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後花園小學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機版首頁 > 作文載體作文 > 話題作文 > 語文新課程標準2022最新版小學心得體會【精選4篇】作文

語文新課程標準2022最新版小學心得體會【精選4篇】作文

 作者: | 閱讀: 10.99W 次

篇一:語文新課程標準2022最新版小學心得體會

語文新課程標準2022最新版小學心得體會【精選4篇】

今年四月底,新課標正式發佈,這是雙減政策下的第一個課標,意義深遠而重大,相信我們一線教師都在認真的研讀和體會。

新修訂的課標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強調育人爲本,突出實踐育人,發展素質教育。新課標優化了課程內容結構,研製了學業質量標準,增強了指導性,對於“教什麼”“怎麼教”“爲什麼教”“教到什麼程度”有了更明確的指導。

新課標核心素養強調的是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這四個方面缺一不可,屬於一個整體。這一點令我印象尤其深刻。學生在此素養內涵下應具備以下能力:

1、認同並熱愛中國文化,對中國文化有堅定的信心,懂得去傳承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2、具備良好的語感,會積累梳理整合中國的語言文字,能在具體語境中有效溝通,對國家的語言文字有誠摯深厚的情感;

3、具有積極思考的習慣,思維有敏捷性、靈活性、獨創性、批判性,還要有好奇心、求知慾,崇尚真知和真情實感;

4、具有初步的感受美、發現美、運用語言文字表現美的能力,還要有正確的審美觀和健康的審美意識。我們要謹記思維能力的提升、文化的傳承、審美能力的培養都是建構在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運用上。

這些核心素養其實大部分都在學校的教學體系裏才能體現,和家庭教育的關係不大,因此,它給我們一線教師指引了新的方向。首先,我們在小學的六年時間裏,要帶領學生好好認字,讀熟課文,再引導讀百十本高品質的書籍,書寫幾十篇洋洋灑灑的文章,當然,還要誦讀大量的詩詞和古文,最好是熟讀成誦,充分感受祖國的傳統文化。書讀多了,視野就會開闊,積累就會增多,思維也會活躍,語感也會得到提高。低年級從薄薄的繪本漫畫開始,過渡到中年級一週一兩本的童話寓言民間故事書,再到高年級兩週一本的經典名著。隨着年級升高,書也要越來越厚重,越來越耐人尋味,一定要逐步改善那種快餐化、碎片化、網絡化的閱讀習慣。當然,我們也要利用學生在學校的時間定期的開展讀書交流會,分享讀書心得,如果再有一些激勵機制會更能提高學生的讀書興趣。想要和同學們在讀書上有共鳴,我們作爲語文老師也要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注重優秀傳統文化的知識積累。新課標在教學研究和教師培訓這個版塊也提到了語文教師要堅持終身學習,提升自身文化修養。

小學語文,其學科性質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因此,我們要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不能把語文課上成自然科學類、思想政治類或別的什麼課,而要把語文課上得象語文課,就是要還語文的本體特徵。其次,是兒童的語文教育,是兒童學習母語、運用母語爲主的教育。

那麼,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範疇下,怎樣才能把小學語文課教得“有滋有味”呢?在這裏,我想結合下面三點來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語文味

所謂的語文味即是語文的文學蘊味,包括語言、文學、形象、構思、意境、哲學、情趣等蘊味,也即是語文美。所以,語文課就要有濃厚的語文味。而語文教學的過程,就是引導學生去體驗、去發現、去感悟語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因此,要領悟語文的美,首先必須從文本入手,從品味語言達到超越語言,着眼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引領學生獲得感受,體驗情感、發表見解,使之轉化爲智慧,最終積澱文化,形成自己豐富的精神世界。那麼,如何讓語文課上出語文味?

首先,語文教學必須從語言文字入手,引領學生對語文作品反覆涵詠體味。給學生留下充分閱讀的時間,讓學生在琅琅書聲中,用心靈去擁抱文本,和作者的心靈直接對話,在思維和情感的強烈震撼中領會作者偉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教師引導學生反覆朗讀、大量閱讀、細細品讀、深情誦讀中反覆涵詠體味,讓學生領會語言文字之美,從而領會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

其次,要圍繞“語文本體”引導學生在充分的思維空間中,多角度、多層面,甚至是有創意地去理解、欣賞作品,產生對文本的情感美、語言美、形象美、構思美、意境美、哲理美和情趣美的認同與讚賞,併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創作欲,從而更加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

二、兒童味

小學的語文是兒童的語文。兒童就是兒童,他們既不是縮小的成人,也不是成人的預備。兒童是一個思想上、精神上、人格上獨立的人,兒童又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因此,小學語文教學必須從成人霸權中走出來,還兒童以發展語文素養的自主權。

語文教師的任務,主要不是教導學生和控制學生,而是通過文本還學生一個更活躍、更開闊的語文實踐平臺。在“還”的過程中,語文教師應該自始至終、自覺自願地成爲學生實踐的組織者、服務者和幫助者。激發學生的閱讀願望和興趣;洞察學生在語文實踐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和障礙;誘發學生作爲一名讀者的發展和創見;帶領學生經由語文課走向一片新的語文天地。爲此,我們必須瞭解兒童、研究兒童、懂得兒童。

要在語文課體現“兒童味”,更重要的是凸現兒童的主體地位,把兒童的精神融入語文課,讓童聲、童心、童趣在老師的喚醒、激勵和鼓舞中真實體現。在教學中兒童自有兒童的感動,兒童自有兒童的詮釋,兒童自有兒童的情懷,兒童自有兒童的夢想。小學語文學習的主人是兒童,我們要尊重兒童的原始表達,要體會語言的真意,要讓兒童真情流露,語文課就要尊重兒童的語文世界,上齣兒童味來。

三、個人味

語文課的語文味,一般是說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處理教材、組織教學活動、選擇教學手段、運用教學語言以及教師的儀表風度等諸種因素,凝聚之後顯示出來的審美風貌,表現爲真(即真實可信)、誠(即誠摯深沉)、新(即新穎獨特)。這種審美風貌體現於教學的全過程,併爲學生所品評體驗,或深或淺或長或短地吸引着學生。無個人味的語文課,猶如作家筆下塑造的缺乏個性的人物形象,對讀者來說總是缺乏影響力和吸引力。一般地說,這樣的語文課不可能是“有滋有味”的。

正如樹林子裏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樣,世界上也沒有兩個個性絕對相同的教師,因爲即使他們的年齡、學歷相同,但每個人的性格、氣質、感情、特長等總是千差萬別的,那如何使語文課富有個人味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去努力。

第一、教學時做到“胸中有書,目中有人”,也就是教材要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在研究教材時也要研究學生,熟悉學生,不研究學生怎麼能教好他們呢?教學是爲育人服務的,身爲語文教師,要想上出不乏個人味的語文課,就要努力體現書要滾瓜爛熟,上課即使不看教材,也都在肚子裏。

第二、突現優勢,形成個性化教學風格。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揚長避短,即突出“人無我有”,在語文課上顯出與衆不同的個性。如有的教師個性豪放,慷慨激昂,那麼在教學中,就上出情來,教出意來,讓學生在濃濃情意中得到陶冶。有的教師見多識廣、博學多才,善於引經據典、妙語連珠,那麼,在教學中就應用開放的教學方法來拓寬學生的視野,擴大其知識面。總之,爲了語文課的個人味,每位教師都要善於發揮自己教學上的優勢。善畫的要運用插畫的優勢;善讀的要運用範讀的優勢;善唱的要運用吟唱的優勢如此等等,讓教語文課變成很有趣、很有味道的活動,讓學生兩節課下來說:“呀,怎麼這麼快就結束了?”這樣的語文課哪能沒有個人味?

誠然,新的語文課程標準給小學語文教學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同時也是新的機遇與挑戰。接下來的時間裏,我們在實踐中不斷探究,不斷總結反思,幫助學生建構完整的語文學習能力體系,努力達到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目標。

既然小學語文在整個小學階段佔了百分之二十的課時量,那麼我們應該有充足時間在平時的閱讀和寫作訓練上注意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注意紅色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滲透,提升文化自信。和平年代的少年兒童畢竟不瞭解戰爭年代的艱苦和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的辛酸,體會不到紅色革命英雄和社會主義建設者的鴻鵠之志。那麼,我們要利用機會拓展教材和延伸課堂,比如講小英雄雨來,我們要拓展到王二小、劉胡蘭……講錢學森、鄧稼先、于敏……,我們要延伸到袁隆平、屠呦呦、鍾南山……我們在備課的時候除了精心鑽研教材,我們還得注重相關知識的銜接,以及知識的廣度和深度。所以,作爲語文老師,我們涉獵的知識要更全面而深刻,多去關注時事,多去了解歷史,天文地理爭取樣樣熟知。閱讀訓練中閱讀能力的培養、寫作訓練中語言的積累與運用也是培養審美能力和提升審美品味的重要途徑。學生通過閱讀訓練發現美、感受美,通過寫作訓練表現美、創造美,審美能力的培養提高與語文讀寫能力的訓練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在新課程改革的進程裏,“有滋有味”的語文課,應能讓聽者如沐春風,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篇二:語文新課程標準2022最新版小學心得體會

一、新課標修訂原則

目標是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

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家安全、生命安全與健康等重大主題教育有機融入課程,增強課程思想性。

加強一體化設置,促進學段銜接,提升課程科學性和系統性。進一步精選對學生終身發展有價值的課程內容,減負提質。

強化課程綜合性和實踐性,推動育人方式變革,着力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凸顯學生主體地位,關注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的學習和發展需求。與時俱進,反映經濟社會發展新變化、科學技術進步新成果。

二、2022版新課標與2011版課標的變化對比表

(一)“課程性質”的變化:

2022版“課程性質”

新增語言文字的作用表述:人類社會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運用存在於人類社會各個領域。語文課程表述一致。應引導學生熱愛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通過積極的語言實踐,積累語言經驗,體會語言文字的特點和運用規律,培養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提升思維品質,形成自覺的審美意識,培養高雅的審美情趣,積澱文化底蘊,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增強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解和認識,全面提升核心素養。新增語文課程目標和地位描述。

2011版“課程性質”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其基本特點。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吸收古今中外優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促進自身精神成長。

另:2022版中有關“祖國語言文字”的表述全部改爲“國家通用語言文字”。

(二)“課程理念”的變化:

2022版“課程理念”

1、立足學生核心素養髮展,充分發揮語文課程育人功能。(識字與寫字、閱讀與鑑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

2、構建語文學習任務羣,注重課程的階段性與發展性。(整合學習內容、情境、方法和資源等要素,設計語文學習任務羣)。

3、突出課程內容的時代性和典範性,加強課程內容整合。(突出內容的時代性、典範性,重視價值取向,突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4、增強課程實施的情境性和實踐性,促進學習方式變革。(從語文生活實際出發,創設豐富的學習情境,設計學習任務,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倡導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注重閱讀引導,培養讀書興趣,提高讀書品位)。

5、倡導課程評價的過程性和整體性,重視評價的導向作用。(注重考察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思維過程、審美情趣和價值立場)。

2011版“課程理念”

1、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

2、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3、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4、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三)“課程目標”(單列):

2022版“課程目標”

1、核心素養內涵(新增)

(1)文化自信。(熱愛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熱愛中華文化,繼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關注和參與當代文化生活,初步瞭解和借鑑人類文明優秀成果,開闊的文化視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蘊)。

(2)語言運用。(具有良好的語言,形成個體語言經驗,正確、規範運用語言文字的意識和能力,在具體語言情境中有效溝通交流;感受語言文字豐富內涵,深厚感情)。

(3)思維能力。(聯想想象、分析比較、歸納判斷)。

(4)審美創造。(具有感受美、發現美和運用語言文字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涵養高雅情趣,具備健康的審美意識和正確的審美觀念)

2、總目標(9個)。

3、學段要求。

(1)識字與寫字(第四學段新增“欣賞名家書法”,其他不變)

(2)閱讀與鑑賞(第一、二、三學段新增“整本書閱讀,養成愛護圖書的習慣,理解主要內容,主動分享自己閱讀的感受,積極向同學推薦並說明理由”;第四學段新增“每年閱讀兩三部名著,探索個性化的閱讀方法,分享閱讀感受,開展專題探究,建構閱讀整本書的經驗。感受經典名著的藝術魅力,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其他不變)

(3)表達與交流(整合2011版“寫作”和“口語交際”的內容,第四學段新增“嘗試詩歌、小小說的寫作”,其他內容無變化)

(4)梳理與探究(整合2011版“綜合性學習”內容,第一學段新增“觀察字形,體會漢字部件之間的關係”;第二學段新增“嘗試分類整理學過的字詞”;第三學段新增“發展獨立識字能力和寫字能力,感受不同媒介的表達效果,學習跨媒介閱讀與運用,策劃簡單的校園活動和社會活動”;第四學段新增“整理學過的字詞句篇等語言材料,梳理、反思語文學習經驗,提高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增強表達效果;學習跨媒介閱讀與運用,體會不同媒介表達特點,根據需要選用合適的媒介呈現探究結果”,其他內容無變化)

2011版“課程目標”

2011版將“課程目標與內容”合在一起表述

1、總體目標與任務10個

2、學段目標與內容

(1)識字與寫字

(2)閱讀(3)寫作(4)口語交際

(5)綜合性學習

(四)“課程內容”(單列):

2022版“課程內容”

1、主題與載體形式(新增)

(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要載體:漢字、書法,成語、格言警句,神話傳說、寓言故事、歷史故事、民間故事、中華民族團結一家親的故事,古代詩詞、古代散文、古典小說,古代文化常識、傳統節日、豐富習慣等)

(2)革命文化。(主要載體: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革命英雄人物的代表性作品及反映他們生平事蹟的傳記、故事等作品,反映黨領導人民革命的偉大曆程和重要事件的作品,有關革命傳統人物、事件、節日、紀念日活動等方面的作品,闡發革命精神的作品,革命聖地、革命舊址和革命文物等)

(3)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主要載體:反映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取得的重大成就、模範人物、先進事蹟的作品;反映當代中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奮鬥歷程和重大事件,體現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和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相關作品;反映和諧互動、共同富裕、改革創新、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等方面作品;外國文學名著、科普科幻作品、實用性文章、中外優秀兒童文學作品等;各類口頭和書面交流與溝通、跨媒介閱讀與表達等語文實踐活動。明確: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作品應占60%-70%;反映科技、自然、生活等方面的應用、說明、記敘類作品,以及外國優秀文化作品佔30%-40%。2。內容組織與呈現方式(新增)——以學習任務羣組織與呈現,共6個學習任務羣(任務羣要求:情境性、實踐性、綜合性)

(1)基礎型學習任務羣(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

(2)發展型學習任務羣(實用性閱讀與交流、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思辨性閱讀與表達)

(3)拓展型學習任務羣(整本書閱讀、跨學科學習)

2011版“課程內容”

2011版將“課程目標與內容”合在一起表述。

(五)“學業質量”(新增):

2022版“學業質量”

1、學業質量內涵2。學業質量描述(與第三部分“課程目標”中的“學段目標”相對應)

2011版“學業質量”無。

(六)“課程實施”的變化:

2022版“課程實施”

1、教學建議(全新)

(1)立足核心素養,彰顯教學目標以文化人的育人導向

(2)體現語文學習任務羣特點,整體規劃學習內容

(3)創設真實而富有意義的學習情境,凸顯語文學習的實踐性

(4)關注互聯網時代語文生活的變化,探索語文教與學方式變革2。評價建議(全新)

(1)過程性評價(課堂評價、作業評價、階段性評價)

(2)學業水平考試

3、教材編寫建議

4、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

5、教學援救與教師培訓(新增)

2011版“實施建議”

1、教學建議

(1)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2)教學中努力體現語文課程的實踐性和綜合性(3)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

(4)重視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5)具體建議

2、評價建議

3、教材編寫建議

4、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

(七)“附錄”的變化:

2022版“附錄”

附錄1優秀詩文背誦推薦篇目(1~6年級仍爲75篇,無增刪和替換篇目;7~9年級60篇,刪掉的1篇爲《河中石獸》,《列子》一則替換爲《呂氏春秋》)附錄2關於課內外讀物的建議(故事方面刪去“各民族民間故事”,詩歌散文作品增加“方誌敏《可愛的中國》”,科普科幻作品增加“《十萬個爲什麼》”。新增“根據教學需要,教師可按照《中小學生課外讀物進校園管理辦法》的規定,從中外各類優秀文學作品中選擇合適的讀物,特別是反映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作品,各類歷史、文化讀物,以及介紹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常識的普及性讀物等”)附錄3關於語法修辭知識的說明(增加“常用標點符號:句號、問號、感嘆號、逗號等”)附錄4識字、寫字教學基本字表(附帶部首變體由17字減爲13字;排列順序由音序排列改爲按筆畫排列)附錄5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常用字表

2011版“附錄”

附錄1優秀詩文背誦推薦篇目(1~6年級75篇;7~9年級61篇)

附錄2關於課外讀物的建議附錄3語法修辭知識要

附錄4識字、寫字教學基本字表

附錄5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常用字表

三、小結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新”主要體現在“語文核心素養”“學習任務羣”“學業質量標準”這三個關鍵概念的首次提出。

2022新版課程標準圍繞“核心素養”,優化了課程內容結構,從而對語文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礎字詞部分更注重學生自主梳理、積累、運用的能力;閱讀部分對學生閱讀主題與載體、閱讀量、閱讀能力的提升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加註重整本書閱讀,構建學習任務羣;表達部分要求在綜合語言運用的基礎上,充分表達自己的創新性觀點和見解,重視學生真實想法的表達。格外應引起注意的是在閱讀主題的選擇上,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內容的拓展,關注時事熱點問題,並結合閱讀、探究等多種形式展開語文學習實踐。

1、義務教育階段首次提出語文核心素養。

語文核心素養課程標準表述爲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和審美創造。

2、明確了語文學習的四個板塊。

四個板塊分別爲識字與寫字、閱讀與鑑賞、交流與表達、梳理探究。第四學段“識字與寫字”板塊在臨摹名家書法的基礎上,增加了欣賞書法作品的要求。“閱讀與鑑賞”板塊增加了探索個性化的閱讀方法,分享閱讀感受,開展專題探究,建構閱讀整本書的經驗;感受經典名著的藝術魅力,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這提示我們同步教輔在選題方面要增加相應的考查點,名著閱讀的選題方面要更加關注。

3、明確了課程內容的學習主題和主要載體。

明確了三個方面的學習主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以及各自對應的載體。根據不同學段特點,統籌安排各類主題的相關學習內容,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作品,應占60%-70%;反映科技、自然、生活等方面的應用、說明、記敘類作品,以及外國優秀文化作品,佔30%-40%。

4、義務教育階段首次提出學習任務羣的概念。

構建義務教育階段語文學習任務羣,注重課程的階段性與發展性。

分三個層面設置6個任務羣:

(1)1個基礎型學習任務羣,即語言文字積累;

(2)3個發展型學習任務羣,即實用性文本的閱讀與交流、文學閱讀和創意表達、思辨性閱讀與表達;

(3)2個拓展型學習任務羣,即整本書閱讀、跨學科學習。

學習任務羣的建立,提醒我們以後靠刷題學語文的時代徹底結束了,要引進更多的學習方法、學習策略。

5、增加了學業質量的標準。

以前語文主要考什麼,分段性比較模糊,以後會從學業質量內涵和學業質量描述兩個方面,明確學生每個年段應該學到什麼程度。過程評價中給出明確的作業評價、階段性評價的標準和要求;學業水平考試命題要求中對“閱讀與積累”有了明確的能力要求,尤其是對文本的理解、分析能力。這意味着以後的語文課後作業、階段測試、試卷會越來越科學、量化,需要學生掌握新的出題規律。

篇三:語文新課程標準2022最新版小學心得體會

一、存在問題

在我們的教學實踐當中,經常有三個問題:

1、教課文,滑向了泛語文的深淵

第一個問題是教課文。我們經常把課文誤當成教學內容,將課文中的思想內容當成語文教學內容。課文寫什麼,我們就讓學生學什麼,於是就滑向了泛語文的深淵。忘記了語文學科是一門讓學生學習語言文字的課程,是要學習語言運用的方法和原理。

2、做習題,陷入了應試的泥潭

第二個問題是做習題。將課文後面的練習題當成教學內容,只求正確答案,不問讀寫過程,陷入了應試的泥潭,偏重於讓學生做題、刷題,這些都不是我們語文教學的正確導向。

3、講要素,異化成了教知識

第三個問題是講要素。統編教材提出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並行的方式,很多老師在教課文時就圍繞單元的語文要素,學課文中的閱讀要素、寫作要素,

然後拎出來一個一個地教,分門別類地講。這樣可能會脫離學生的生活語境和語文實踐的需要,異化成了教知識。

文選型的教材,我們對上述的三個問題要引以爲戒,不能教課本,更不能異化成做習題和講要素,那麼我們怎樣正確地運用語文教材去學語文呢?

二、課文功能

王榮生教授在《語文課程基礎》這本理論書中指出:課程內容,教材內容,教學內容是三個不同的內容。義務階段的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定了語文課程的內容主題以及組織和呈現方式,它是結構化的。以往的語文課程標準沒有課程,只有課程目標,用課程內容來“規定教什麼”是一個難題。教材內容就是“用什麼來教”,現在我們是用課文來教。課文不完全是教學內容。課文中的一些語文元素纔是真正的教學內容,是需要語文老師通過解讀文本來進行發現、凝練以及確定的。理清了課文與教學內容的關聯,才能準確地定位課文的教學功能和用課文教語文的實踐路徑。

1、立足例子“舉三反一”

“舉三反一”就是在一篇篇課文裏藏着的語言文字運用規律,是通過多個例子來揭示的。你讀了很多篇課文,才知道原來文章是這樣運用文字來表達的。比如說我們讀古詩,通過讀了許多五言、七言律詩,體會古詩的音律節奏是什麼。語文學習也是通過一篇篇文章,歸納類似的語言現象,發現其中的語言運用規律,這叫“舉三反一”。“舉三反一”是兒童學習語文的基本邏輯,孩子認識事物都是這樣的。比如貓,通過看到大貓、小貓,各種顏色的不同的貓,在一隻只貓的接觸過程中,自然而然地進行抽象思維概括,最終確定這就是貓。學習語文與數學等理科不一樣,數學等理科是先有一個公式,原理講清楚透徹,然後學生運用這個原理去解決問題,這叫“舉一”。但是語文學科沒有這樣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它只有兒童語文經驗的積累,“舉三”是豐富兒童的語文經驗,“反一”是生長於個體的語文知識。所以我們提倡要多讀文質兼美的文章,學生自然對這些規律性的東西就有了自己的認知和領悟。

2、用好例子“觸類旁通”

不同的文體有不同的讀法,因爲不同的文體背後有不同的思維。比如詩歌是以想象、聯想爲主導的思維方式,那麼詩歌閱讀一定要用形象思維,才能辨別什麼是詩的語言,讀出詩歌的語言韻味;而議論文或者說明文是理性的邏輯思維,那麼在閱讀時就要運用理性的有條理的邏輯思維來閱讀。小說的閱讀重點是故事情節,所以需要預測與推理,才能從情節與細節中讀出人物的性格、作者的用意;散文重在情感的體驗與還原,才能從人、事、景物的描寫中讀懂作者的心思、作者的情感。所以“觸類旁通”就是要把課文的例子進行分類,一類一類地讀,發揮好例子的類化學習功能,觸類旁通,學生就越讀越會讀。

3、超越例子“熟能生巧”

語文學習要重視例子,但是不能停留於例子。例子不是學習的終點,而是學習的起點,讓學生從讀與寫兩個方面進行拓展。

一方面沿着課文的例子要讀開去,越讀越廣泛。比如讀《刷子李》不過癮,你就可以讀《俗世奇人》這本書,既豐富了精神世界,也熟練了閱讀技能。另一方面是照着課文的例子寫,運用例子中的寫作方法進行仿寫,甚至創編。比如你讀了課文,也可以像馮驥才先生一樣,將生活中特點很鮮明的人物寫下來,既提高了認知能力,又提升了寫作水平。這就是超越例子,熟能生巧。

三、教學要義

教材中的課文都是按照單元的方式來編排的,有的是按照課文的題材組合的,也就是內容;有的是按照文體組合;還有的是按照讀寫要素來組合的,比如閱讀策略單元和寫作單元。我們要充分發揮課文的教學功能,從單篇課文入手,緊扣教學的關鍵點來教,不求完整,但求充分。抓住單篇課文中最有價值的關鍵點,集中讓孩子學充分、學透徹,同時也要看到單元的訓練點。當我們的關注點是着眼於孩子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而不是應試時,就會發現孩子一個單元學一點,學生的整體語文讀寫能力就是完整的。

1、對準“這一類”

一篇文章的教學內容,找到相應的教學核心目標,圍繞這一類課文的文體特點與讀寫要素確定單篇課文的內容落點以及教學的實踐,然後可以嘗試將單元幾篇課文的教學的順序重新排列。

比如五年級上冊第6單元中三篇課文都是講父母之愛的,都是運用典型場景和細節來表達感情,單元閱讀要素是“體會場景和細節中的情感”。我們根據這個要素就可以確定每篇課文的教學落點。《慈母情深》的落點在“母親掏錢給我買書”的場景,用反覆的手法聚焦母親“直起背,掏出錢,彎下腰”三個細節,進而表達情感。《父愛之舟》的落點在父親爲“我”做的一切生活小事,聚焦在那隻小漁船,用了象徵手法。而《“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落點是父母對“我”寫詩的不同態度,用了對比手法。三篇課文的細節和寫作的方法是不一樣的。把握每篇課文的落點,然後教學按照由易到難,從讀到寫的學習邏輯,再來重構單元教學。

2、參透“這一篇”

每篇課文的教學落點怎樣準確把握呢?

有三個方法:第一個方法是由表及裏。由字面的意思到字面背後的含義,需要學生去理解作者的真實意圖和思想感情。第二個方法叫由意及言。課文的語言形式及文本結構對學生來講是陌生的,教學的要義就是要學生揣摩作者遣詞造句的方法、謀篇佈局的策略,領會語言的魅力,所以語言與結構、語言與形式是語文教學需要着力的兩個教學支點。第三個方法叫由文及人。“文”是課本,“人”就是我們讀到的作者。學生通過讀文章,和作者進行心靈的對話。例如老舍先生《貓》當中的小腳印,在他眼中是一朵朵小梅花,透過這篇文章看到作家的生活情趣,我們要像老舍先生一樣來去愛生活,生活纔會更加美好。

3、上好“這一課”

教學要義第三條就是上好這一課,需要抓住三個點。

一堂課首先要確定起點,即確定學生閱讀這篇課文之前,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語文經驗,準確把握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因爲孩子的起點都不相同,所以我們要把握我們的共性。

第二個,確定目標。這篇課文70-80%的內容學生可能知道,那麼接下來的20-30%內容,老師究竟讓孩子怎麼關注、怎樣理解,難點在哪裏,突破點在哪裏?學完後,語文能力、觀念,還有品格等方面,學生可能有哪些變化,老師怎樣才能夠把握這種提升?這叫終點。

第三個,確定關鍵點,即學生學習這一課可能會遇到的學習障礙。比如讀不懂的地方、體會不到的地方、感受不了的地方,我們要提供支持,可以設置階梯式的問題、提供輔助性的資料、代表性的範文,等等。教育的意義,就在於讓學生從不懂到懂,從不會到會,每一課都應該讓學生有所變化。

四、因文而教

因文而教,什麼意思呢?課文是一篇一篇的,我們要思考怎樣針對這一篇課文,來教好語文,讓學生學好語文。我們可以轉換一個角度,這個“文”按照我們學生遇到的門類來進行學習。

(一)第一類:長文短教

在教材當中,安排了一些字數比較多,內容比較複雜的文章,給學生的閱讀帶來了一種考驗,那麼這篇文章怎麼教呢?怎麼讓學生學得更好呢?

1、長文的三大考驗:速度,記性,整體把握能力。

第一個是考驗學生的速度,很多學生讀書速度比較慢,這個目的是爲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有規定每分鐘大概300字,那一篇3000字的文章,大概要在10分鐘之內完成。第二個考驗記性。第三個考驗學生的整體把握能力。

2、長文的閱讀策略:

(1)跳過不重要的生字詞,猜讀。

(2)忘記前面的一些內容,回讀。

這個在教材中它用它泡泡的方式呈現了,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策略。

(3)讀完一個部分停一停,緩讀。

你讀完一個章節,你停下來想一想這個章節,寫了什麼,這叫緩讀。

(4)讀完一段列個小標題,標讀。

列小標題,一段一個小標題,這個是我們教材當中提出來的一個策略,你要列一個小標題,用一個短句或者一個短語來標註,這樣你就能夠留下閱讀的痕跡,它可以幫助你理解,幫助你記憶。

(5)讀完全文和別人交流,議讀。

這是一種理解,可以從多個點思考。

3、《小英雄雨來》教學設計

一篇長文,我們如何進行教學設計呢?可以設計哪些活動長文短教?我們以《小英雄雨來(節選)》爲例,這篇文章很長,三千兩百多字,那這篇文章怎麼分析?

第一個活動,列一串標題。這裏每讀一段,停一下,想一想寫了什麼,然後自己用一個標示把它表示出來,要讀得懂、記得住。這篇課文第一個部分是“雨來水性好”,第二個部分“雨來上夜校”,第三個部分“雨來掩護李大叔”,第四個部分“雨來被鬼子拷打”……每讀完一個部分,列一個標題,當然每個孩子唸的標題不一樣,然後我們老師就要比較哪一個孩子的標題更準確。我們讀過《小英雄雨來》這一部小說,原文也有一個一個的標題,也就是小說的目錄,這個小說的目錄和我們學生在閱讀中概括每一個部分的標題,有什麼區別呢?小說的小標題非常吸引人,讓人一看這個小標題就產生一種好奇心,急着想去了解發生了什麼事,作者列的標題爲的是吸引讀者,而學生閱讀這部小說裏的小標題是爲了幫助他理解、把握這篇小說的主要內容。所以目的不同,所列的標題也有所不同,每個孩子可以根據自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線索的把握來列標題,並非只有一個標題。第二個活動,講一個故事。把標題連起來講完整、講連貫、講生動,要注意的是標題和標題之間,怎樣才能夠連貫起來。不但要注意內容的連貫,還要注意語言表達的連貫,這是考驗我們學生整體把握的能力,以及語法表述的能力。《小英雄雨來》根據小標題,要被提示的是重要事件中的關鍵點,即課文中的出現的那句話“我是中國人,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這句話,這是雨來能成爲小英雄的精神的支柱,所以這句話是不能丟的。在概括的時候,可以省略掉很多其他內容,但是關鍵語句、關鍵細節不能省,否則主題、思想就不深刻,沒有靈魂了。第三個活動,提一個問題。哪些事證明雨來是個小英雄?這個問題從頭到尾每一個部分都涉及到。在這個過程中完善對雨來是個小英雄的理解,這樣雨來的形象就把握得更準確、更豐滿,在這個基礎上我們還可以讓孩子思考什麼是英雄?從雨來這個小英雄再到知識英雄這個話題,那麼孩子就從《小英雄雨來》讀下去,不同的英雄、不同的故事卻有相同之處,那就是作爲英雄的本色了,這樣一句話就能串起來了,能夠加速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提升。

(二)第二類:難文易教

維果斯基提出學生學習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已有的水平,一種是可能的發展水平,兩者之間的距離就其實是最近發展的區域。

1、難文的三種類型

難文是課文的理解難度高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需要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支持。

難文有三類:第一類文言文,第二類含義深刻的散文,第三類議論文。如最難的課文——魯迅先生的《好的故事》,對學生來說有三大挑戰,第一個挑戰是文白相間,因爲此文章的寫作年代是文言文到白話文的一個過渡階段,所以有些語句裏面夾雜了文言文,甚至有文言文的語言句式,生澀難懂。第二個挑戰是背景複雜,《野草》完成於1924年到1926年,此時正處於魯迅人生的低潮期和革命動盪期。第三個挑戰是用意隱晦,文章中運用了大量象徵的手法,通過做的夢表達對現實的抨擊,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2、難文的教學策略

(1)詞句熟讀:陌生的詞語、句式

多熟讀是一個非常簡單而有效的方法。越是難的課本越是要做到熟讀。

(2)資料鏈接:寫作背景;生活經驗;名家解讀

第一點:借用寫作背景。《好的故事》的寫作背景很複雜,將時代背景呈現出來,孩子們就能理解了。第二點:藉助生活經驗。生活中我們也有彷徨苦悶的時候,與文章共情就能遷移理解。第三點:藉助名家解讀。實在讀不懂的地方看看水平高的專家名家解讀,我們可能就會受到啓發。

篇四:語文新課程標準2022最新版小學心得體會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已經在2022年4月正式頒佈,即將在2022年的秋季學期正式投入使用。對於這一版課標有一些重要問題,我們需要討論一下。

2011年版和2022年版目錄對比

下面我們先來對比一下2011年版和2022年版兩版課標的目錄。從目錄的對比當中,我們能夠發現2022年版課標發生的一些重要變化。

首先我們能夠看到在這一版課標裏邊提煉了核心素養的內涵,明確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培養的核心素養,包括哪些方面的重要內容。

第二,我們能看到在這一版課標裏邊先增加了課程內容這樣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也是這一次課標修訂的一個重大變化。

第三,我們能看到在這一版課標裏邊新增加了學業質量,這也是這麼多年來在我們國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當中首次出現學業質量。

最後一個變化是在課程實施部分增加了教學研究與教師培訓。

主要變化

按照課標前邊前沿的總括,這一版課標修訂主要有五個方面的變化。

第一,強化了課程育人導向;第二,優化了課程內容結構;第三,研製了學業質量標準;第四,增強了指導性。第五,加強了學段銜接。

下面我就從這五個方面展開解讀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2022年版。

一、強化了課程育人導向

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正是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階段,在各個國家的教材當中都會強化這一方面的教育內容。這一次的課標修訂,我們重點關注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以及中華民族自尊心、愛國情感、集體意識、文化自信等方面內容在課程標準中的呈現。

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正是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階段,在各個國家的教材當中都會強化這一方面的教育內容。這一次的課標修訂,我們重點關注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以及中華民族自尊心、愛國情感、集體意識、文化自信等方面內容在課程標準中的呈現。

老師們在閱讀課標的時候,要特別關注這樣的一種育人導向,比如說在課程性質部分強調語文課程在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增強凝聚力,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立文化自信,培育時代新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

在課程理念部分提出,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充分發揮其獨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髮展爲目的,以識字與寫字、閱讀與鑑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語文實踐活動爲主線,綜合構建素養型課程目標體系。應該說素養型的課程目標體系是這一次育人導向一個最典型的表現。

在課程目標的總目標部分明確提出,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四個學段目標的結束部分都有一段文字標識這一個學段在育人導向上的具體要求。比如說第一學段:在落實以上要求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關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生活中的表現,初步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價值,初步懂得幸福生活是革命前輩浴血奮戰艱苦奮鬥換來的,激發對革命領袖革命家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

在這些地方我們在研讀的時候,要特別關注育人導向的具體落實,也要關注如何在我們的教育教學當中,將育人導向轉化爲真切的、真實的教育教學行爲,轉化成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一個完整過程。

在課程內容部分明確提出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內容的主題與載體形式,包括這樣五個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外國優秀文化、日常生活和科技進步。在這五個方面當中,其中前三個方面分別具體闡釋了這些主題的內涵以及他們的載體形式。

在這樣的一個討論過程當中,我們就逐漸明確了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2022年版當中,我們在育人導向方面,從素養型的目標到各個部分的強化,凸顯了育人導向這樣的一個特徵。

在目標的定位上,2022年版的課標構建了素養型的語文課程目標,核心素養是學生通過課程學習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

義務教語文,課程培養的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的語文實踐活動中積累、建構、並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是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和審美創造的綜合體現。

這一版課標的總目標一共有九條,覆蓋了這樣五個方面。其中第一條目標是關於立德樹人的相關要求。後邊的八條目標分別是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和審美創造的相關要求,這樣從總目標構建了素養型語文課程目標的基本特徵。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培養的核心素養包括四個方面,這四個方面是一個整體。

第一個方面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指學生認同中華文化。對中華文化的生命力有堅定信心。通過語文學習,熱愛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熱愛中華文化,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關注和參與當代文化生活,初步瞭解和借鑑人類文明優秀成果,具有比較開闊的文化視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蘊。

在這裏邊我們可以提煉出來這樣四組動詞,第一組是感受與熱愛,第二組是繼承與弘揚,第三組是關注與參與,第四組是瞭解與借鑑。我們在這樣的一個核心素養的一個方面裏邊,重點培養的是學生在這些方面的行爲表現,希望通過這些方面的行爲表現能夠增強文化自信。

第二個方面是語言運用,語言運用是四個方面當中的核心內容。語言運用是指學生在豐富的語言實踐中,通過主動的積累梳理和整合,初步具有良好語感;瞭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特點和運用規律,形成個體語言經驗;具有正確規範運用語言文字的意識和能力,能在具體語言情境中有效交流溝通;感受語言文字的豐富內涵,對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具有深厚情感。

在這裏邊呢我想我們要關注這樣三組名詞,第一組是語感和經驗,學生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在語文學習當中培養自己的語感,在語感豐富,語感逐漸敏感的過程當中,讓自己的語言經驗變得豐富,進而提升自己的語言品質。第二組名詞是意識和能力,發展這樣的一種語感,發展這樣的一種經驗,需要學生有自覺的意識,有自覺的能力。第三個方面是內涵和情感,要感受的是語言文字的內涵,培養的是對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情感,這三組就可以視爲我們理解語言運用的三個重要的方面。

第三個方面是思維能力,它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聯想想象、分析比較、歸納判斷等認知表現,主要包括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造思維。學生思維具有一定的敏捷性、靈活性、深刻性、獨創性、批判性。有好奇心、求知慾、崇尚真知,勇於探索創新,養成積極思考的習慣。

在思維能力的發展上,我們更關注思維能力的若干方面,學生思維品質的提升與發展,以及在這個過程當中培養學生求真的態度,這種求真求實的態度是非常重要的。另外思維和語言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學生在語言運用的過程當中會關注到語言的思維表現,語言裏邊的思維邏輯,通過思維和語言的互動關係,應該說語言運用和思維能力是共生共長的。

最後一個方面是審美創造,審美創造是指學生通過感受、理解、欣賞、評價語言文字集作品,獲得較爲豐富的審美經驗,具有初步的感受美、發現美和運用語言文字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涵養高雅情趣,具備健康的審美意識和正確的審美觀念。

這裏邊我們需要關注三個方面,一個方面是學生審美經驗,學生的審美經驗是在他不斷的審美活動當中積累和豐富起來的,在語文學習過程當中,語言文字的美,語言文字所表現出來的生活的美、自然的美、思想的美,都是幫助學生積累審美經驗的良好的載體。第二個方面是審美能力,他要能夠感受美髮現美,還要能夠表現美和創造美。第三個方面是他的審美觀念,學生的經驗和能力都要在正確的審美觀念的指導下去進行發展和提升。當然了審美經驗和審美能力也有助於樹立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念,這三者也是一個循環互動,互相促進這樣的一個關係。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要求培養的核心素養,這幾個方面跟普通高中提出來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有所區別。同樣在構建素養型的語文課程目標,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培養的核心素養,我們把它概括爲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這樣四個方面。

對比普通高中語文學科素養這樣四個方面,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鑑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我們能夠看到在義務教育階段,我們期待培養的核心素養相對寬一些,涵蓋的內容廣一些,更強調學生的一種行爲表現。而在普通高中階段,我們關注的內容更爲專一些,更強調學科內在的邏輯規律,強調學生在這樣的一個學科學習過程當中,能夠爲下一階段的深造能夠奠定基礎。所以在這樣的兩組素養型課程目標的對照下,我們能看到核心素養髮展的階段性和連續性。

二、優化了課程內容結構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主要變化的概念是優化了課程內容結構。

我先用這張圖來呈現一下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課程內容發生的變化。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當中,並沒有課程內容的出現,採用的是階段目標,分爲識字與寫字、閱讀、寫話、習作或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這樣五個內容領域呈現了階段目標。

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2011年版,採用的是學段目標與內容的形式,在學段目標下面,依然按照五大內容領域呈現了學習內容,在這兩版課標當中還沒有具體的或者說獨立的課程內容的出現。

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當中首次單獨設定了課程內容,讓課程內容成爲一個獨立的板塊呈現。明確了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內容,分爲三個層次的學習任務羣,基礎型學習任務羣,包括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發展型學習任務羣,包括實用性閱讀與交流、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三個學習任務羣,拓展型學習任務羣,包括整本書閱讀和跨學科學習,用六個學習任務羣呈現了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內容,這是我們國家課程標準歷史上首次明確呈現語文課程的內容,這應該說是研究的進步,也是實踐的進步。

2022年版的課程內容組織與呈現,按照這樣三個層面,三個類別,呈現了六個學習任務羣,這六個學習任務羣之間有內在的關係,而且這六個學習任務羣的最終呈現,能夠體現出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內容組織與呈現方式的一個變革的歷程。

應該說到現在我們已經有了清晰的對於語文學習規律和語文教學規律的認識,才能夠明確的架構語文課程的基本內容。這張圖整體呈現了我們語文課程內容一個發展變化的歷程,首先是用單篇閱讀,以文本爲綱的這樣的一個課程內容。

在單篇閱讀的時候很多知識是碎片化的,於是從上世紀的60年代開始,就有老師開始探索單元整體閱讀,採用閱讀單元的形式組織語文的課程內容。我們的教科書編寫也採用單元編寫這樣的一個形式,不管是單篇閱讀還是單元閱讀,學習的主體都放在閱讀上,這是由教材的編選形式和我們在教學過程當中的這種課程內容選擇的行爲決定的。因爲依循文選型教材的特質,語文教學以閱讀爲核心,把其他運用語言文字的實踐活動推到了輔助或附加的地位。而語文活動包括聽、說、讀、寫、思等多種實踐活動,這些實踐活動能夠溝通內部語言和外部語言,共同實現學生語言經驗和語言能力這樣的一個發展,共同提高學生的語言品質。如果我們單純的以閱讀爲中心,其實是難以更好地實現語文教學的任務的,但是課程內容和教材編寫都是這樣的一種傾向。在長期以來,老師們的探索也沒有跳出用單元來作爲語文教學的核心內容這樣的一個桎梏。那從這樣的一個單元閱讀或者叫閱讀單元走向學習單元,迫切需要課程內容和教材內容發生比較大的變化。應該說課程內容的變化是引導教與學方式的變化,也是更好地實現語文學習規律和語文教學規律的關鍵的一環。這一次課標修訂設計語文學習任務羣,要圍繞特定學習主題,確定具有內在邏輯關聯的語文實踐活動。語文學習任務羣由相互關聯的系列學習任務組成,共同指向學生的核心素養髮展,具有情境性、實踐性和綜合性,可能在傳統的語文教學當中受到讀經、講經這樣的一種語文教學模式的影響,我們非常習慣於用線性推進的方式開展教學,首先是識字寫字,然後是解詞,然後是分析段落大意,瞭解文章的主題思想,分析文章的寫作手法,按照這樣的一個線性推進的過程來推進語文學習。

在學習任務羣這樣的一個課程內容組織形態下,我們更關注的是一個學習單元的構建。剛纔我們討論的識字寫字、閱讀鑑賞、梳理探究、表達交流這樣的一個線性推進的語文學習活動,就變成了剛纔說的四種學習活動互動推進的過程。學生要學習演講,並不是先學了一組演講詞,在這組演講詞當中抽取出演講詞撰寫的一般標準和一般規則,然後就按照這個規則和標準去撰寫演講詞,很可能是他先生髮出了要寫演講詞這樣的一個願望,然後意識到寫演講詞需要關注演講的目的和對象,自己的這個觀點的樹立和目的和對象有關。那怎樣去關注目的和對象呢?他就去閱讀了一組演講詞,瞭解到觀點、目的、對象之間的觀點,然後他又發現他閱讀的這些演講詞裏邊都用了一種結構化強化的方式來呈現自己的觀點,那他可能就會去想我的觀點如何用一種結構化的方式把它呈現出來,通過研讀不同的演講詞的結構體式,去確立自己的一個結構方式。然後在誦讀和復刻名家的演講詞的過程當中,他逐漸意識到這些演講詞在語言運用上有共同的規律,這些共同的規律強化了觀點,增強了感情,於是他又重新去朗讀自己已經擬定好的演講詞的初稿,通過不斷的朗讀去修訂自己的演講詞。

在這樣的一個學習活動過程中,學習活動的願望是自主發生的,因爲有了這樣的一個願望,他通過調派各種學習資源去完成這個學習任務,於是閱讀與鑑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識字與寫字這樣的四種語文實踐活動,就變成了一個互動交流的關係。

學生可以以任意一個實踐活動爲起點,他可能會以閱讀與鑑賞爲起點,通過閱讀與鑑賞來實現自己梳理探究後達到表達交流這樣一個目的。學生可以在這四種語言實踐活動當中,以任意一個活動爲起點,通過這個活動帶動其他的三個活動。也可以以任意一個活動爲中心,通過這個活動來有機的組織其他的三類活動。這四個語文實踐活動之間是什麼關係?用什麼樣的方式組織?取決於學生的學習方法,取決於學生要達成的學習的目標。這樣我們就從一個單純的閱讀單元構建了一個完整的學習單元。

學習任務羣在整體特點上體現爲情境性、綜合性和實踐性這樣三個特點:

首先我們來看情境性,應該說情境性的提法跟這幾年老師們在一線教學的實踐有密切的關聯,大家通過研究,通過實踐逐漸明確了情境對於學生學習,對於知識建構的重要的作用。

我們重點關注這樣幾個方面,首先是知識具有情境性。學習是情境化的實踐。在傳統的語文教學當中,我們更加關注把人類共通的知識傳授給學生,這種靜態的知識傳授帶着老師的一廂情願的味道。好像我們把這些知識完整的講給了學生,他就掌握了這個知識,就可以在未來的生活中去運用知識,我們知道這顯然是不太可能的。知識的獲得是學生和情境互動的結果,學習是情境化的實踐,學生在情境當中有了學習知識的願望,當他調派原有的知識去解決情境中的問題的時候,難以實現問題的解決,他就有了學習新知識的這樣的一種願望。新舊知識的一種碰撞融合,從打破原有的平衡到建立新的知識結構的平衡,它就優化了自己的知識結構,當然也豐富了這個知識結構。

第二,情境具有動員學習的功能。學生在情境當中會產生學習的願望,而且情境的真實性讓學生產生真實的角色感,這種真實的角色感帶動真實的工作歷程,以及在學習成果的真實運用情境當中,讓他產生成就感和獲得感。所以情境有利於學生用投入的狀態進入學習進程當中。

第三,情境揭示了語文和生活的天然聯繫。語文學習活動源自生活,爲了生活。這些源自真實的社會生活、文學文化以及跨學科的生活情境,能夠讓學生更好的迴歸語言運用的真實的場景,能夠讓他看到語言運用和生活的真實的關聯,從而打通課程內容和學生生活的關係。

第四,對情境的學習力和應變力是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核心素養面對未來社會生活,要求學生能夠有在複雜情境當中解決複雜問題的這樣的一個能力,它能夠去辨識情境的特徵,根據情境特徵採用相關的或者說合宜的一些應變的方法,這本身就是核心素養髮展的重要內容。如果我們讓學生在情境中去學習,才能夠發展學生的情境學習力和應變力。所以說在學習任務羣這樣的一個課程內容的背景下面,情境性是我們追求的一個特徵。

第二個特徵是實踐性,義務教語文課程培養的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當中積累、建構,並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當中表現出來的。學生要跟語言進行碰撞,要用語言,在用語言的過程中去學語言,學語言和用語言是密不可分的,學語言和用語言的互動過程中,讓學生髮現更多的語言運用的妙處,發現語言運用更多的需要自己關注的地方,從而豐富他的語言運用的經驗,在豐富經驗的過程當中實現語言品質的提升。

第三個特點是綜合性,這是跟語文學習的特徵跟核心素養的四個方面這樣的一個特徵密不可分的。核心素養的四個方面是一個整體,所以學習任務羣追求的是語言、思想、知識、情感、修養等各個方面的多方面多層次目標發展的綜合效應,這種綜合效應的追求是符合語文學習的規律的。

學生在閱讀鑑賞的過程當中,去梳理探究社會語言運用的一般規範,卻發現作家、作品個性化的語言運用風格。在這個過程中,他逐漸修正着對自己語言運用規範的這樣的一個認識,逐漸探尋着自己的個性化的語言風格,所以語言的積累梳理,語言的閱讀鑑賞以及表達交流,這都是密不可分的。

從實踐活動的內在關聯上說,它們是一個整體,從核心素養四個方面的發展來說也是一個整體,因此要強調這種綜合性。

從學習任務羣的設計來說呢,我們追求兩個方向:第一是追求課程內容,學生生活和語文實踐之間的融通,期待能夠以學生的生活爲主線,引導學生關注和自我和他人和自然和社會的關係。在這條主線當中,融入識字與寫字,閱讀與鑑賞,梳理與探究,表達與交流等語言實踐活動。通過這樣的一種融入、貫通、循環、互動,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去發展義務教育課程培養的核心素養,這樣可以逐漸改變知識點、能力點的線性排列,能夠改變這種主點的解析和逐項的訓練。

未來的語文教學應該是以任務爲載體的,那我們在強調這個任務的時候,強調的是語文學習的典型任務,這個任務要能夠體現學生語文學習的基本思想方法,比如說從大量的語言材料當中去發現語言現象,這些重複出現的材料就是語言現象,從語言現象當中去抽取語言運用的規律,藉助這個語言運用規律,再去收集、觀察這些語言材料,能夠有新的發現和新的思考。這樣的一種學習活動就是語文學習的一個典型思想方法。那我們在設計學習活動的時候,要遵循着這個典型的思想方法,幫助學生掌握語文學習最本質的那些規律和方法。

在這次課標修訂的過程當中,我們主張用課程內容的變化來帶動教與學的變革。學習任務羣這樣的一個課程內容帶來的教與學的變革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是真實的學習情境,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裏邊,我們把學習情境分成了社會生活、個人體驗和學科認知。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裏邊,我們分成了日常生活、文學文化體驗和跨學科學習,這樣的一種學習情境就比較寬,也比較靈活。符合這一次課標修訂,我們強調學科之間融通這樣的一個特點,也能夠符合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習的一種心理特徵。第二是要有同等的學習主題,要圍繞着一個單元的內容,或者說一組課程內容去提煉出一個學習主題,圍繞着這個主題來確定同等性的學習目標,設定學習情境,圍繞這個學習情境來設定一組相關的學習任務,進而匹配合宜的學習活動。讓學習情境成爲推動或者動員學生學習的一個內驅力和外驅力,讓學習主題成爲同整整個學習進程的一個核心內容。第三是在這個基礎上設計的典型活動,爲學生提供了學習進程當中的具體過程,爲學生提出了學習成果的具體要求。在設計典型學習活動的時候,我們還希望老師們能夠爲學生提供一些學習工具,學生可以在學習工具的支持下了解學習的目的,梳理學習的過程,明確學習的成果標準,這樣學生就有了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能夠在這種完整的學習過程當中形成完整的思想認識,形成完整的學科學習思想方法。

從內部結構和外部結構來說,學習任務羣構成了一個完整的課程內容結構體系。

我們先來看學習任務羣的內部結構。

在義務教育階段,我們談到每個學習任務羣都談到了三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是它的設置意圖,也就是這個學習任務羣的內涵的闡釋。

第二個方面是學習內容,在義務教育階段一共有四個學段,每個學段都有這樣六個學習任務羣,所以在呈現學習內容的時候,每個學習任務羣都是分四個學段去呈現的。

第三個方面是教學提示,內涵闡釋,學習內容和教學提示,在學習情境的設置,學習內容的選擇,學習方法的使用,學習評價的設計,以及學習資源的調派,這幾個方面對這個學習任務羣的教學要求做了細緻的安排。那需要說明的是在每個學習任務羣的教學提示裏邊都已經有了教學要求。那在整個課標裏邊的課程實施部分也提到了教學建議,那個時候的教學建議就是一個宏觀上的原則上的老師們在教學過程當中,首先要關注那個宏觀的教學建議,瞭解理念上的要求,具體到每個學習任務羣的要求,要去研讀每個學習任務羣的教學提示,通過這些教學提示學習內容和內涵闡釋的具體的指向,去分析在這張課件上呈現的五個基本要素,從而明確這個學習任務羣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實現的目標、選擇的內容、採用的方法、評價方案的設計和學習資源的匹配來完成我們的教學設計。

從義務教育階段各個學習任務羣的關係來說,我想我們需要做一點說明。

六個學習利用羣與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程培養的核心素養是多重對應關係。不是說某個學習任務羣對着某個核心素養,應該說每個學習任務羣都整體對應核心素養的發展,它是一個整體對應關係。每個學習任務羣都指向核心素養的整體提升,同時各具它的育人功能,每個學期用羣都有側重,應該說都能夠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但是在促進核心素養髮展方面,它的特殊功能和獨特的價值有所不同。六個學習任務羣是整體推進和側重發展相結合這樣的一個關係。老師們在解讀這六個學習用羣的時候,也不能把它單純的解讀成並列關係,並不是說六個學習任務羣要窮盡,並且把語文課程內容做成邊緣清晰的這樣的一個限定,不是這個意思。我們期待的是相互交叉滲透的,這樣才能夠體現出語文課程內容的綜合性。

我拿兩個學習任務羣來討論,比如說思辨性閱讀與表達,這個學習任務羣在單獨的一組課程內容的時候,重點指向學生思維能力,思維經驗、思維品質這樣的一種發展,它是集中一段時間關注這一類,這樣的一種素養方面的一個發展。但是在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當中,我們一樣要關注學生的思辨。要關注學生在閱讀過程當中提出質疑,要有自己的觀點,要能夠組織學生在信息的對比當中形成更爲清晰的認識。在實用性閱讀與表達當中,我們也要關注學生的思辨能力的發展。換句話說,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應該貫穿在所有學習任務羣當中,並不是只有思辨閱讀與表達這個學習用羣承擔的這樣的一個任務,換一個角度也是一樣的。

比如說實用性閱讀與表達,我們在實用性閱讀與表達這個學習任務羣當中,要關注實用性文本這樣的一個特殊的文本類型,但是在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文學閱讀與創意寫作過程中也一樣會遇到實用類的閱讀和實用性文本的寫作。學生在文學創意寫作過程當中可能要有一個朗誦會,他要組織這個朗誦會就要寫一個節目單,那個節目單包括朗誦會過程中那些節目的串詞就是典型的實用類的文本,學生要在不同的學習任務羣當中意識到這樣的一些學習任務羣的教學內容是相互交叉滲透和融合的。

還有一個比較特殊的學習任務羣,就是語言文字梳理與探究,這個學習任務羣有單獨的學習內容,在這一段時間裏邊單獨解決這樣的一些問題,集中解決這樣的一些問題。但是在各個學習任務羣的學習當中,都要爲語言文字的積累梳理,積累材料,提出問題奠定基礎。換句話說,語言文字的積累梳理要滲透在所有學習任務羣的教學當中,它可能是在某個學習任務羣學習當中一個小小的伴隨性的學習內容。比如說這個學習任務羣當中有大量的成語出現,我們做了一點成語的積累和梳理,也可能是在某個學習任務羣當中單獨的有一個相對於時間比較長,3~4課時或4~5課時這樣的一個集中的學習內容,也可能採用綜合性學習的方式,集中一段時間來解決一個主題問題。

這樣我們就瞭解了,並不是說6個學習任務羣是平列的,也不是說他們要在分類上把課程內容嚴格的切分爲若干個板塊,它們之間是交叉滲透的,體現出語文課程的綜合性的特點。

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內容和高中語文課程內容的銜接上,我用這張圖來說明,普通高中必修階段幾個學習任務羣和義務教育階段六個學習任務羣之間的對應關係,我想這種對應關係也能夠體現出兩個階段素養型目標的這樣的一個差異

在義務教育階段我們關注的是寬泛和靈活,尤其是跨學科學習。那在普通高中階段,我們更爲關注學科知識體系的建構,那我們可能要對比一下,在義務教育階段是跨學科學習,非常寬。到了普通高中階段叫當代文化參與,希望學生能夠集中一個社會現象一個問題來展開研究,做出研究成果。這是義務教育課程內容和普通高中課程內容的銜接。

關注結構化的課程內容,我們需要關注三個方面。首先是義務教育階段每個學習任務羣的內部結構,在每個學習任務羣內部分爲三個主要的板塊,這三個主要的板塊呈現了課程內容的完整要素,在學習內容部分呈現了四個學段的學習進階的要求,這是學習任務羣內部結構的一種完善。第二個我們要關注各個學習任務羣之間的關係,義務教育階段六個學習任務羣是交叉滲透的關係,它們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整體,體現了語文課程內容的綜合性。第三個方面,我們還要關注義務教育階段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內容的整體性,體現出來的這種階段性連續性。應該說,到了2022年版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就已經和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內容上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整體,這也是我們國家語文課程內容發展的一個進步,體現出語文課程內容發展的一個重要的歷程。

三、研製了學業質量標準

主要變化的第三個方面是研製了學業質量標準。

學業質量標準的研製思路,大概包括這樣五個階段。首先是前期準備,前期準備我們主要梳理了國際上的學業質量的一些文獻資料,國際上重要考試的一些測評框架,以及前期的課程文件當中對於學業質量的一些調研和反思的資料。接下來我們按照情境主要的語文實踐活動和能力表現做了初步的描述,在初步描述之後做了檢驗修訂,定製了一批測試題目,開展了實證性的研究,根據實證性研究的數據,進一步去準確科學的劃分學生的學業質量水平,進而面向社會、面向更多的語文教育研究者和語文教育工作者去徵求意見,在徵求意見的基礎上修改完善,這就是老師們現在看到的學業質量這樣的一個研製思路呈現出來的結果。

學習質量的基本框架從大的框架來說,要關注這樣三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語文實踐活動,閱讀與鑑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還包括識字與寫字。第二個方面是語文學習情境,是日常生活、文學文化和跨學科三個情境。第三個方面是學生在情境當中,在不同的實踐活動的整合當中表現出來的關鍵表現。就是我在這裏邊呈現的,比如閱讀與鑑賞要關注整體感知、信息整合、理解闡釋、推斷探究、賞析評價,表達與交流要關注陳述與敘述、描述與表現、解釋與分析、介紹與說明、應對與調整。梳理與探究要關注篩選與提煉、規整與分類、比較與抽象、收集與組合、發現與再造,這些應該是學生學業表現的一些觀察點,是它的關鍵行爲表現,也是我們重要的觀察點。

那在這一次學業質量做測評命制測試工具的時候,我們就是用這樣的一個測評框架去命制工具的,應該說每一個測試工具都以學習任務的形式呈現,每一個學習任務的完成,都體現了核心素養的若干個方面。我們採用大題組綜合性的方法去測量學生的學業質量水平,也採用這種方法去描述學生的學業質量。

在閱讀學業質量的時候,我希望老師們能夠關注這樣幾個問題:

第一要關注完整描述核心素養的基本表現。老師們看到的學業質量,在每一個學段的學業質量裏邊,都是按照日常生活、文學文化和跨學科學習這三大主要的情境去描述的。我們描述的是學生在這三種情境當中開展識字與寫字、閱讀與鑑賞、梳理與探究、表達與交流這些語文實踐活動時,應該呈現出來的學業表現,所以我們在看這個學業表現的時候,它是一個完整性的表現。

第二這種完整性的表現能夠滿足不同類型的評價和測量的要求。在這個完整性的表現裏邊,老師們可以看到他在日常生活當中日常的學習當中的表現,用來做過程性評價的標準,也可以去看它在不同學段結束時候要達到的學業水平,用來做總結性評價命題開發測試工具的基本依據。

第三個方面,我們清晰地刻畫了語文學業發展的一個進階水平。在這個進階過程當中非常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品質在教學影響下的一種積極變化。我下面舉一個例子,這個例子是在學段當中截取出來的,學生在日常生活當中,在文學文化體驗當中,他能夠做到的這種口語交際的一種水平。在四個學段,我們看一看它的間接看一看情感態度品質這樣的一種變化。第一學段,與人討論交流,注意傾聽,用禮貌用語迴應,樂於表達自己的想法,能遵守規則,主動合作,積極參與討論,能把自己的想法說清楚。第二學段,樂於在班級活動中交流展示,能根據需要用普通話交談,能認真傾聽把握對話的主要內容,並簡要轉述,能按照一定的順序清楚的講述見聞,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嘗試根據學習經驗和生活經驗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第三階段,樂於參與討論,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能認真傾聽,抓住要點並做簡要轉述,能根據對象和場合做簡單的發言。第四學段,在討論問題過程中能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做到有中心有根據、有條理,能耐心專注地傾聽、複述、轉述完整準確要點突出,能就適當的話題做即席講話和有準備的演講,有自己的觀點,有一定說服力。請大家注意,在第一學段是與人討論交流,注意傾聽,有明顯的對象要求,在第二學段樂於在班級活動中展示,這個對象就比較寬泛了,但這個時候主要是展示說清楚就行。在第三學段樂於參與討論,敢於發表自己的觀點。在討論當中的發表觀點,就要求能夠聽清楚別人的觀點,根據他人的觀點來調整和修正自己的觀點,甚至是在現場生成自己的觀點。第四學段在討論問題過程中能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這個情感態度就已經有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在發表自己的看法的時候,要有根據、有中心、有條理,觀點要是明確的,而且還得有理有據,說的過程中要有條有理,這就是一個進階發展這樣的一個過程。

學業進階通常是圍繞着一個內容領域來描述學生的不同階段的表現,這個不同階段的表現是扣住一個概念去描述的,那老師們在看學業質量的時候,要特別關注不同學段要求的進階發展。

除了這四個方面之外,我還希望老師們在看學業質量的時候,要特別去關注對於學生語言經驗結構化水平這樣的一個描述。

在這一次討論學業質量的時候,我們特別注意要觀察記錄學生語言經驗的結構化水平,要評價它語言材料的整合水平,包括學生是否樹立了主動積累語言材料的意識,養成了積累語言材料的習慣,學生是否能對學過的各類原材料進行歸類,學生是否能夠通過梳理自己積累的語言材料,初步發現語言材料之間的聯繫,這樣幾個方面。

比如說在四個學段裏邊,我們都對識字積累語言材料做了相關的要求,在第一學段,喜歡識字,有意識的梳理在日常生活中學習的漢字詞語,並進行分類,願意整理自己的學習成果,並向他人展示。第二學段,注意積累和梳理語言材料,能把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徵的漢字進行分類,願意與他人交流分類的理由,感受漢字和漢語的魅力。第三階段,有自覺識字的意識,在社會生活中發現自己不認識的字,能根據字形推斷字音、字、義,並藉助語境和工具書驗證自己的推斷。第四學段,有探究漢字規律的意識,在社會生活中能根據字音、字形、字義三者的關係,準確認讀,正確理解遇到的生字新詞。學生語言經驗的結構化水平,不僅包括他做什麼,還包括他在什麼情境下做,最終做出來的成果是什麼,用什麼樣的態度去做。在這四個學段的描述當中,大家就能夠關注到我們對於學生語言經驗結構化水平的觀察和分析,對於這種水平的一個刻畫。我想在學業質量階段,老師能夠看到這些特點,能夠讀懂學業質量,並且在日常教學過程當中用好學業質量,是提升我們我們的教學質量,落實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課程理念的重要一個方面。讀懂學業質量的這幾個方面,能夠在日常的語文教學當中用好學業質量去提高自己的語文教學,這是落實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理念上面的相關要求的重要的一個方面。

四、增強了指導性

主要變化的第四個方面是增強了指導性,這個指導性呢,我想主要在課程實施部分能夠有比較突出的體現。

我們先來看教學建議,這一次的修訂分四條提出教學建議,相對於前邊學習任務羣的教學提示,這裏的教學建議更加原則性。

第一方面,在目標確定方面提出要立足核心素養,彰顯教學目標,以文化人的育人導向。寫文章的目的是要闡明道理,讀文章的目的是要理解這個道理。

那我們在語文學習當中寫和讀,包括在這個過程當中的梳理和探究都要明白其中的道理,藉助這個道理促進自己的發展,這是我們討論以文化人這樣的一個育人導向在目標定位上的重要作用。

第二個方面,是從內容選擇的角度提出的。要求體現語文學習任務羣的特點,整體規劃學習內容。我想整體規劃是針對碎片化、零散化、線性推進來說的,我們的這個整主要指的是學習過程的整,學習內容的整,在學習上體現出語文課程內容的綜合性、實踐性的特點,而且這個整是在情境中的這樣的一種整,所以整體規劃,是我們落實課程理念的重要的一環。

第三個方面,是從活動設計的角度去說的。要求創設真實而富有意義的學習情境,凸顯語文學習的實踐性。剛纔在解釋學習任務羣的時候,已經討論了學習情境的重要作用,也討論了學習情境的類型,學習情境和實踐性緊密相關,要在學習情境當中設定典型的學習任務,這樣才能夠凸顯重要的實踐內容,並且落實實踐性的要求。

第四個方面,是根據時代要求提出來的一個教學建議,就是關注互聯網時代語文生活的變化,探索語文教與學方式的變革。

在這一次的教學建議上有兩點重要的突破,第一點是明確了典型的學習任務是未來語文教學探索的重要方向,也是語文課程內容的重要的落實的載體。第二是提出了線上線下結合的教學方式,這樣的一種教學方式符合時代的要求,也符合語文學習的基本規律。

第二個方面是關於評價建議。這一次的評價建議分爲過程性評價和學業水平考試兩個方面提出。

在過程性評價部分明確提出了過程性評價的原則,課堂教學的評價建議和作業評價建議。在這一個評價裏邊,要求大家關注評價的內容,關注評價的主體,評價方式和評價結果的運用。過程性評價,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對於學生學習過程的關注,應該說學生本人更有發言權,所以在評價主體上要凸顯學生主體的作用。

我們這麼多年來一直在說學生主體,但並沒有真正落實學生在評價當中的主體地位,在這一次的過程性評價建議裏邊,凸顯了學生在評價中的主體地位,也就是要求老師們關注學生的反思性知識的建構與發展,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通過自我評價實現的自我調整。

在學業水平考試方面提出了命題原則、命題規劃和命題要求三個方面的建議。在這個方面呢主要是希望考試評價能夠體現學科規律,能夠突出問題導向,還要強調可操作性。我想這些方面的要求老師們要細緻研讀,並且在綜合性的評價工具的開發,包括階段性的評價工具的開發裏邊,要去嘗試實踐落實。

在學習任務羣的評價裏邊,要求突出教、學、評的一體化。

在教學評的一體化裏邊呢,我想提這樣一個建議。老師們首先要去閱讀學習任務羣在教學提示裏邊提出的評價要求,要根據這個評價要求,擬定評價的觀察要點,根據評價的觀察要點去設計學習活動和學習任務,這樣才能夠比較好的實現教、學、評的一體化。

我下面來舉一個例子,關於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在學習任務羣的教學提示方面提出了評價要求。評價應注重學生在真實生活情境中語言運用的實際表現,圍繞個人生活、學校生活、社會生活中閱讀與交流的實際任務,評價學生實用性閱讀與交流的能力。在評價中應引導學生注意實用性閱讀與表達的目的、對象、情境以及交流效果,注意內容明確,條理清晰,語言簡潔明白,注意實用文的基本格式和行文規範。

根據這樣的一個教學提示,我們可以擬定六個觀察要點:一,在閱讀鑑賞過程中有對象意識和目的意識,根據不同的對象和目的分析表達效果;二,在表達與交流的過程中,能夠根據不同的交際對象、情境與目的,選擇不同的內容與方式;第三,完成日常生活中的書信、短信、便條,能夠格式規範完整清晰的傳遞信息;第四,能夠有目的的說明事物,安排合理的說明順序,恰當使用說明方法,說明性語言準確;第五,能夠區分不同文體樣式的實用場景,根據場景選擇記敘、描寫、說明等表達方式;第六,閱讀非連續性文本,能夠關注文本間的關係,得出有意義的結論。

在選定了這些觀察要點之後,我們在學習活動和學習任務的設定上,要能夠落實這些觀察要點,或者說落實這些基本的要求。比如說在小學階段,曾經有過把誰介紹給誰,這樣的一個教材上的寫作活動設計,我們把這個活動按照觀察要點去設計,恐怕可以設計出八個活動的主要環節:

第一,選擇你要介紹的對象,這是要落實有對象意識和目的意識;第二,選擇你要介紹的事物;第三,列出介紹事物的特點;第四,詢問介紹的對象你還想知道什麼?應該說到這一條都在落實對象意識、目的意識,在關注交際對象情境和目的,這樣我們就把觀察點的一和二做了比較好的落實。第五,根據詢問結果補充所介紹事物的特點,列出內容提綱;第六,根據介紹對象的要求和說明目的,完成有目的的說明。再去詢問介紹對象,你覺得哪裏沒有看明白?根據詢問結果調整說明順序,說明方法或者說明語言。那第五到第八,這四項小的學習活動主要落實的是第四點,有目的的說明事物,安排合理的說明順序,恰當使用說明方法、說明性、語言準確。每一個學習活動可以落實若干個觀察要點,不是一一對應的落實,是整體的對應落實。通過若干個學習活動可以比較全面的覆蓋這些觀察要點,由此體現出教、學、評的一體化。

在教材編寫建議這個部分呢提出了比較多的要求,把這些要求歸納提煉一下,可以有這五個方面的思考。

第一,要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賡續紅色血脈;第二,要積極探索教科書編寫體例與組織方式。這個在現在其實是一件蠻難的事情,教科書的編寫體例和組織方式,要按照學習任務羣的課程內容的特點去編寫,是需要創造性的。第三,努力變革語文教科書的學習活動設計。剛纔我們已經談到文選式的教科書必然帶來一些教學上的侷限,要突破文選式教科書這樣的一個侷限,就要把教科書上以選文爲中心,轉向以活動爲中心。那在活動設計上,我們還要突出,把活動設計這種形式化的設計,轉化成典型任務的設計,能夠實現選文中心向活動中心的一個轉化,能夠實現活動形式向典型任務這樣的一個轉化,我想在教科書編寫上就能比較好的去落實2022年版課程標準的課程理念。第四,要高度重視語文教科書的選文問題,這裏邊的政治導向,文質兼美等等都是我們需要關注的。第五,要探索突破義務教育階段語文教科書編寫的一些難點問題。那這些難點問題恐怕就體現在學習活動的設計,選文的呈現方式。因爲現在我們是所有的學生用一套教科書,用統編版的教科書,那我們教科書的適應性和選擇性就非常重要。義務教育階段覆蓋的學段多、時間長,它的整體性和階段性的排布就非常重要。在這一次課程內容裏邊提出了整本書閱讀和跨學科學習這樣新的內容,這些新的內容在教科書當中的體現就非常的重要。那在教科書編寫上,我想有這麼多導向的問題,也有這麼多難點的問題,亟待我們的研究實踐和突破。

在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上提了四條建議:

首先,是堅持目標導向,精選優質課程資源;

第二,是調動多元主體,豐富課程資源的類型;

第三,是建立合作開發機制,實現課程資源的共建和共享;

第四,充分發揮課程資源的育人功能,優化教與學的活動。

那在課程資源的開發上,我想有這麼三點或者說三個概念,我們需要特別去關注。

第一個是關於資源建設共同體。我們現在說共建共享,首先得知道誰來建誰來想。資源建設是多方整合的,需要教師、學校、社區整個社會來做,把生活資源轉化爲語文課程資源這樣的一個系統的工作,而且在共建的過程當中還要共享。我們國家是三級課程體系,不同級別的課程在推進過程中提供的資源要能夠實現互通。

第二個是動態的資源觀念。我們要知道教學資源或者叫課程資源是有利於課程目標達成的一切的因素條件。那這些因素和條件是在變化當中需要重組重構的,我們要有一個動態的資源觀念。

第三個是有特色、系統化。就學校來說,我們要關注的是有特色系統化的資源系統。有特色可能是區域特色,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學校有不同的資源類型,也可能是文化特色,比如凸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或革命文化,不管是哪一種特色都要做系統化的呈現,讓學校的課程資源以系統化的形式來促進語文課程的整體的發展。

最後是關於教學研究和教師培訓。

這是這一次在實施建議上面新增的內容,可見國家對於這項工作和這項內容的重視提出了八點建議:

一,堅持終身學習,提升專業素養;二,立足教學實踐,提高教研水平;三,適應時代要求,提升信息素養。四,聚焦關鍵問題,推進校本教研。五,加強區域教研,推廣典型經驗;六,發揮制度優勢,推進研修融合;七,依據課改理念,設計培訓內容;八,採用多種方式,增強培訓效果。

這八條建議共同指向教學研究與教師培訓,突出了三個核心理念,第一個是終身學習的理念,第二個是問題導向,聚焦問題解決的理念,第三是研訓一體這樣的一個理念。也期待老師們能夠在研讀課標的過程當中,樹立專業素養終身發展的意識,找到適合自己專業發展的一種專業支援的方式,進而形成自己的一個系統的學習方案和學習規劃。

五、加強了學段銜接

主要變化的第五個方面是加強了學段銜接,在課標內容的呈現上,主要在這三個方面呈現了不同學段的銜接。

首先,是注意幼小銜接,減緩坡度,降低難度,增強學習的趣味性和吸引力,這是在教學建議部分提出的。

第二,是在義務教育階段,各個學段的銜接。分三個層面設置六個學習任務羣,每個學習任務羣均貫穿四個學段。

第三,是課程目標在義教和高中方面的銜接,體現學習目標的連續性和進階性,各學段合理提高要求,爲高中學習做好準備。

我想這就形成了一個完整、貫通的語文課程體系,我們也可以從完整、貫通的體系當中去思考我們的教與學的行爲,找到我們教學改進和教學質量提高的重要的落點和方向。

修訂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是一項系統工程,我們經歷了比較長的一段時間,在工作過程當中可能會有一些理解不夠準確或者不夠全面的地方,還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謝謝各位老師。

本文地址:https://www.zwhhy.com/zwzt/huati/1386497.html

  • 標籤: 最新版 語文 小學 心得體會 2017新課標2作文
  • 相關文章:

    版權聲明:

    1、本網站發佈的作文《語文新課程標準2022最新版小學心得體會【精選4篇】作文》爲網友原創或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本網站作文/文章《語文新課程標準2022最新版小學心得體會【精選4篇】作文》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作者文責自負。

    3、本網站一直無私爲全國中小學生提供大量優秀作文範文,免費幫同學們審覈作文,評改作文。對於不當轉載或引用本網內容而引起的民事紛爭、行政處理或其他損失,本網不承擔責任。

    CopyRight 作文後花園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本站所發表的作文版權歸作者所有,若轉載或者抄襲他人作品,帶來的一切後果與本站無關。若您發現本站存在您非授權的原創作品,請第一時間聯繫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