什麼程度(質量)。三者相互呼應又一致指向核心素養。

語文課程標準是全國語文教學要達到的基本標準,基本要求,是政策性文件,預示着下一步語文課改的方向。在新教材還未頒佈時,如何用好統編教材,落實課標理念,需要一線老師在教學實踐中大膽地探索與創新。

篇八: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版心得

2022年4月,新的義務教育課程課標(2022版)已於2022年4月正式公佈。起始,我從各級媒體平臺上搜集相關信息,從《新課程方案》和《新課程標準(2022版)》兩個大塊進行粗淺瀏覽。初步明白了“國家課程標準”的內涵。

本次新課程方案及課程標準的改革,對於我們一線教師而言,既是一種壓力,又是學習提升業務素養,更新育人理念的機會。我們當前的首要任務就是,深度學習,系統學習,結合所任教科目、學段進行融合學習,進而在課堂教學中實踐探索,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通過對新課標的認真學習,結合相關材料及專家專題報告,下面我簡單梳理一下,自己的一些思考和感悟。

一、突出核心素養,強化課程育人

“新課標”明確提出語文課程圍繞核心素養,體現課程性質,反映課程理念,確立課程目標。而這四個核心素養(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是一個整體。這其中語言運用是其他三個核心素養的基礎,它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學生學習文化的積澱,也是一個發展的過程,語言文字是在學生個體語言經驗發展過程中得以實現。結合現當代社會實際狀況及出現的各類“特殊事件”,不得不再次將“文化自信”根深於學生心中,文化自信也是本次新課標課程目標核心素養內涵的首位,要培養學生通過語文學習,熱愛中華文化,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關注和參與當代文化生活。

本次新課標在課程設置上也做了嚴格的規範。課程的開始必須要具有育人功能,突出時代性,關注新發展,精選文質兼美的作品,重視價值取向,同時根據國家“雙減”政策的要求,在新課標中,倡導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注重閱讀引導,培養讀書興趣,提高讀書品味,多途徑拓展語文學習空間,提高語文學習能力。注重對學生學習的過程性和整體性的評價,多元化評價。

二、優化內容設計,注重學業質量

從第四板塊課程內容設計來看,本次新課標課程內容主題與載體形式主要是從三大主題: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2。革命文化;3。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內容組織與呈現方式上,以學習任務羣組織與呈現。分三個層面設置了學習任務羣,其中第一層爲基礎型學習任務羣,任務是“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第二層是發展型學習任務羣,共三個任務“實用性閱讀與交流”“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和“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第三層是拓展型學習任務羣,共有兩個任務“整本書閱讀”和“跨學科學習”。根據學段特點,學習任務羣安排各有側重點。

學業質量是學生在完成課程階段性學習後的學業成就表現,反映核心素養要求。依據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學習的四個學段,按照日常生活、文學體驗、跨學科學習三類語言文字運用情境,整合識字與寫字、閱讀與鑑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語文實踐活動,描述學生語文學業成就的關鍵表現,體現學段結束時學生核心素養應達到的水平。尤其注重了學生實踐性學習的考覈,在課標中要求第一學段學生能願意整理自己的學習成果,並向他人展示,樂於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呈現學習所得,在第二、三、四學段分別都闡述了善於分享、善於實際生活的表達,緊跟時代步伐,參與社會實踐活動。

三、高效落地實施,全面創新改革

自今年4月宣佈新課程方案和新課標以來,全國各地全面開花,國家層面上組織專家進行線上宣講、解讀,各省市區縣組織社會組織或教育相關部門進行專項輔導、學習,要求教師要準確理解課程的基本理念,把握學生核心素養髮展的基本規律,根據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和學業質量的相關要求,創造性地開展語文教學,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獨特的育人功能。

語文教師也要將新理念、新方法、新技術應用到語文教學中,堅持終身學習,努力提升專業素養,定期覆盤,通過個人反思、同伴互助、專家引領等多種途徑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創新教學方法,跨學科融合,玩轉課堂,向學生傳授適應新時代、適應未來社會的科學知識,讓中華傳統優秀文化代代相傳,脈脈相通。

孔子曰: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義務教育課程課標(2022版)今年9月將正式實行,相信通過學習,我們每個人都會有很大收穫與進步,成爲教學領域的行家裏手。

篇九: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版心得

課程目標心得體會

我讀初中語文教學目標的設置有以下體會:

首先是目標的行爲主體必須是學生而不是教師。因爲判斷教學有沒有效益的直接依據是學生有沒有獲得具體的進步,而不是教師有沒有完成任務,如《土地的誓言》一文,如果教學目標寫成“通過學習,培養學生的思鄉之情和愛國熱情”或“鍛鍊學生的朗讀能力”等這樣的教學目標的寫法應該說都是不規範的,因爲這裏的教學目標行爲的主體是教師,而不是學生。

其次,教學目標必須是可測量,可評價,具體而明確的,大而空的教學目標就無法評價,也失去了目標的作用。如幾年前,本人在寫《海燕》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時,寫了“培養學生革命的大無畏精神,提高學生的寫作技巧”。這種寫法不僅主體不對,而且也無法評價“革命的大無畏精神”和“學生的寫作技巧”到底進步了多少。

最後是教學目標的設定還必須把共同性目標和個性化目標有機結合。所謂共同性目標是指爲全體學生的學習而預設的,全體學生都要達到也能達到,是基本的,共同的,可達到的教學標準,而不是無法實現的最高要求,如通過這一堂的學習,至少能熟讀課文,學了這篇說明文,學生至少能懂得3種說明方法及其運用。

個性化目標則是針對不同學生具體學習情況,爲部分學生預設的,這兩種目標在實際操作中,可以用一條開放性的目標進行表述,它能極大地發展學生的個性,如《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學目標可以設計爲“聯繫現實,說出自己學習這篇課文後所學的啓發”。

這樣設計既能讓所有學生都有話可說,又能讓他們說出自己個性化的認識,共同性目標和個性化目標體現了基礎性和多樣性相統一的原則,使全體學生都能獲得必要的知識技能的同時,還顧及了學生自我發展的方向和學習需求方面的差異,這樣有利於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課程理念心得體會

教師不應是學生思維的保姆,而要讓知識成爲學生勤于思考的果實,授人以漁,帶着學生走向知識。

教師轉變角色應以學生爲中心,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更好地適應全新的語文教學。蘇霍姆林斯基曾對此作過精彩的比喻:“要像對待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小心翼翼地保護學生幼小的心靈。晶瑩透亮的露珠是美麗可愛的,但卻十分脆弱,一不小心就會滾落破碎,不復存在。學生的心靈就如同脆弱的露珠,需要教師備加呵護。”

在課堂上,老師以其睿智的眼光敏銳地發現了一些教學資源,並及時拓展延伸,鼓勵學生多角度援疑質理,如果學生回答問題時回答錯了,要善於保護學生自尊心,巧妙而善意的點評既讓學生學到了新的知識,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培養了學生敢於提問的精神。使原本可能尷尬的課堂重又煥發出勃勃生機,充滿了青春的活力。

對於具有人文性特點的語文學科尤其如此,作爲這個學科的教師更應該有個全面的語文學科認識。

語文教師要有一個“全面語文”的概念,就是“語文的外延等於生活的全部”。“全面語文教育”的立足點很高,它不侷限於某一節課、某一方面的教學、某一冊語文書的教學,而是對語文教學進行總體的考察、總體的設計、總體的改革,着眼於學生的發展和未來,對學生的影響應該是深遠的。要符合語文教學的規律,符合新課標對語文性質的概定。

我們對語文素養要有一定認識,語文素養是根據素質教育思想和學生的發展需要而提出的具體要求,也是廣大一線教師在較長一段時間裏不斷追求的目標。語文綜合素養重在綜合與實踐。

學語文,必須承認語文課堂是主要場所,學校的課外活動是第二場所。如徵文、演講、故事會、朗誦等比賽活動以及寫作興趣小組、課外閱讀等,都是學習語文的有效活動。但是,如果把圈子再劃大一點,家庭也是學語文的相當重要的場所。每個孩子降生下來,過一段時間就開始學說話,開始接受語文教育了。

課堂教學是實施創新教育的主陣地。在語文教學中,只有時時、處處將創新手段融入課堂,課堂纔會更加充滿創新活力。創新的語文課堂,一方面要求教師要創造性地採用現代教學手段、創設創新的情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採用新的教法與課堂結構;另一方面要注意激發起學生求異創新的慾望,善於引導學生排除障礙,標新立異,尋求開發創造力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學會創新的規律和方法。

此外,我還想談一點語文的課後作業問題。在各種學習訓練中,語文作業恐怕是最不受師生歡迎的,究其原因,可能因爲無論是教師佈置、批改作業,還是學生做作業,都特別耗時費力。

作業完全由教師提出,限制了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內容沒有差異,不符合學生實際水平;完成方式強調獨立性,限制了合作素質的培養;大量單調的、盲目的、機械的低效作業,使學生成了作業的傀儡,在行爲和思維方式上完全服從教師的指揮,使學生對作業失去了原有的興趣。作業要有趣味性,作業要有實踐性,作業要有人文性。

教學實踐表明,陳舊的語文教學不但不能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反而使得學生對學習失去興趣。抑揚有道;一味苛責、強制,並非良策,惟有對症下藥;學習中,與學生亦師、亦友,剛柔並舉,寬嚴相濟,導之疏之,教學方能行之有效。

篇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版心得

今年四月底,新課標正式發佈,這是雙減政策下的第一個課標,意義深遠而重大,相信我們一線教師都在認真的研讀和體會。

新修訂的課標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強調育人爲本,突出實踐育人,發展素質教育。新課標優化了課程內容結構,研製了學業質量標準,增強了指導性,對於“教什麼”“怎麼教”“爲什麼教”“教到什麼程度”有了更明確的指導。

新課標核心素養強調的是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這四個方面缺一不可,屬於一個整體。這一點令我印象尤其深刻。學生在此素養內涵下應具備以下能力:

1、認同並熱愛中國文化,對中國文化有堅定的信心,懂得去傳承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2、具備良好的語感,會積累梳理整合中國的語言文字,能在具體語境中有效溝通,對國家的語言文字有誠摯深厚的情感;

3、具有積極思考的習慣,思維有敏捷性、靈活性、獨創性、批判性,還要有好奇心、求知慾,崇尚真知和真情實感;

4、具有初步的感受美、發現美、運用語言文字表現美的能力,還要有正確的審美觀和健康的審美意識。我們要謹記思維能力的提升、文化的傳承、審美能力的培養都是建構在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運用上。

這些核心素養其實大部分都在學校的教學體系裏才能體現,和家庭教育的關係不大,因此,它給我們一線教師指引了新的方向。首先,我們在小學的六年時間裏,要帶領學生好好認字,讀熟課文,再引導讀百十本高品質的書籍,書寫幾十篇洋洋灑灑的文章,當然,還要誦讀大量的詩詞和古文,最好是熟讀成誦,充分感受祖國的傳統文化。書讀多了,視野就會開闊,積累就會增多,思維也會活躍,語感也會得到提高。低年級從薄薄的繪本漫畫開始,過渡到中年級一週一兩本的童話寓言民間故事書,再到高年級兩週一本的經典名著。隨着年級升高,書也要越來越厚重,越來越耐人尋味,一定要逐步改善那種快餐化、碎片化、網絡化的閱讀習慣。當然,我們也要利用學生在學校的時間定期的開展讀書交流會,分享讀書心得,如果再有一些激勵機制會更能提高學生的讀書興趣。想要和同學們在讀書上有共鳴,我們作爲語文老師也要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注重優秀傳統文化的知識積累。新課標在教學研究和教師培訓這個版塊也提到了語文教師要堅持終身學習,提升自身文化修養。

小學語文,其學科性質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因此,我們要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不能把語文課上成自然科學類、思想政治類或別的什麼課,而要把語文課上得象語文課,就是要還語文的本體特徵。其次,是兒童的語文教育,是兒童學習母語、運用母語爲主的教育。

那麼,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範疇下,怎樣才能把小學語文課教得“有滋有味”呢?在這裏,我想結合下面三點來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語文味

所謂的語文味即是語文的文學蘊味,包括語言、文學、形象、構思、意境、哲學、情趣等蘊味,也即是語文美。所以,語文課就要有濃厚的語文味。而語文教學的過程,就是引導學生去體驗、去發現、去感悟語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因此,要領悟語文的美,首先必須從文本入手,從品味語言達到超越語言,着眼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引領學生獲得感受,體驗情感、發表見解,使之轉化爲智慧,最終積澱文化,形成自己豐富的精神世界。那麼,如何讓語文課上出語文味?

首先,語文教學必須從語言文字入手,引領學生對語文作品反覆涵詠體味。給學生留下充分閱讀的時間,讓學生在琅琅書聲中,用心靈去擁抱文本,和作者的心靈直接對話,在思維和情感的強烈震撼中領會作者偉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教師引導學生反覆朗讀、大量閱讀、細細品讀、深情誦讀中反覆涵詠體味,讓學生領會語言文字之美,從而領會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

其次,要圍繞“語文本體”引導學生在充分的思維空間中,多角度、多層面,甚至是有創意地去理解、欣賞作品,產生對文本的情感美、語言美、形象美、構思美、意境美、哲理美和情趣美的認同與讚賞,併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創作欲,從而更加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

二、兒童味

小學的語文是兒童的語文。兒童就是兒童,他們既不是縮小的成人,也不是成人的預備。兒童是一個思想上、精神上、人格上獨立的人,兒童又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因此,小學語文教學必須從成人霸權中走出來,還兒童以發展語文素養的自主權。

語文教師的任務,主要不是教導學生和控制學生,而是通過文本還學生一個更活躍、更開闊的語文實踐平臺。在“還”的過程中,語文教師應該自始至終、自覺自願地成爲學生實踐的組織者、服務者和幫助者。激發學生的閱讀願望和興趣;洞察學生在語文實踐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和障礙;誘發學生作爲一名讀者的發展和創見;帶領學生經由語文課走向一片新的語文天地。爲此,我們必須瞭解兒童、研究兒童、懂得兒童。

要在語文課體現“兒童味”,更重要的是凸現兒童的主體地位,把兒童的精神融入語文課,讓童聲、童心、童趣在老師的喚醒、激勵和鼓舞中真實體現。在教學中兒童自有兒童的感動,兒童自有兒童的詮釋,兒童自有兒童的情懷,兒童自有兒童的夢想。小學語文學習的主人是兒童,我們要尊重兒童的原始表達,要體會語言的真意,要讓兒童真情流露,語文課就要尊重兒童的語文世界,上齣兒童味來。

三、個人味

語文課的語文味,一般是說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處理教材、組織教學活動、選擇教學手段、運用教學語言以及教師的儀表風度等諸種因素,凝聚之後顯示出來的審美風貌,表現爲真(即真實可信)、誠(即誠摯深沉)、新(即新穎獨特)。這種審美風貌體現於教學的全過程,併爲學生所品評體驗,或深或淺或長或短地吸引着學生。無個人味的語文課,猶如作家筆下塑造的缺乏個性的人物形象,對讀者來說總是缺乏影響力和吸引力。一般地說,這樣的語文課不可能是“有滋有味”的。

正如樹林子裏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樣,世界上也沒有兩個個性絕對相同的教師,因爲即使他們的年齡、學歷相同,但每個人的性格、氣質、感情、特長等總是千差萬別的,那如何使語文課富有個人味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去努力。

第一、教學時做到“胸中有書,目中有人”,也就是教材要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在研究教材時也要研究學生,熟悉學生,不研究學生怎麼能教好他們呢?教學是爲育人服務的,身爲語文教師,要想上出不乏個人味的語文課,就要努力體現書要滾瓜爛熟,上課即使不看教材,也都在肚子裏。

第二、突現優勢,形成個性化教學風格。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揚長避短,即突出“人無我有”,在語文課上顯出與衆不同的個性。如有的教師個性豪放,慷慨激昂,那麼在教學中,就上出情來,教出意來,讓學生在濃濃情意中得到陶冶。有的教師見多識廣、博學多才,善於引經據典、妙語連珠,那麼,在教學中就應用開放的教學方法來拓寬學生的視野,擴大其知識面。總之,爲了語文課的個人味,每位教師都要善於發揮自己教學上的優勢。善畫的要運用插畫的優勢;善讀的要運用範讀的優勢;善唱的要運用吟唱的優勢如此等等,讓教語文課變成很有趣、很有味道的活動,讓學生兩節課下來說:“呀,怎麼這麼快就結束了?”這樣的語文課哪能沒有個人味?

誠然,新的語文課程標準給小學語文教學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同時也是新的機遇與挑戰。接下來的時間裏,我們在實踐中不斷探究,不斷總結反思,幫助學生建構完整的語文學習能力體系,努力達到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目標。

既然小學語文在整個小學階段佔了百分之二十的課時量,那麼我們應該有充足時間在平時的閱讀和寫作訓練上注意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注意紅色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滲透,提升文化自信。和平年代的少年兒童畢竟不瞭解戰爭年代的艱苦和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的辛酸,體會不到紅色革命英雄和社會主義建設者的鴻鵠之志。那麼,我們要利用機會拓展教材和延伸課堂,比如講小英雄雨來,我們要拓展到王二小、劉胡蘭……講錢學森、鄧稼先、于敏……,我們要延伸到袁隆平、屠呦呦、鍾南山……我們在備課的時候除了精心鑽研教材,我們還得注重相關知識的銜接,以及知識的廣度和深度。所以,作爲語文老師,我們涉獵的知識要更全面而深刻,多去關注時事,多去了解歷史,天文地理爭取樣樣熟知。閱讀訓練中閱讀能力的培養、寫作訓練中語言的積累與運用也是培養審美能力和提升審美品味的重要途徑。學生通過閱讀訓練發現美、感受美,通過寫作訓練表現美、創造美,審美能力的培養提高與語文讀寫能力的訓練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在新課程改革的進程裏,“有滋有味”的語文課,應能讓聽者如沐春風,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篇十一: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版心得

課程理念心得體會

學習了新課程標準的課程理念部分,我感觸最深的有三點:

一是語文課程要充分發揮獨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促進學生核心素養髮展。從事語文教學以來,我在教學中最大的困惑和困難就是語文課缺乏語文味兒,知識的灌輸壓制了思想情感教育。尤其是初三階段,老師和學生們在緊張激烈的升學考試中掙扎,追求成績,卻忽視了情感的薰陶和昇華。這個現象最爲突出的就是閱讀理解,爲了應試,學生記憶了各種答題技巧和模板,反覆訓練,最後達到能寫出滿分答案的效果。但是很可惜的是,那些優美的閱讀篇目並不能給學生帶來審美的愉悅和思想的啓迪,閱讀是爲了做題,找到題目的正確答案,實在是很可惜。

語文課在學生吸收古今中外優秀文化成果,提升思想文化修養,建立文化自信等方面發揮着重要價值,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我要重視對學生思想情感的薰陶感染,重視價值取向,突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

二是語文課程要增強課程實施的情境性和實踐性。語文是和學生生活聯繫最爲緊密的科目,語文課只有從學生語文生活實際出發,創設豐富多樣的學習情境,才能讓學生在學有所得的同時學有所用。比如識記字詞,除了要學會讀寫,更重要的是要學會在生活中如何使用。學寫作文,除了完成課堂和考試中的作文篇目,更需要在生活中會用筆記錄自己的生活和心情,學會用文字達到溝通交流的效果。另一個發揮語文實用價值的重要途徑就是讀書,注重閱讀引導,培養讀書興趣,提高讀書品位。只有這樣才能拓展語文學習空間,提高語文學習能力,讓學生獲得閱讀能力和審美品味。

三是倡導課程評價的過程性和整體性,重視評價的導向作用。新課標強調義務教育語文課程評價要有利於促進學生學習,改進教師教學,全面落實語文課程目標。教師的評價應當是豐富多樣的。傳統的目標導向的學業評價,將評價的目標框定在教師認爲重要的、十分有限的範圍內,這種做法使得很多有價值的教育目標被忽視。其實,想要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豐富學生的學習經驗,教師應當做到凡是有價值的學習結果都進行肯定的評價,而不管這些學習結果是否在預定的目標範圍內。

接下來的教學中,我要根據不同年齡學生的學習特點和不同學段的學習目標,抓住關鍵,突出重點,豐富自己的評價方式。

課程目標心得體會

課程目標的部分,我最大的收穫是加強了對語文核心素養的認識。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培養的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的語文實踐活動中積累、建構並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是文化自信和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的綜合體現。在語文教學中,核心素養的幾個內容是綜合體現相輔相成的。對我個人來說,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最具有挑戰性的。思維能力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聯想想象、分析比較、歸納判斷等認知表現,主要包括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造思維。在教學中我往往重視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審美創造能力,習慣性地用感性的理解取代理性分析,這就導致學生文藝有餘而邏輯不足,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我要注意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靈活性、深刻性、獨創性、批判性,讓學生在探索和思考中形成樂於求知的好習慣。

與此同時我也要注重對學生理論知識的架構和思考的引導。

新課標中對語文課程的目標註重立足於生活實際,強調學生應關心社會文化生活,積極參與和組織校園、社區等文化活動,發展交流、合作、探究等實踐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意識。

這爲學生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樹立終身學習的遠大目標打下了基礎。另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要點是閱讀,課標中要求學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具有獨立閱讀能力,能閱讀日常的書報雜誌,初步鑑賞文學作品。

隨着電子設備的普及,學生習慣於接受視頻和語音信息,對文字的敏感程度和鑑賞能力下降,多數學生缺乏閱讀的能力,也沒有養成閱讀習慣,所以在語文教學中重視文本的閱讀尤其是長文本和整本書的閱讀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要進一步引導學生感受語言文字的美,感悟作品的思想內涵和藝術價值,結合自己的經驗,理解、欣賞和初步評價語言文字作品,豐富自己的情感體驗和精神世界。在吸收的基礎上,還要引導學生學會傾聽與表達,學會用口頭語言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能根據需要,用書面語言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達自己的見聞、體驗和想法,讓學生在運用中感受到學習的價值。

本文地址:https://www.zwhhy.com/zwzt/huati/1384664.html

  • 標籤: 版心 義務教育 語文 201612月四級作文
  • 相關文章:

    版權聲明:

    1、本網站發佈的作文《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版心得(精選11篇)作文》爲網友原創或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本網站作文/文章《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版心得(精選11篇)作文》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作者文責自負。

    3、本網站一直無私爲全國中小學生提供大量優秀作文範文,免費幫同學們審覈作文,評改作文。對於不當轉載或引用本網內容而引起的民事紛爭、行政處理或其他損失,本網不承擔責任。

    CopyRight 作文後花園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本站所發表的作文版權歸作者所有,若轉載或者抄襲他人作品,帶來的一切後果與本站無關。若您發現本站存在您非授權的原創作品,請第一時間聯繫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