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後花園小學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機版首頁 > 初中作文 > 中考作文 > 覺醒年代觀後感(通用20篇)作文

覺醒年代觀後感(通用20篇)作文

 作者: | 閱讀: 11.35W 次

篇一:覺醒年代觀後感

覺醒年代觀後感(通用20篇)

子夜時分,陣陣“噼裏啪啦……噼裏啪啦……”的聲響驚醒夢中人。睜開朦朧的睡眼,一道道雨柱順着窗玻璃迅速流下,一掛水簾彷彿一瀉千里的瀑布,從高處飛流直下……我頓時睡意全無。“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詩句即刻佔據了整個大腦,梅雨季節江南小巷油紙傘下的丁香姑娘也隨之浮上心頭。

戴望舒的詩歌《雨巷》創作於中國歷史上那個最黑暗的時代。1927年夏天,國民黨反動派對共產黨、革命者的血腥屠殺,造成了籠罩全國的白色恐怖。一批熱烈響應並積極投身革命的熱血青年猝不及防地墮入深不見底的萬丈深淵。無數前途迷惘的革命者,在絕望中渴求看到絲絲新的希望,在陰霾中盼望照進縷縷曙光。詩人因參加青年進步活動,避居於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獨落寞中品嚐大革命失敗後的苦痛,把當時陰暗而沉悶的社會喻指爲悠長狹窄的“雨巷”。這裏沒有聲音,沒有歡樂,沒有陽光。他自己在這樣的雨巷中彷徨,憧憬着一個美好的願望早日實現,等待着丁香一樣結着愁怨的姑娘翩然而至……此刻,窗外的夏雨依舊滂沱,我望着淺藍色牆面上懸掛着的紅色雨傘壁畫,腦海中清晰呈現出一艘紅船的甲板上撐着花雨傘窈窕淑女的動人畫面,近日觀瞻過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覺醒年代》的故事情節歷歷在目。

自1921年7月23日始,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一大代表李漢俊家召開。會議期間,王會悟照舊在樓下後門望風,突然有個年輕男子闖進院子,直奔樓上而去。王會悟匆忙跑步上樓彙報給了坐在門口的楊明齋,楊明齋馬上翻譯給共產國際代表馬林,馬林當即宣佈休會。不一會兒,法租界巡捕房全副武裝的警察包圍了這座樓房,並追問李漢俊爲何在此組織聚會?得到的答案是討論意大利文藝復興。巡捕沒有找到什麼證據,只好悻悻離開。事後,李達對王會悟豎起大拇指。會議另選地點,代表們有的提議去上海,有的提議去西湖,這些地方美麗宜人,但惹人注目。這時王會悟建議到自己的家鄉---風光旖旎的浙江嘉興南湖去開會,租一隻畫舫,人員扮作逛西湖途經嘉興的遊客,與會者採納了她的建議。

8月1日,會議順利轉移到嘉興南湖的一條遊船上繼續舉行。王會悟作爲具體安排會議事務的工作人員,成爲南湖遊船上中共“一大”會議召開時唯一一位非代表成員。爲了確保安全,她作了周密細緻的安排,讓船主把船撐到離煙雨樓東南方向200米左右僻靜的水域用竹篙插住,代表們在中艙的客堂間,圍坐在八仙桌前開會,她則坐在船頭放哨。一旦有別的遊船靠近,她就哼起嘉興小調,手指敲艙門打節拍。爲掩人耳目,她還特意準備了一副麻將牌放在開會的桌上,就連午餐預定的飯菜,也是讓船主用拖梢小船送至大船。當天下午,會議正在進行中,湖上突然傳來汽艇的馬達聲,代表們以爲是警察的巡邏艇,當即停會打起麻將。王會悟乘拖梢船到湖心島打聽,得知是一戶富人家的私人遊艇遊湖兜風,會議於是又照常進行。就這樣,在嘉興南湖的遊船上,毛澤東、董必武、何叔衡、陳潭秋等代表完成了“一大”最後議程,直到下午6點多鐘會議結束。這一刻也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中國革命的航船從此揚帆起航。

一個世紀前,貧窮的舊中國山河破碎,內憂外患,人民在水深火熱中掙扎度日。陳獨秀,李大釗對着蒼茫大地和苦難的同胞宣誓:爲了讓老百姓不再流離失所,爲了讓窮人不再受欺凌,爲了民族復興,奮鬥終生!他們一南一北,尋找拯救中國的藥方,將馬克思主義思想的火種在中國青年一代中傳播。在他們拋頭顱、灑熱血的大無畏革命精神感召下,中國人民覺醒了,中華民族覺醒了。一個人倒下去,千百個人站起來,革命先驅前赴後繼,用錚錚鐵骨撐起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脊樑。

癉精瘁力以成之,斷頭流血以從之。五四運動中,李大釗說:“感於國事之危迫,急思深研政理,求得挽救民族、振奮國羣之良策”。他始終和學生們站在一起尋求真理,用生命踐行偉大的馬克思主義偉大思想。在艱苦的鬥爭中始終沒有放棄,在嚴酷的刑具前沒有絲毫畏懼,英勇就義,6年後方入土爲安。22年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告慰中國共產黨主要創始人之一李大釗的是當年他預言的“試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爲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不摔一跤,怎麼知道疼痛;不跌倒,又怎麼會往前衝!人生一世,所有的經歷都是冥冥之中的註定。感謝每一個過往,讓我學會懂得;珍惜每一次相逢,讓我收穫歡歌;把握每一份希望,讓我充滿夢想。

窗明几淨,天亮就出發。向東方走,那裏是照亮世界的燈塔,那裏是快樂老家,那裏是永遠的牽掛……

篇二:覺醒年代觀後感

眼下熱播的電視劇《覺醒年代》,無論思想性還是藝術性,都堪稱上乘。觀後反覆回味,覺得受益匪淺。

可以說,這部電視劇,對我們有些人而言,填補了不少歷史知識的空白。尤其是20世紀初葉,我們中華民族處於風雨飄搖之中,當時的先進知識分子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等,爲了救國救民,艱難探索和追求馬克思主義。這一史實,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使人舉一反三,思前想後,感慨良多。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馬克思主義在中國,一開始就是在鬥爭中得到認定和傳播的。馬克思主義是真理,真理總在與謬誤的鬥爭中前行。當時的思想界,對馬克思主義、無政府主義、改良主義、實用主義,都有人追求和信奉。但經過探索、論辯和比較,認定馬克思主義才適合中國國情。胡適主張“少談點主義,多研究些問題”,而陳獨秀針鋒相對說“主義是方向,沒有方向怎麼解決問題”。當然,先進分子的覺醒也有先有後。最早接受馬克思主義的李大釗,在日本求學時就研究過馬克思主義,後來逐步堅定了信仰。陳獨秀主辦《新青年》初期,主張“20年不談政治”,後在李大釗開導下,正視現實,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毛澤東開始崇尚無政府主義,後在李大釗、陳獨秀影響下,堅定信仰了馬克思主義。他們的堅定誓言是,“爲共產主義而奮鬥”。他們的探索和追求,爲我們黨的成立準備了幹部條件,也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

第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一開始就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李大釗等先進分子,經常深入工人羣衆,瞭解工人疾苦,向工人宣傳馬克思主義,動員工人罷工遊行,反對舊政府的屈辱賣國和腐敗。從“覺醒年代”與工人運動相結合,到大革命中的“農村包圍城市”,再到改革開放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等等,一以貫之,以至形成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纔有生命力。馬克思說過,社會主義革命首先在發達國家爆發並遍及全球。但列寧結合俄國實際指出,社會主義革命可能首先在資本主義鏈條最薄弱的環節突破。他領導的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實踐,證明了這一點。遵守原理,不尚教條,從實際出發,這也正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長盛不衰的根由所在。馬克思主義還會在實踐和探索中不斷髮展,將永遠指導我們從勝利走向勝利。

第三,馬克思主義在中國,一開始就有人爲之傳播和信仰而奮不顧身。陳望道翻譯中文版《共產黨宣言》,廢寢忘食,專心致志,甚至蘸着墨水吃了糉子,還沒有察覺。尤其是李大釗、陳延年、陳喬年等,在探索和追求馬克思主義的道路上英勇就義。他們以及之後千千萬萬共產黨人的犧牲奉獻,換來了紅彤彤的新中國,中華民族從此揚眉吐氣,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並邁向實現民族偉大復興夢想的新徵程。

我們應當繼承和發揚革命前輩爲國爲民的思想、勇於探索的品格和忘我犧牲的精神,堅持不懈地宣傳和踐行馬克思主義,爲黨的事業努力奮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篇三:覺醒年代觀後感

建黨百年,書寫中國發展華章。帶着對祖國強大的無比自豪和對先烈們的緬懷之情,我觀看了電視劇《覺醒年代》。當毛澤東與友人們共閱《青年雜誌》,羣情激昂地討論《敬告青年》中新青年的六條標準;當陳獨秀、李大釗看着滿目瘡痍的國家,泣不成聲,決心建黨,含淚宣誓:“我願意奮鬥終生!”;當29歲的陳延年一身血衣,帶着鐐銬,邁着堅定的步伐,一步一步走向刑場。我的心在震顫,彷彿身臨那個昏暗的年代,經歷理想歲月的燃燒,感受精神上的“覺醒”。

“即使命運如螻蟻,但仍有人心向陽光”

紅色的旗幟與鮮血交相輝映,先烈們用熱血和生命堅守革命信念,開闢通往光明的道路。江姐、董存瑞、小蘿蔔頭……這一個個閃亮的名字,他們用理想和信念,用中國人不屈不撓、不怕犧牲的精神,擦亮五星紅旗。

“即使命運如螻蟻,但他們仍心向陽光!”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採取果斷、有效措施,以世所罕見、史所罕見的組織動員,開展了一場規模宏大的疫情防控阻擊戰,最大程度地保障了中國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生命健康權益,爲維護全球公共衛生安全作出了重大貢獻,體現了中國作爲負責任大國的國際擔當,獲得國際社會廣泛尊重和支持。

偉大斗爭呼喚偉大精神,偉大精神支撐偉大斗爭。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更要堅定理想信念,始終心向人民,心懷國家,爲民族復興積累最強精神力量。

“讓我們子孫後代享受前人披荊斬棘換來的幸福吧!”

“讓我們的子孫後代享受前人披荊斬棘的幸福吧!”1928年6月6日,年僅26歲的陳喬年在上海龍華英勇就義時慷慨陳詞。

如今,前人種下的“樹木”正爲我們提供“乘涼”的廕庇,而我們更應肩負起時代重任,使之“枝更繁”“葉更茂”,使中華民族的薪火始終代代相傳、生生不息。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二〇二一年新年賀詞中所說的:“我們通過奮鬥,披荊斬棘,走過了萬水千山。我們還要繼續奮鬥,勇往直前,創造更加燦爛的輝煌!”

革命先烈用自己的英雄壯舉闡釋了什麼是愛國主義精神,那就是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發展中,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爲核心的創造、奮鬥、團結、夢想的偉大民族精神。愛國主義是一種崇高的思想品德。

讓我們永遠銘記爲追求真理、追求進步,爲尋求救國強國之路,不惜流血犧牲的革命先烈們。

“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類,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資以樂其無涯之生。”

李大釗用慷慨激昂的《青春》喚醒了廣大青年人,不畏艱難,頑強奮鬥,擔起救國救民的重任,尋求新的出路。

習近平總書記寄語廣大青年學生:“當代中國青年是與時代同向同行、共同前進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負重任。”

作爲一名黨員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們,我們要不忘自己的教育初心,在逍遙津小學這樣一個和諧的集體裏,大家不是爲了利益而來,而是因緣而聚!每天晨曦而出,踏月而歸,滿身疲憊,卻始終選擇堅守!堅守用自己的歲月年華來丈量六年時光的輪迴,堅守在一本本素質報告冊上來記錄一個個孩子幸福成長的童年!教育,看似平凡,卻彰顯精神的力量!

篇四:覺醒年代觀後感

最近看完了央視播出的《覺醒年代》,心情久久不能平靜。這是近年來很少有的一部精品。劇中陳獨秀桀驁不馴,李大釗一心救國,胡適儒雅斯文,蔡元培包容大度,還有很多民國名人的精彩演繹,讓人過目不忘。

這是一部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以1915年《青年雜誌》問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爲中國共產黨機關刊物爲主線。

作品展現了從“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到“中國共產黨建立”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講述了那個“覺醒年代”的社會風情和百態人生。

所有的這一切,也許在我們的中學課本上大家都看到過,大概內容,何等淺顯!

那個年代的“文化鬥士”是什麼樣子的呢?如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曾經的“革命青年”是怎樣的家國情懷?比如毛澤東、周恩來、陳延年、陳喬年……

平常人如果不做專門研究和探討,你根本無法清楚。那也沒關係,看《覺醒年代》一目瞭然。

該劇以李大釗、陳獨秀、胡適從相識、相知到分手,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傳奇故事爲基本敘事線。

以毛澤東、周恩來、陳延年、陳喬年、鄧中夏、趙世炎等革命青年追求真理的坎坷經歷爲輔助線。

該劇耗時七年之久,藝術地再現了一百年前中國的先進分子和一羣熱血青年演繹出的一段追求真理、燃燒理想的澎湃歲月。

《覺醒年代》的播出,無異於是一場思想洗禮。劇中講的那些事,那些人,無時無刻都在敲打着心靈,讓我們忍淚沉思。那些人,陳獨秀、李大釗等等,都學識淵博,薪酬優渥,原本可以享受無憂的生活,但他們爲了國家,爲了民族,爲了人民,寧肯拋婦棄雛,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們不是傻,不是執着,而是少了我們平常人的是故。

《覺醒年代》中最讓我動情的畫面就是陳延年、陳喬年面帶微笑赴死,帶着鐐銬的雙腳走過一條血河。你可能注意到了血河中盛開的朵朵桃花。我認爲這個畫面可能包含着這樣幾個含義:一是寓意陳氏二兄弟,爲了革命,犧牲瞭如花的生命;二是寓意今天的幸福是用無數烈士的鮮血染成;三是寓意浴血奮戰的盡頭一定是鮮花盛開……

還有很多細節也特別感人。蔡元培爲了請陳獨秀雪中坐在門口三顧茅廬;魯迅寫《狂人日記》目光如炬;陳獨秀送別兒子拿着炒糊了的南瓜子。

劇中也展現了民國文人風骨。經管學術上有爭議,但人品光明磊落。辜鴻銘黃侃劉師培不爲小人所利用,送別陳獨秀離開北大時,黃侃說了一句,你走了就少一部通史。辜鴻銘一句,還鬥否?讓人潸然淚下。

劇中的幾位女性也塑造的有血有肉。陳獨秀的妻子高君曼,爲了丈夫的事業隨夫君東奔西跑,擔驚受怕,無怨無悔。李大釗的妻子趙蘭仞,他們青梅竹馬一起長大,李大釗叫一聲“姐”,讓人又親切又感人,她爲了丈夫的事業深明大義勤儉持家,不是普通女人能做到的。還有陳延年和柳眉在湖邊離別的那一段,明明深愛着的兩個人,爲了事業,延年卻不敢答應……

曾經貧弱的中國,正是有了這些先賢志士,纔有了今天的強大,纔有了平視世界的能力,纔有了對於美國的指手畫腳,我們能大聲的說:沒有資格居高臨下同中國說話,中國人不吃這一套!

這是一部好劇——見天地!見蒼生!見國魂!正可謂:風雨飄搖,世紀滄桑,崢嶸歲月,追風逐浪。書生魂,鐵肩道義,文人膽,初心不忘。赤子高呼寒夜醒,羣龍奮起青春唱。正年少有爲,憂國復興邦驚雷響。

篇五:覺醒年代觀後感

《覺醒年代》,是爲慶祝中國共產黨建立100週年創作的革命歷史題材的電視劇,一直聽說好看,沒有抽空去看,暑假裏終於把此事安排上了。電視劇《覺醒年代》和我們初中歷史聯繫緊密,以1915年《青年雜誌》問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爲中國共產黨機關刊物爲貫穿,展現了從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到中國共產黨建立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講述了覺醒年代社會風情和百態人生。該劇以李大釗、陳獨秀、胡適從相識、相知到分手,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傳奇故事爲基本敘事線,以毛澤東、周恩來、陳延年、陳喬年、鄧中夏、趙世炎等革命青年追求真理的坎坷經歷爲輔助線,藝術地再現了一百年前中國的先進分子和一羣熱血青年演繹出的一段追求真理、燃燒理想的澎湃歲月,深刻地揭示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和中國共產黨建立的歷史必然性。

印象深刻有好幾個地方。胡適和李大釗的爭論,胡適主張溫和改良,李大釗主張革命,李大釗揮動右拳,堅定地喊出那句:雖千萬人吾往矣!這句話出自《孟子。公孫丑上》,意思是縱然面對千萬人(阻止)我也勇往直前。孟子認爲這是一種勇氣和氣魄,代表勇往直前的精神。被李大釗勇往直前、爲國犧牲的精神氣勢所震撼。那個時候很多先進的中國人都去鄰國日本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如陳獨秀、李大釗、魯迅等,也有留美回來的才子胡適。回國後他們救國面臨不同的道路的選擇,接下來的事實證明,陳獨秀、李大釗的走馬克思主義道路是符合中國國情的正確道路。

南陳北李相約建黨那段場景令人難忘。李大釗冒險送陳獨秀出城,路上下車,看到因爲戰亂、災荒、饑荒……逃難的各種人,一個個蓬頭垢面,衣衫襤褸。破布和竹杆子搭的帳篷到處都是。特別是那個倖存的義和團老人,給他的義和團的兄弟放花燈。他爲兄弟們的死感到冤枉,兄弟們爲國犧牲已經有十幾年,中國依然餓殍滿地,戰爭不斷。他用那因憤怒而顫抖的聲音問到知識分子的陳獨秀和李大釗:“這國還有救嗎?”看到老人期待的眼神,二人沒有回答。默默地離開。他們內心是什麼樣的感受呢?一定是苦不堪言的,失望、無力、心痛、憤怒!兩人走開後,陳獨秀忍不住抱頭痛哭,遺憾中國當時沒有一個真正能表現民衆勢力的團體。李大釗感言:“我們若能成立一個強固精密的組織,那麼中國徹底的大變革便有希望。”陳獨秀贊同不已:“對!我們應當建議一個用馬克思學說武裝起來的先進政黨,這個政黨一定能指引中國走向光明,讓中國人過上好日子,她是中國美好未來的先聲!”他要建黨,要救這樣的國,要救眼前這一個個逃荒的百姓,讓他們像人一樣有尊嚴的活着。這一刻,他終於知道自己下一步要做什麼了。接着兩人高舉右拳許下諾言:拯救人民,讓人民過上幸福的生活!併爲這個目標奮鬥終生!兩位革命先輩壯志凌雲的背影,令人動容。一百年後的中國,真正證明了他們的信仰,社會主義沒有辜負中國。

作爲先覺醒的中國知識分子,他們沒有隻考慮自己,而是一心想着救國。他們辦報紙,宣傳馬克思主義。雖然一直受到當局的阻撓和威脅,甚至遭遇抓捕的情況下一步步的艱難探索和追求真理。他們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新文化運動啓蒙了中國人民的思想。正是這些先進的知識分子,奔赴各地組織發動了全國範圍內的罷課、罷工、罷市鬥爭的五四運動,北洋政府迫於壓力纔不得不拒絕簽訂巴黎和約,中國工人階級凝聚起了強大的奮進力量,成爲中共誕生的強大基石。

陳獨秀的兒子陳延年、陳喬年,去法國勤工儉學,雄赳赳氣昂昂的爲學習救國知識信心滿滿。他們也知道回國後和北洋政府勢力的鬥爭是生死較量,他們義無反顧。陳延年回來任江蘇省委書記,後在上海被捕,那個帶着鐵鏈的腳,血淋淋的,是血水裏開出的花。他頑強不屈,臨刑前他不肯屈服下跪被亂刀砍死,時年才29歲。弟弟陳喬年犧牲時年僅26歲,臨行前說:讓我們的子孫後代享受前輩披荊斬棘的幸福吧!

陳氏一家英烈。今天的盛世如你們所願!

總之,這是一部非常推薦學生們看的一部紅色經典電視劇。作爲初中歷史老師,個人覺得這三個場景都是可以運用到教學當中。

篇六:覺醒年代觀後感

《覺醒年代》這部劇中,耳熟能詳的熒幕大家演繹出的革命史一位位先烈,我又一次深感震撼。戰火紛飛、社會動盪,那個年代革命先輩們探索救國道路,要付出我們這代人難以想象的汗水和鮮血。

民智未開、生靈塗炭的歲月,軍閥混戰,新舊交替,也出現了一批視國家前途命運爲己任的人。他們沒有在硝煙瀰漫、血肉橫飛的戰場上拼殺,但是他們用紙、筆、演說詞發起了一場思想變革的戰爭。辦刊寫書,用筆爲器,強行將自己化爲光照耀在這黑暗的世間,那羣我們看不到的年輕人用他們的赤誠、用他們的文字,一遍遍的敲打着那個時代的腐朽落寞。我時常慶幸自己生在我們現在這個和平的年代,因爲作爲平頭百姓,假若活在建國之前的時代,難以想象命運的熔爐會把我們炙烤成什麼樣子。那羣生而沒有自由沒有夢想的勞苦大衆,面臨賦稅和奴役只能無奈逃避,從身體到精神已經失去了一切反抗的資本。《覺醒年代》劇中用最樸實和最真實的畫面把觀衆帶回到那個陳舊的中國,我從內心深處體會到劇中、也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這羣主角,他們用生命燃起的光明,有多麼可貴。

人類最強大的力量,莫過於信仰。我認爲最可貴的信仰,是最初冉冉上升之時遭遇重創,仍然能堅定信念走下去的那些信念。那時候馬克思主義剛剛傳入中國,我無法想象這一批追隨者爲何能夠堅定地用生命去捍衛。首先,陳獨秀確實是擁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負,一心爲中國公民開啓民智。是的,不管是一個國家,還是一個人,都需要思想先行,纔有進步的機會。陳獨秀是那個時代的引路人,他創辦《新青年》雜誌,倡導發起新文化運動,推動了中國的進步。在他和衆多中華兒女的努力下,不斷探索,最終找到了一條適合中國發展的道路——創立中國共產黨。正是因爲中國共產黨的建立,纔有了我們現如今強大的中國和人民幸福的生活。此外,他的孩子陳延年和陳喬年都加入了共產黨,最終爲了黨的事業而獻身。其次,李大釗勇敢地追隨陳獨秀,不怕犧牲,不懼死亡。他相信馬克思主義,相信社會主義,一生都致力於黨的事業。革命的事業,永遠沒有一蹴而就的,但千萬革命人士不懼怕危險,最終改寫歷史,取得勝利。

我從未有過一刻如此之感激我的國家、感恩百年之前我們的先輩。當我通過《覺醒年代》直觀地觀看到了中國做爲戰勝國卻在巴黎和會中得不到自己的土地時,當我們數萬萬勞工只有去法國做工才能得到法國的支持之時,當我們當代青年爲他鄉建設卻得不到應有的報酬之時,我才深深體會到這片土地上每個人的命運都與兩個字密切交織——中國。弱國無外交,跪着的人不配站着死,積貧積弱的國家經歷了短短80年,我們數千年積累下來的先進文明、傲人的歷史文化就這樣敗在了長槍短炮間。

疫情當下,無聲的戰爭仍未停歇。中國採取嚴格防控舉措,迅速彙集各方力量,展現了強大的資源調動能力和協調能力。中國人民艱苦奮戰,團結一心,使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生產生活秩序加快恢復。中國速度和中國力量向世界展示了抗擊疫情的必勝信念和積極成效,這本應值得國際社會稱讚和學習,卻由於意識形態的差異和霸權主義國家推卸責任轉移目標的低劣行徑遭到抹黑。只是,今時不同往日,我確信我們的黨和國家打的贏疫情的仗、打的贏國際競爭的仗、更打的贏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仗!

《覺醒年代》是一部出色的紅色作品,令我感觸很深。作爲一名中國共產黨員,我願爲革命先烈們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篇七:覺醒年代觀後感

近日,一部名爲《覺醒年代》的電視劇在網上熱播,多次登上熱搜,引起熱烈討論。我觀看之後,百感交集。

《覺醒年代》主要講述的是1915年新文化運動開始到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期間種種事件,紛亂繁雜,各色人等,上下求索,爲了尋求一條救國之路反覆探尋的故事。以陳獨秀和李大釗經歷爲主線,穿插毛澤東、魯迅、蔡元培、胡適、錢玄同等大批社會各界人士的各種思想和不同行動,深刻說明了中國共產黨的創立是人民的選擇,是歷史的選擇。

這部劇立意深刻,但表現接地氣,劇中人物不僅表現出對理想的追求,也有對生活對現實的熱情,歷史中偉大的革命人物和錯誤的反動派的人不再是一個簡單的符號,而是複雜的有其個性的人。如陳獨秀從開始的放蕩不羈,對社會對國家的悲觀到逐漸投身於新文化,立志開啓民智而創辦《新青年》,再到最終接受馬列思想,與李大釗“南陳北李”相約創黨,最終成功在上海召開中共一大。我感受到了那個年代的先賢們爲探尋一條救國之道經歷的種種思想變遷。也通過辜鴻銘、黃侃等滿清遺老對新文化運動的抵制,是有其緣由,有其道理。而蔡元培從前期對革命的熱情,後期卻在412清黨運動中站在了人民和歷史的對立面。

看劇時,彈幕最多的一句話是“太難了”。是啊,太難了。即使是今天,回過頭去看那段歷史,依然覺得救亡圖存是如此之難。深刻的黑暗籠罩在整個華夏大地之上,所有的人都覺得被黑暗壓的喘不過氣,都在尋求可能的光明,但光明究竟在何處,卻是誰也答不上來。

有志之士,都看出來國家積弱,需要變革,卻找不到變革的方向。以辜鴻銘爲首的老派文化人還帶着辮子,支持復辟,卻兩度失敗。陳獨秀的兒子陳延年和陳喬年覺得無政府主義更好,但僅僅在學校試行之後就慘遭失敗。而在美國留學回來的胡適看來,資產階級改良,照搬美國的政治制度是中國的出路,而早期的陳獨秀和李大釗也同意如此,但現實給了他們一個耳光。巴黎和會中的屈辱表明帝國主義陣營絕不會允許中國建立一個獨立、富強的資產階級共和國。

直到“十月革命”一聲炮響,人類歷史上唯一以理念而非地理種族文化命名的國家,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了,也爲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

就彷彿溺水的人遇到了救生艇,飢餓的人遇到可口的食物,陳獨秀和李大釗彷彿抓住了救命的稻草,立刻就被共產主義的理想和設計深深的吸引。他們認識到只有馬克思主義、只有共產主義纔可以拯救中國。一條全新的,未曾設想過的道路就此展開,而中國人民也迎來了真正的救星。這就是歷史的選擇,必然的選擇。

1921年陳獨秀在上海,李大釗在北京,“南陳北李”相約建黨,成立了早期的黨小組,毛澤東也在湖南成立黨組織。電視劇到此結束了,但歷史上黨的機構的設立只不過是長征路上的第一步,經歷過的無數艱辛,相比後來的發展,卻又如此的微不足道。劇中人物最令人動容的就是,多少年輕的革命志士犧牲之時不過二三十歲,其中陳獨秀送別二子去法國留學的鏡頭,穿插了二人犧牲時的畫面,1927年和1928年,延年喬年犧牲在國民黨反動派的手中,二人寧死不屈,瞭解了當時國家社會的情況,我才深刻的理解爲何那些革命烈士寧願死也不願出賣黨。

時值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週年,恰如人民英雄紀念碑上所書:“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爲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鬥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今日的幸福生活就是《覺醒年代》的續集,今日的國富民強來源就是先輩的流血犧牲,我輩當繼承先輩的革命精神,爲國家爲人民做出自己的貢獻,讓這盛世如他們所願。

篇八:覺醒年代觀後感

《覺醒年代》的上映是爲了慶祝建黨100週年。放假前就聽說這部電視劇拍得很好,由於沒有時間我也一直沒有看。去南陽學習回來,學習了南水北調精神,我更加地欽佩我們偉大的祖國,更加堅定了入黨的信念,我更想去了解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史。

中學時代歷史書上也學過中國共產黨是如何建立的,但那都是一筆帶過,簡單地介紹,加上時間久遠,在我記憶中有些模糊了。看完這部電視劇,對於中國共產黨的建立歷程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對於陳獨秀、李大釗等人的名字的記憶更加深刻。

原來共產黨的建立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也是一個探索的過程,並且是前輩們通過長時間的探索和實踐而摸索出來的一條救國的道路。由陳獨秀主辦的《新青年》報刊旨在對國人進行思想啓蒙教育,以科學和民主爲兩大旗幟,參與者有李大釗、胡適、魯迅等人,他們用激昂的文字喚醒國民,呼籲他們勇敢地站起來進行新文化運動,抵制北洋政府的剝削和壓榨,爲自己而戰,爲民族而戰,真正實現人民當家做主。他們在不斷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李大釗最早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俄國十月革命。爲了反對將山東半島割讓給日本人,拒籤巴黎不平等和約,1919年5月4日由北京各大高校學生髮起的沿街遊行,也就是著名的“五四運動”,這標誌着國人的思想已經得到啓蒙,國人內心的愛國熱情已經被點燃,這將是新文化運動的轉折點,由思想啓蒙到投入到戰鬥中去,做好隨時犧牲的準備,只有真正推翻北洋政府才能救中國,才能改變國人的命運。

如何戰鬥,如何將國人團結起來,那麼就需要一個政黨,需要一個信仰,在這個政黨的帶領下,國人有共同的信仰,心往一處想,勁兒往一處使才能徹底推翻北洋政府,才能取得徹底解放。經過長時間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俄國十月革命,陳獨秀和李大釗不約而同地指出“共產黨”就是他們尋找的政黨,於是有了“南陳北李相約建黨”,1921年中國共產黨建立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推翻了北洋政府,打倒了日本帝國主義,解放了全中國,讓我們的國家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纔有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

這部電視劇給我感觸很深,也很慶幸利用閒暇時間將這部電視劇看完,不再有以前追完劇之後的空虛感,相反很有成就感。先烈們舍小家爲大家的無私奉獻的精神爲我所震撼,李大釗將每個月的工資基本上都救濟需要幫助的人了,在那個年代革命先烈滿腦子想的都是國家,如何拯救國家,心裏裝的都是人民,看到受苦受難的同胞他們悲痛萬分,他們要儘自己的力量去解救人民。有戰鬥就有犧牲,看到陳獨秀的兩個孩子陳喬年、陳延年爲了革命20多歲都壯烈犧牲了,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李大釗去世時年僅39歲等等,前輩們用他們的生命換來了革命的勝利,在此我不禁也想喊一句“中國共產黨萬歲”!

看了這部電視劇,聽了習總書記國慶節當天在北京天安門城樓上的講話,我慶幸我是一箇中國人,從此我將更愛我的國家,我將更加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我將更加堅定加入共產黨的信念,同時深刻體會到作爲一名共產黨員的責任和義務。我將更加努力工作爲祖國的明天貢獻一份力量!

篇九:覺醒年代觀後感

爲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中央頻道播出了《覺醒年代》,這部劇首次全景式展現了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的時代風雲和歷史畫卷,清晰地反映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和中國共產黨創建的全過程。全景還原建黨歷程揭示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必然。我在閒暇時間看完了這部劇,被震撼的心久久不能平靜。視線拉回100年前,民不聊生,滿目瘡痍,破敗的國家,腐朽的統治。那個時代渴望出現拯救他的人。

劇情開篇,髒亂的衣服,毛躁的頭髮,長長的鬍子,誰都想不到,這是陳獨秀先生。袁世凱爲了復辟簽署了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陳獨秀認識到中國最大的問題是思想腐朽,於是創辦了《新青年》雜誌,來傳播新文化,以達到塑造新青年的目的。後來,蔡元培請仲甫先生擔任北大的文科學長,與李大釗、胡適、魯迅等人以北大爲陣地,積極提倡民主科學,積極倡導青少年,開展五四運動。到後來在李大釗的影響下,積極探索馬克思主義,這就有了共產黨早期組織。先生後因病去世,享年63歲。陳獨秀先生對我們的國家和民族的功勞不可磨滅,他的兩個兒子陳延年,陳喬年的事蹟更是撼動人心。因陳獨秀早期遠離家鄉求學,和這兩個孩子相處很少,但他們兩個勤奮好學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後來出國留學,回國後積極投身革命。可是天妒英才,29歲的陳延年在酷刑的逼問下,寧死不屈,至死不跪,被亂刀砍死。26歲的陳喬年更是堅貞不屈,還不忘鼓勵其他同志,後被槍殺。爲了紀念他們,安徽合肥把一條路命名爲延喬路,而它的盡頭是繁華大道。父子三人爲了革命事業而犧牲自我的精神正是百餘年前革命先輩的大無畏精神,中國自古以來就不缺乏“家國情懷”,正是這些先輩將家國情懷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用行動甚至生命去推動革命的發展,犧牲自我而換取民族的希望!

“吾願吾親愛之青年,生於青春死於青春,生於少年死於少年也,進前而勿顧後,背黑暗而向光明,爲世界進文明,爲人類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青福。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類,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資以樂其無涯之生。”這段話節選自李大釗先生的《青春》。早年間的李大釗在日本留學,受到陳獨秀創辦的《新青年》的鼓舞,毅然辭學返回國內參與新文化運動。李大釗作爲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奠基人之一,影響了整整一代青年。他爲人誠實、謙和,學識淵博,思想深邃,深受廣大青年的敬仰和愛戴,包括毛澤東這位時代偉人。獨德高望重的李大釗沒有門戶偏見,賞識毛澤東這樣身無分文的年輕人。李大釗是北大的圖書館長,他把毛澤東給安排到了北大圖書館當助理,一個月8個大洋的薪水,給了年輕人在北京安身立命之處,在生活大不易的北京可以養活自己,而圖書管理員這份工作,閒餘時間又可以讀書充實自己,讓毛澤東又有充分的時間研究政治。可以說李大釗是毛澤東的精神導師。劇中給我留下最深刻的記憶是,李大釗先生參加五四運動在劇院揮灑抵制巴黎和約的紙張,大聲呼喊着:“同胞們!團結起來!堅決抵制無恥的巴黎和約!”他與獨秀先生在兩處揮灑宣傳紙。讓我熱血澎湃,中國是中國人的中國,我們自己的國家,我們不愛,誰愛!願以吾輩之青春,護我盛世之中華!因爲這件事,陳獨秀被關進監獄,李大釗被迫遠走上海等地開展調查,他深入工人與農民之中,爲他們教授知識、傳播思想,着手創辦夜校,舉行演講,讓文化不再是有錢人的專屬。他更加堅定了馬克思主義思想,也更加急切救這個落後的國家。然而正是因爲他對軍閥的精準打擊,觸動了賣國求榮的東北軍閥張作霖的利益,於1927年被殺害。

最後,我想以魯迅先生在《熱風:隨感錄四十一》中的話“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裏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來告誡中國的青年積極向上,用你們該有的青春來奉獻這個一直在向上走的中國,不負先輩。

篇十:覺醒年代觀後感

最近很火的一部劇《覺醒年代》振奮着許多中國人的心,在書本中認識的魯迅、李大釗、陳獨秀等在電視中鮮活了起來,有直言不諱的錢玄同,有點“目中無人”的陳獨秀,淡定從容的蔡元培,耿直傲骨的李大釗…每個人的性格色彩分明,也從劇中進一步瞭解了蔡元培的“不拘一格降人才”,“思想自由、兼容幷包”,看着看着也讓人爲之動容,內心振奮。

本劇以陳獨秀創辦的《新青年》雜誌爲主線,通過開展新文化運動來提高國民素質,提高中國青年的思想,從而使國家強大起來。劇中會出現一些對立面,如崇尚帝制的辜鴻銘,看似總和陳獨秀等人做對,但他並不是不愛國,相反,正因爲他內心對於愛國的堅守,纔會那麼反對新文化運動。在他看來,中國的傳統文化地位是無法撼動的,他崇尚儒家思想,認爲中國人用心靈體驗生活,我們有情感、懂得換位思考,也就是他內心的中國人的精神,而西方是以“頭腦”體驗生活,而當陳獨秀提出要吸收國外的先進思想來改變國民素質時,他必然是極其反對的,這種反對也是他愛國的一種表現。至於誰對又誰錯呢?無法說明,這跟一個人所處的環境有關,接受的教育受薰陶的思想有關,同樣是愛國這件事,怎麼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選擇。在劇情第十一集時,我終於拋棄了對辜鴻銘的偏見,他對國家濃濃的愛,對中國人精神的透徹理解,用他所堅信着的方式不斷給西方人輸送中國人精神,讓人感動和震撼,也爲一開始對他的不良印象感到自己的片面和膚淺。

像何爲愛國,如何救國這樣的問題,在沒有看到一個理想的新中國前,誰也不能做出最正確的選擇,有相同思想的人爲共同的理想而奮鬥着,所以纔有了陳獨秀與胡適、李大釗的惺惺相惜。劇中讓我最敬佩的是北大校長蔡元培,他的“思想自由,兼容幷包”是一種淡定和睿智,他認爲只有不同思想之間的相互碰撞才能產生出更多的思想,他允許並期許着不同聲音的出現。他的“不拘一格降人才”體現着爲有學之士的渴望,他三顧茅廬請陳獨秀來擔任北大的文科學長,甚至不惜僞造履歷。正是這種禮賢下士、愛才惜才的精神,才吸引了大批學界名流,一時間北大人才濟濟,如夜空中的羣星相互輝映,迎來了羣星燦爛的蔡元培時代。

這種“思想自由,兼容幷包”的思想在如今的盛世中依然有着一定思想引領作用,比如在課堂中,老師應秉承着“思想自由,兼容幷包”的態度,廣泛聽取不同學生對同一問題的看法和見解,不以對錯論英雄,而更重視學生對某個問題的分析能力,用自己的觀點去說服別人或是從別人的觀點中不斷修正自己的觀點,這恰恰也是21世紀所必需的技能之一。

如今的生活中,我們總會遇到和我們三觀不合的人,也許你會驚訝會質疑會抱怨,但你若沒有徹底地瞭解他的生長環境,家庭背景,受教育環境等等容易影響一個人的思想的因素,不妨學會傾聽,學會接受別人與自己的不同。因爲許多問題本身沒有絕對的正確與否,只是立場不同,看問題的角度不同而已。

篇十一:覺醒年代觀後感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的百年華誕,城市裏張燈結綵,到處掛滿了國旗、黨旗,大家都翹首以盼着這一天的到來。如今,在媒體高速發展的時代,各式各樣映襯着建黨華誕的影視劇鋪天蓋地席捲而來,其中就有一部叫做《覺醒年代》的劇集引起了廣泛關注。其實作爲一位95後的女生,之前對於此類正史劇並沒有多大興趣的我,在爺爺的影響下,讓我徹底改變了這樣的想法。

我的爺爺,今年81歲高齡。平時早上喜歡去公園遛彎,和家門口的朋友們下棋、聊天,家裏的電視幾乎不會打開。一次,我和父母一起回家探望爺爺奶奶,驚訝地發現爺爺居然坐在電視機前投入地看着電視——《覺醒年代》,激動時還會攥緊拳頭。正當我疑惑充滿了心頭時,奶奶緩緩地櫃子裏拿出一本早已泛黃了的黨證,遞到我的手裏。此時,忽然覺得這本黨證不僅僅是簡單幾頁紙,更是一段沉甸甸的歷史。吃完飯,爺爺拉着我的手,說起了那個年代國家與黨的故事,一幅刻骨銘心的歷史畫卷緩緩地在我面前展開而來。

回到家,看完《覺醒年代》,百年之前革命先驅們的奮鬥之路,所表達的內容更是與我產生了強烈的共鳴。從整體上來說,我的第一個感受是感恩。沒錯,“我們現在的幸福就是續集。”如今我們能看到的華夏盛世,感謝無數英烈用生命的終章,爲後來人留下可以盡情譜寫幸福的樂章。第二個感受,《覺醒年代》是黨史學習的優質教科書。觀看《覺醒年代》,極有代入感,跟隨劇情穿越到一百多年前的紛亂中國,觀察近代風雲變局,在扣人心絃的傳奇故事中感受歷史,憧憬未來。

從影視劇內容來看,呈現的故事雖耳熟能詳,但對大歷史的真實還原、對小細節精益求精的追求,讓我們思回過往,感受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建立這一中國近代史上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可以說,《覺醒年代》用絕對的赤誠之心爲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再添了一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精品。我對中國近代史雖然有一些瞭解,但不算深入,該劇填補了我的歷史知識漏洞,也把我掌握的中國近代史和大學時期閱讀的有關工人運動的歷史完美結合起來。

從影視劇藝術技巧來看,該劇從配景,到人物性格的刻畫,再到對故事情節的把控,都進行了精細地處理。其中最觸動我的是人物性格的刻畫。毛主席的出場是雨裏奔跑,預示着他將會帶領中國人民披荊斬棘,走向美好的未來;魯迅的出場是鬧市中人們爭先恐後地去接人血,代表着魯迅會喚醒麻木的人民羣衆;陳獨秀面對警察毫不畏懼,送別兒子不曾流淚,卻因爲看到河邊駐紮的貧困百姓而痛苦不已,並立誓要解救他們,脫離苦海;陳喬年和陳延年犧牲時,是面帶笑容的,因爲他們相信革命必將勝利。這一個又一個場景無不在展示着每個人的時代責任以及革命精神。

很贊同這樣一段評論:“我們用已知的結果來回顧當時的事件,只是覺得他們精神可佳。可是當時的他們,並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建設美好社會,亦或是這條道路是否正確。但他們仍義無反顧地去探索,去奮鬥,甚至去犧牲。他們只是不斷地去承擔他們那個時代該承擔的責任,至於以後,他們相信會有後來者繼續努力探索。”

我也在不斷地思考着:作爲一個青年人我應該怎麼做?作爲一名語文教師我又應該着重教授學生什麼?這部電視劇給了我很深的思考:無論是我還是其他的青年人,都應該持之以恆地奮鬥。最近,“躺平”青年成爲一種現象,從自身選擇的角度出發,我認爲無可厚非。但是從家人幸福的角度,從社會發展的角度,從國家未來的角度,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角度,我覺得這是不齒的做法。希望我們可以從《覺醒年代》中認識到,沒有哪一代的青年是容易的,我們要在黨史中汲取營養,重整旗鼓再出發。作爲一名語文教師,我認爲應該要把承擔時代責任這一靈魂注入課堂,貫穿生活。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也要注重品格教育。讓學生們在學習課本上有限知識的同時,更加註重學生精神世界的豐富,培養學生時代責任感!

篇十二:覺醒年代觀後感

近日,一部名爲《覺醒年代》的電視劇在網上熱播,多次登上熱搜,引起熱烈討論。我觀看之後,百感交集。《覺醒年代》主要講述的是1915年新文化運動開始到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期間種種事件,紛亂繁雜,各色人等,上下求索,爲了尋求一條救國之路反覆探尋的故事。以陳獨秀和李大釗經歷爲主線,穿插毛澤東、魯迅、蔡元培、胡適、錢玄同等大批社會各界人士的各種思想和不同行動,深刻說明了中國共產黨的創立是人民的選擇,是歷史的選擇。

這部劇立意深刻,但表現接地氣,劇中人物不僅表現出對理想的追求,也有對生活對現實的熱情,歷史中偉大的革命人物和錯誤的反動派的人不再是一個簡單的符號,而是複雜的有其個性的人。如陳獨秀從開始的放蕩不羈,對社會對國家的悲觀到逐漸投身於新文化,立志開啓民智而創辦《新青年》,再到最終接受馬列思想,與李大釗“南陳北李”相約創黨,最終成功在上海召開中共一大。我感受到了那個年代的先賢們爲探尋一條救國之道經歷的種種思想變遷。也通過辜鴻銘、黃侃等滿清遺老對新文化運動的抵制,是有其緣由,有其道理。而蔡元培從前期對革命的熱情,後期卻在412清黨運動中站在了人民和歷史的對立面。看劇時,彈幕最多的一句話是“太難了”。是啊,太難了。

即使是今天,回過頭去看那段歷史,依然覺得救亡圖存是如此之難。深刻的黑暗籠罩在整個華夏大地之上,所有的人都覺得被黑暗壓的喘不過氣,都在尋求可能的光明,但光明究竟在何處,卻是誰也答不上來。有志之士,都看出來國家積弱,需要變革,卻找不到變革的方向。以辜鴻銘爲首的老派文化人還帶着辮子,支持復辟,卻兩度失敗。陳獨秀的兒子陳延年和陳喬年覺得無政府主義更好,但僅僅在學校試行之後就慘遭失敗。而在美國留學回來的胡適看來,資產階級改良,照搬美國的政治制度是中國的出路,而早期的陳獨秀和李大釗也同意如此,但現實給了他們一個耳光。巴黎和會中的屈辱表明帝國主義陣營絕不會允許中國建立一個獨立、富強的資產階級共和國。直到“十月革命”一聲炮響,人類歷史上唯一以理念而非地理種族文化命名的國家,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了,也爲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就彷彿溺水的人遇到了救生艇,飢餓的人遇到可口的食物,陳獨秀和李大釗彷彿抓住了救命的稻草,立刻就被共產主義的理想和設計深深的吸引。他們認識到只有馬克思主義、只有共產主義纔可以拯救中國。一條全新的,未曾設想過的道路就此展開,而中國人民也迎來了真正的救星。這就是歷史的選擇,必然的選擇。

1921年陳獨秀在上海,李大釗在北京,“南陳北李”相約建黨,成立了早期的黨小組,毛澤東也在湖南成立黨組織。電視劇到此結束了,但歷史上黨的機構的設立只不過是長征路上的第一步,經歷過的無數艱辛,相比後來的發展,卻又如此的微不足道。劇中人物最令人動容的就是,多少年輕的革命志士犧牲之時不過二三十歲,其中陳獨秀送別二子去法國留學的鏡頭,穿插了二人犧牲時的畫面,1927年和1928年,延年喬年犧牲在國民黨反動派的手中,二人寧死不屈,瞭解了當時國家社會的情況,我才深刻的理解爲何那些革命烈士寧願死也不願出賣黨。時值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週年,恰如人民英雄紀念碑上所書:“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爲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鬥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今日的幸福生活就是《覺醒年代》的續集,今日的國富民強來源就是先輩的流血犧牲,我輩當繼承先輩的革命精神,爲國家爲人民做出自己的貢獻,讓這盛世如他們所願。

篇十三:覺醒年代觀後感

一百多年前,那是一個動盪不安的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中國作爲戰勝國,在巴黎和會上,列強無一支持中國的正當要求,戰前德國侵佔的山東膠州灣的領土,以及那裏的鐵路、礦產、海底電纜等,竟統統歸日本所有,中國成爲戰勝國中的戰敗國。國內方面,辛亥革命以來,無論是普通民衆還是先進的知識分子,在思想上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民主共和的思想漸入人心。在這樣一個內憂外患的年代裏,多少有識之士都踏出了探索國家新出路的征程,都在思考“中國該去往何處”這樣一個無法拒絕回答的問題。

電視劇《覺醒年代》以1915年《青年雜誌》問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爲中國共產黨機關刊物爲貫穿,展現了從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到中國共產黨建立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講述了覺醒年代社會風情和百態人生。該劇以李大釗、陳獨秀、胡適從相識、相知到分手,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傳奇故事爲基本敘事線,以毛澤東、周恩來、陳延年、陳喬年、鄧中夏、趙世炎等革命青年追求真理的坎坷經歷爲輔助線,藝術地再現了一百年前中國的先進分子和一羣熱血青年演繹出的一段追求真理、燃燒理想的澎湃歲月,深刻地揭示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和中國共產黨建立的歷史必然性。

整部劇中我印象最深刻就是陳獨秀三父子之間對小家與大家的抉擇處理,陳延年和陳喬年對父親複雜的感情,以及兩兄弟表現出的責任與擔當。在第三十九集中,陳延年和陳喬年去往法國留學路上的西裝革履、英姿勃發,與接下來的一大段的蒙太奇中,滿身血污、身負鐐銬卻滿眼堅定的畫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一幕幕的切換讓我們看到了陳延年、陳喬年,在面對國家大義欣然赴死,讓無數觀衆爲他們潸然淚下,在一條條彈幕中同樣讓我感受到觀衆們對他們的敬仰與不捨!他們滿身血痕卻依然目光炯炯面帶純真的笑容,彷彿眼神中看望我們當今的盛世中國,從內心中發出真摯笑容。1928年,陳喬年受盡酷刑,寧死不屈。他光腳走在血水和泥水裏,遍體鱗傷,從容赴死,年僅26歲。陳喬年說的最後一句話:“讓我們的子孫後代享受前人披荊斬棘的幸福吧!”。就在我們合肥,有一條延喬路,旁邊同樣還有一條集賢路。安慶有集賢關,獨秀園陳獨秀墓就在集賢關下,並且延喬路短,集賢路長,他們沒能匯合,卻都通往了-繁華大道。有些人爲寫好續集,已經提前走了,但只要我們沒有忘記,他們就永遠都在。我爲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和平年代感到慶幸,慶幸我們對革命先烈們的犧牲沒有忘記;慶幸我們可以生活在革命先烈們用血肉打造的繁華盛世中;同樣慶幸《覺醒年代》這樣優秀的主旋律電視劇能夠在年輕人中爆火,激起我們的愛國情懷,讓我們重溫革命先烈們面對民族大義時的堅決。

作爲21世紀中國青年教師的我們,要與時俱進、愛崗敬業、熱愛學生、尊重學生,培養學生報效國家的人生價值,以秉承上一代的熱血繼續新的復興之路,續寫《覺醒年代》的美好篇章。

篇十四:覺醒年代觀後感

終於,一個月之後,我看完了《覺醒年代》全集,感悟頗深。

在沒有打開這部劇之前,我從來都不會去看這類講歷史的劇(偏文學)或者故事,對的,是從來不會。但是現在,我對陳獨秀(字仲甫)、李大釗(字守常)、蔡元培(字孑民)等文人有了更多的瞭解,他們不再是歷史書上寥寥幾頁紙使我一讀而過的人,此時的我對他們有很深很深的敬佩之意,同時通過這部劇,我愛上了李大釗這個人物,敬愛,深深地敬愛。

爲什麼會愛上李大釗,可能是因爲他在窮人家走投無路時給予自己所有的幫助,亦或是他將馬克思主義宣揚於全中國,更或者是他將工人階級與救國緊密聯繫起來,等等等等。守常先生使我動容的地方不僅僅在於他對國家所做的貢獻,在他的小家裏,也讓我看到了一個負責任的守常先生。守常先生和他的“姐”趙紉蘭(妻子)之間的故事,讓人看着就很溫暖,很可愛,我“喜歡”守常先生對妻子的深情與不棄。是啊,這樣優秀的人怎會不被人銘記,不被人敬佩,明明是一個每月能拿到不錯薪資的北大先生,可是自己永遠窮的叮噹響,還好孑民先生每月會扣一部分大洋拿給“姐”,以用來補貼家用。後來才知道,1927年守常先生被捕後所受的苦是常人不能想象的,我時常想,他也是人啊,也會痛,也會難受,究竟是什麼讓他在臨死時依然從容不迫,我想,是愛,是對中國的愛,是對中國人民的愛。

這部劇中有好多情節使我熱淚盈眶,使我動容。

以往我一直都不知道外交部,後來經常刷到一些外交部發言人的發言,像耿爽、華春瑩、趙立堅等,慢慢地知道了外交部的存在,可我從來也沒有想到過,過去我們國家的外交部那麼難。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弱國無外交”,我會永遠記得作爲一個戰勝國卻沒有資格坐在談判桌上去決定本國土地去留的那一幕,那一刻,我感覺自己身臨其境的體會了外交部領導者的辛酸,一百年過去了,中國不再是從前那個不被尊重的國家,中國外交也不“弱”了,我永遠爲我出生在這樣一個國家而感到驕傲與自豪。

那次外交主要針對青島問題,就在這個時候,我記住了一個人---郭心剛(歷史原型郭欽光)。一個愛國青年,一夜白頭,仲甫先生說“中國之所以這麼糟糕,就是因爲郭心剛太少,胡適之(胡適,字適之)太多”,一旦青島丟失,便會有更多的喪權辱國的條約出現,適之先生執着於用教育來慢慢改變現狀,可是當時的中國等不起啊,教育怎能不談政治。我不會忘記那個夜晚有一個愛國青年的逝世讓我流了好多好多眼淚,直到他離開也沒能看到他想要看到的結果,但是現在,中國的每一寸土地都完完整整的歸屬於中國。

自鴉片戰爭後,中國便走上了一條探索的路,仲甫先生一手創辦《新青年》,舉起科學與民主兩面大旗,激發國人的思想,在這一條探索的路上,涌現大批愛國人士。陳家滿門忠烈,陳獨秀、陳延年、陳喬年,延年、喬年去世也不過二十多歲,但是眼神中充滿堅定,延年寧死不跪,喬年臨死留下一句話“讓我們的子孫後代享受前人披荊斬棘換來的幸福吧”,瞬間讓人破防,那個時代的中國大學生,在救國的道路上,不斷失敗,但從未放棄,前人真的是用自己的鮮血換來了我們現在的美好生活,我還記得,教員(毛澤東,字潤之)的出場是雨中逆行,他在雨中給勞動者做思想工作時撐傘的那一幕更是難以忘記,魯迅(字豫才)先生的出場是“血饅頭”一幕,《狂人日記》的出世更是將當時中國的現狀展現的淋漓盡致,鄧中夏、趙世炎等一衆青年更是站在救國的“第一線”,有人問,《覺醒年代》還有沒有續集,答案是沒有,因爲我們現在的美好生活就是續集。

我們生在紅旗下,長在春風裏。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目光所至皆爲華夏,五星閃耀皆爲信仰。我很榮幸在黨的一百週年之際成爲一名黨員,我將致力於服務人民,奉獻國家。我愛中國,我愛中國共產黨,此生無悔入華夏,來世願在種花家。

你是中國人嗎?你愛中國嗎?你願意中國好嗎?

我是,我愛,我願意。

篇十五:覺醒年代觀後感

2021,我們歡呼中國共產黨從嘉興南湖的小船上昂首邁步,在長征的雪山上艱難前行,在改革開放的春風中搏擊風浪,在黨中央帶領下,爲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不懈奮鬥!然而面對我們黨創造的一個又一個舉世矚目的奇蹟,一部年代感畫面感極強《覺醒年代》讓我們不禁對100年前那些敢爲天下蒼生之擔當,不畏犧牲,追求真理的人肅然起敬,不由對百年前那段可歌可泣的恢弘曆史欽佩不已!作爲一名共產黨人,更需勿忘歷史,永留初心!

愛家愛國的大釗先生

觀看《覺醒年代》之前,我對李大釗先生的印象來源兩處,一是小學課本里有一篇叫《我的父親李大釗》,選自李大釗長女李星華所寫的《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時印象最深的是課文開頭的第一句“1927年4月28日,我永遠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親的被難日,離現在已經十六年了。”還有插圖上留着標誌性鬍子的李大釗的黑白照片;第二個印象則是黨史學習中,知道他是最早將馬克思主義帶入中國的文人。但通過觀看《覺醒年代》,看完《新青年》中他與陳獨秀和胡適從相識、相知到分手,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傳奇故事;看完“南陳北李,相約建黨”;看完他接濟學生、過年慰問長辛店工人,從“窮人如何過上好日子”講起,將馬克思、工人階級、列寧、十月革命、蘇維埃政權、土地法令深入淺出地講解給勞苦大衆,而中國知識分子逐漸與工農相結合的路徑就這樣被蘊含在這一幕熱火朝天過年包餃子中;看完他與愛人趙紉蘭之間雖然有年齡的差距、文化的差距、思想的差距,但絲毫不影響兩人的長相廝守……大釗先生對伉儷的情深真摯,對家人親人朋友的長情、深情,他的質樸、坦蕩、率直,真正讓我感受到正是因爲他對生活的熱愛、對祖國的摯愛,才能寫下了《厭世心與自覺心》一文和詩歌《青春》,呼籲國人“改進立國之精神,求一可愛之國家而愛之”。

脫帽鞠躬的蔡校長

北大校長蔡元培,他廣羅人才,兼容幷包,扶掖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雖然曾經學習過他的就職演講,曾經去紹興去參觀蔡元培故居和紀念館,但蔡校長於我而言是遙不可及的人物,一個我心目中神一樣的人物。同樣是從事教育,我曾經效仿陶行知校長給過孩子三顆糖,但從未敢想未能從蔡元培校長那裏偷學點什麼,直到通過觀看《覺醒年代》,認識了那個和藹可掬跟誰都會鞠躬的蔡校長。

《覺醒年代》講述的時代背景是民國初年,清亡之後,跪拜禮被視作尊卑等級的落後禮儀,在民國成立之後逐漸取締,脫帽鞠躬便成爲男子禮,劇中也還原了當時的鞠躬禮節。新文化運動時期形形色色的人物之間,北大師生之間,最顯眼的打交道的方式就是鞠躬禮。記得有一集是蔡元培主持開會研究北大文科教授聘任名單,會議也成爲新舊兩派交鋒的現場,伴隨激烈的言語爭執,可以看到每個人物也都有各自不同的鞠躬的姿態和尺度,我想這也是一定程度上人物內心的外在表達吧。但蔡校長不論在哪裏,遇到對方打招呼都會謙恭地回鞠躬禮,絕對不敷衍,不浮不躁。那是一種謙遜與平等的態度,是一個人由內而外的修養,正因如此,他才用海納百川的胸襟在北洋政府治下的北京大學實現了大學作爲研究高深學問之學府,必須允許學術爭鳴,百花齊放,讓新學與舊學並存競爭,讓各種思想潮流互懟互掐,在激烈的碰撞中迸發火花。因此每每看到這一幕就會讓人產生一種肅穆感,一種尊嚴感,我也要學習蔡元培校長的鞠躬禮,帶着學生們重拾這份久違了的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

觀看《覺醒年代》就像在讀歷史,每一個人物都讓人肅然起敬,他們都是歷史的主角。沒有他們,就沒有中國共產黨成立;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成立……我們只有看清歷史,才能放眼未來,更加堅定自己腳下的路該怎麼走,該怎麼更好地去愛自己的國與家。《覺醒年代》有故事,有啓蒙,有思想,有現實,有理想,有情懷,有教育,還有“中國人的精神”,需要你我去品,去細品。

篇十六:覺醒年代觀後感

“我們自己的國家,我們不愛,誰愛?”“社會主義絕不會辜負中國!”百年前的聲音振聾發聵,久久迴響在華夏大地,讓一代又一代國人覺醒。

穿越時空回望,是什麼樣的使命和擔當,讓陳獨秀“出了研究室就入監獄,出了監獄就入研究室”;讓李大釗“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他們“爲之奮鬥的理想和信念”又是什麼?……帶着諸多問題,我開始觀看這部好評如潮的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覺醒年代》,故事彷彿如在昨天。

該劇以“南陳北李”相約建黨的革命故事爲線索,以1915年《青年雜誌》問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爲中國共產黨機關刊物爲主線,展現了從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到中國共產黨成立那段波瀾壯闊、風雲激盪的歷史畫卷,講述了覺醒年代的社會風情和百態人生,反映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和中國共產黨創建的全過程。

勇於擔當,敢爲人先。

隨着劇情回到一百多年前的紛亂中國,在扣人心絃的傳奇故事中述往思來,向史而新。陳獨秀在《青年雜誌》創刊號上發表《敬告青年》,提出民主與科學的口號,現代中國思想啓蒙的新文化運動應運而生;李大釗在俄國十月革命、五四運動後,先後發表了《庶民的勝利》、《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等文章,以開拓者的無畏姿態,勇敢地在中國播撒馬克思主義火種,從此翻開了歷史新的一頁。

敢於鬥爭,善於鬥爭。

百年曆程,許多人和事仍然歷歷在目,許多吶喊和高歌猶在耳旁迴響。蔡元培臨危受命出任北京大學校長,他“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幷包主義”,吹響了北大改革的號角;魯迅以筆爲槍、鍼砭時弊,在對封建文化進行痛苦反思與深刻批判中,寫就了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他們以越是艱險越向前的姿態積極投身到各種鬥爭中,成爲了一個個敢於鬥爭、勇於鬥爭、善於鬥爭的戰士,成爲了那個時代的標杆。

堅持真理,實事求是。

在風雨飄搖、山河動盪的年代,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和熱血青年在尋求真理、救國救民的道路上艱辛探索,用自己年輕的生命,給羸弱不堪的國家續命。29歲的陳延年面對劊子手的叫囂,高聲回答:“革命者光明磊落、視死如歸,只有站着死,決不跪下!”26歲的陳喬年受盡酷刑,卻堅定地對大家說:“讓我們的子孫後代享受前人披荊斬棘的幸福吧!”他們選擇之決絕、犧牲之慘烈、奉獻之徹底,在史冊上寫下最爲可歌可泣的篇章,也爲黨順應歷史的發展而奠基。

走過槍林彈雨,走過風霜雪雨。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沿途留下了一個又一個的精神座標,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偉大奇蹟。我們有義務用新時代的偉大勝利告慰先烈:社會主義沒有辜負中國!我們有責任讓歷史告訴未來:社會主義不會辜負中國!

今天的我們,是與新時代同向同行、共同前進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負重任。我們要追隨革命先烈的光輝足跡,傳承紅色基因,把先輩開創的事業不斷推向前進。時刻以“不可一日無覺醒”警策自己,心懷“國之大者”,永遠有一種“在創業”的精神狀態,一種幹事業的奮鬥的定力,爲自己、爲國家、爲民族,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奉獻青春力量!

篇十七:覺醒年代觀後感

《覺醒年代》作爲重大歷史題材的電視劇,講述了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一批熱血青年挺身而出,發動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建立中國共產黨,改變了中華民族的歷史命運,體現了時代的使命擔當。這種時代精神時刻引領着無數中國人砥礪前行,樹立遠大理想,塑造忠誠擔當的品行,不斷獻身到中國革命和建設中去。

在《覺醒年代》中,毛澤東,周恩來等一大批有志青年,勇於擔當,敢於成就。扛起中國革命的大旗,引領中國人民前進的方向。人生很短,只不過一瞬就會遠去,在這有限的年華中,有的人虛度光陰,有的人碌碌無爲,但也有的人不斷挑戰自己,砥礪前行,在人生的航程中投入心血,渾灑汗水,作爲新時代的一名教師,身上的擔子是不輕的。習總書記說“三寸粉筆,三尺講臺系國運,一顆丹心,一生秉燭鑄民魂。”我們在自己的教學生涯中要有擔當精神,在無悔的青春中牢記使命,做好本職工作。讓自己的人生過得更充實。

新時代的教師應保持本心,以擔當的品行把好自己的航程。五四運動中,無數青年學子以國之運爲己之擔當。陳獨秀,李大釗等帶領青年創辦雜誌,引領革命洪流。在中國革命中,青年毛澤東握筆持戎。秉心中之擔當,義無反顧投身革命。周恩來19歲東渡日本、後留學法國尋求革命真理。現在正值大好年華的我們身處和平年代,身兼社會發展,擔當爲國育才的使命,也決不能懈怠。我們要樹立忠誠擔當的品行,時刻保持自身的戰鬥力,爭取做新時代的好教師,認真上好每一堂課,認真教導好每一個學生,認真完成好本職工作。

新時代的教師要以學爲本,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來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習總書記說“夢想從學習開始,事業從實踐中起步。”當今世界知識信息快速更新,學習稍有懈怠,我們就會落伍,面對新挑戰,我們要抓住創新人才研究會振興保定教育機會,練就一身過硬的本領,堅持學無止境,積極探索教學新模式,新技能。以真才實學投身到課堂中去。此外,作爲人民教師還要培養正確的道德認知,不斷修身立德,在大是大非面前明辨是非,切勿人云亦云,盲目跟風拒絕形形色色的誘惑,樹立一身正氣,並居安思危,緬懷先烈遺志,心懷感恩之心,不斷培養自己成爲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在教書育人中體現人生價值。

每個時代都是一場長征,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使命擔當,我們二中人風雨60多年,創造一個又一個的輝煌。凝聚出自強不息,勇於成就的二中精神。而今,教育改革勢在必行,在劉彭芝校長創新教學觀念的引領下,要不斷踐行我校二三六課堂模式。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學改革中去,說句實話每個人不可能沒有過職業倦怠,可是每當我在家訪中看到許多孩子需要考大學改變命運的時候,看到家長把我們二中老師看成他家孩子“救世主”的時候,看到孩子們那種求知的眼神時,自己就會燃起奮鬥的雄心壯志,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只要我們團結一致,擼起袖子加油幹,我相信我們的教育事業一定會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

篇十八:覺醒年代觀後感

適逢建黨百年,中央1套隆重推出了《覺醒年代》,詳細介紹了以陳獨秀、李大釗爲代表的第一批中國共產黨員中華民族啓蒙派從反封建到求共產的轉化,在影視題材裏第一次正面大張旗鼓的樹立了陳獨秀先生獨立思考、個性張揚、奮發有爲的形象。

從流亡日本反思國可以愛也可以不愛被愚忠派當做漢奸,到回國創立新青年雜誌,再到入京任教將新青年轉移到北京,被北洋政府逼迫從北京返滬,陳獨秀先生倡導的民主和科學,振聾發聵,一時風頭無兩,激勵國人。

覺醒一詞,用的恰如其分。清末以降,無數仁人志士探索救亡圖存之路。有封建士紳的洋務運動,有勳親貴胄的君主立憲,有封疆大吏的東南互保,有神鬼顛倒的太平天國,有農民起義的捻軍,有不明真相的義和團,有資產階級革命派的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有張騫爲代表的實業救國,甚至有袁世凱爲代表的軍政府復辟、張勳復辟……各派各流,粉墨登場,偌大中華,成了演練場,成了試驗田。爲國,時代精英和盲流們真是操碎了心。凡此種種,皆以失敗告終。當那之時,知識分子的苦悶,不可爲不大,竟連周樹人,也無奈的沉迷故紙堆,考據金石,以古封今,麻痹自己!

大變革的年代,自然是風雷激盪,大變革的年代,自然是新舊交替。胡適之先生留美返國,一方面作爲新青年的導師,首倡白話文、白話師,誓與舊文化舊文壇決裂並一戰高低,另一方面娶老家安排的小腳女人,相濡以沫;李大釗先生一方面深入工廠,與長辛店工人交朋友,另一方面對家中一字不識事實上的童養媳寵愛有加;辜鴻銘留着辮子養着奴才,卻娶了日本女人,說着流利的幾國外語,馳名歐美;周樹人一方面抨擊着吃人的禮教,呼喊着救救孩子,另一方面又不違母命,和髮妻在一個院子裏住着卻不同牀……凡此種種的糾結與扭捏,是時代的註腳!

新文化運動,白話詩文和小說,事實上降低了文化門檻和思想表達門檻,擴展了文化和文明的覆蓋面,有效降低了學習成本,將文化逐步的推向大衆甚至結合工農識字班推向工農。文化,再也不是皓首明經的有閒階級專享。

當代人說,風起時,豬都能飛上天。潮流來的時候,本着求同存異,新思想新文化在襁褓中總要團結奮進,戰舊戰古戰當局,但潮流滾滾中,對於將來,同袍亦會有分歧。在倡導新文化反封建上,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甚至吳稚暉都能同仇敵愾,法國派、俄國派、美國派、無政府主義等等,都有共同的敵人,封建主義。在反封建的下一步發展上,大家產生了分歧,巨大的分歧,從思想到行動上都是不可調和的矛盾。歸根到底,是爲了誰,依靠誰的問題。

五四運動中,李大釗最早發掘並激勵了工人的力量,接觸馬克思主義後毛澤東認真思考了中國工人階級弱小需要同盟的問題,陳獨秀在武漢演講中公然拋出了無產階級暴力革命的道路選擇。一代人的集體智慧,逐漸凝結,慢慢滴灌中華大地。

經過了理論傳播與思考、學習與討論、學生與工人運動結合,在共產國際的幫助下,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條件成熟了,南陳北李相約建黨,在嘉興的遊船上,一個小規模的祕密社團建立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自此,經歷28年風霜雪雨,中國共產黨在天安門城樓上莊嚴的宣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覺醒年代》裏,充分展現了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初心和使命,是爲勞工、爲大衆、爲民族、爲社會!觀看此劇,作爲一箇中年人,我數次熱淚盈眶!我爲是這個偉大組織的一員感到光榮和自豪,我願爲人民的幸福、社會的進步肝腦塗地!

篇十九:覺醒年代觀後感

觀看覺醒年代,我得到的是激勵,爲了理想,爲了人民解放堅持不地奮鬥。那些拼力在爲國謀富強爲民謀幸福的道路上堅持的先驅們,始終堅定不渝,捨生忘死,激勵着我們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而我卻是被感動的激情澎湃,熱血沸騰。別人得到了什麼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有了堅定的信念,執着地追求,堅持不懈地努力。我要爲我們的社會,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盡一份洪荒之力,爲我們的教育事業傾盡所有,爲我的學生奉獻青春和熱血。無論我在哪個工作崗位上,我都會努力做好,盡職盡責。

陳獨秀在《敬告青年》中言道"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於硎,是人生最寶貴之時期也。"青年興則國興,青年強則國強。100年前的那段歷史,是中國人民在黑暗中覺醒的歷史,是中國青年手執火炬揭開新民主主義革命之序幕,探尋國家與民族前程的歷史。百年之後,我們回望這段歷史,仍能感受到五四時代中國學子們的熱血與理想,它就像是一面鏡子,讓我們看清了自己,也照亮了未來。

習近平總書記說∶"只有進行了激情奮鬥的青春,只有進行了頑強拼搏的青春,只有爲人民作出了奉獻的青春,纔會留下充實、溫暖、持久、無悔的青春回憶。"青年人,要以"書生意氣,揮斥方遒"的奮鬥激情,在工作中愛崗敬業、敢於擔當、甘於奉獻。做好任何工作都要如此,而從事人民的教育工作更應如此,我認爲作爲教師,我們應該爲自身着好"三種色"。

一、愛崗敬業是教師奮鬥的"底色"。"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在每一個平凡的教育崗位上,都有着一顆小小的"螺絲釘",努力實現自己平凡的人生價值,爲教育事業默默奉獻。聚沙成塔,積流成河,正是無數個平凡匯聚,無數人默默奮鬥,才能真正實現爲人民謀幸福,爲民族謀復興的美好藍圖。

二、敢於擔當是教師奮鬥的"本色"。"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當前,國家正處在深化改革發展的重要時期,加快發展的機遇與挑戰並存。涿州的教育事業也迎來了教育改革新時期。這個時期,正是涿州教師人生髮展的關鍵時期,也是大家施展才華和砥礪自己的大好時機。我們應該不斷提高自己的擔當能力,把敢於負責、勇於擔當作爲一種"新常態"。在教育改革的促使下,我們肩挑使命感,心裝責任感,不懼怕教育改革困難、不迴避教育改革矛盾,把教育改革的擔當精神融入日常的點滴工作之中。

三、甘於奉獻是教師奮鬥的"特色"。"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別人的奉獻之中,也應在生活中奉獻。對教師來說,更應該時常警醒自己能爲他人和社會做些什麼,力爭在工作中做到我爲學生服務,爲教育奉獻。偉大的祖國需要我們奉獻,火熱的生活需要我們奉獻,涿州的教育改革也需要奉獻,每一位教師在奉獻中完善自己生命,在奉獻中實現人生奮鬥的價值。

愛崗敬業、敢於擔當、甘於奉獻,從底色到本色,從本色到特色,真是涿州二中校訓的真實寫照。“質樸謙遜,自強不息,敢於擔當,勇於成就”十六字的校訓體現了二中人的嚴謹工作態度和無私奉獻的品格。

青春的美麗,正是奮鬥之美麗。人生的美麗,也在奮鬥中更加美麗。在新時代裏,老師們依然要集結唱響五四奮鬥之歌,用實際行動詮釋新五四精神,讓涿州教育散發出最耀眼的光芒,照亮我們教師身上的人生“三色”。

篇二十:覺醒年代觀後感

我們生在紅旗下,長在春風裏。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希望,目光所致皆爲華夏,五星閃耀皆爲信仰。願以吾輩之青春,捍衛盛世之中華!

——題記

百年前,一羣仁人志士在茫茫黑夜中用筆墨和思想引領沒落的舊中國走向新生。百年後,我們學習着、發揚着他們的思想,要造就更加騰飛的中國。他們的思想浸潤了多少青年,給予了他們豐富的精神食糧。

在那個黑暗的,正如魯迅先生所說的“吃人”的封建社會,中國正面對屈辱,面對着山河動搖、內憂外患,而這時無數愛國人士醒了,站了出來,即使在那壓抑的黑暗中也睜着明亮透澈的眼睛。他們大聲吶喊,想要叫醒其他沉睡的人,想撕破這吃人的黑暗。

他們如雷貫耳的名字永遠不被世人忘記,這些意氣風發的偉人一腔熱血灑在這片熱土上,引領中國不斷前進。他們說曾:“若世道黑暗,我願做唯一的光,願以吾血澆吾地,換山河如故。”他們在黑暗中摸索前行,在迷霧中挑燈前進,在亂世中尋找救國真理。

陳獨秀先生主編的雜誌《新青年》在當時引領青年走向更加明媚的道路,仲甫先生說過:“青年如初春如朝陽,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於石刑,人生最寶貴之時期。”青年就是青年,總有使不完的勁兒,總有追不完的夢,總能站在時代潮流的前沿。正是《覺醒年代》裏這一批革命青年的艱辛探索和幾代共產黨人的持續奮鬥,纔有瞭如今的新中國。國家總需要蓬勃的青年,正如李大釗先生所說:“國家不可一日無青年,青年不可一日無覺醒。”

這讓我想到了陸游終其一生都在爲河山河破碎而感到意難平,留下“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的哀嘆;岳飛的一句“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道出收復失落山河的決心,慷慨激昂,振奮人心。遍地哀鴻滿城血,無非一念救蒼生,愛國是一種無私的信仰,在中國人的血脈中長久的流淌。正是因爲對國家的熱誠情懷,那麼多愛國志士願爲之付出生命,不求青史流芳,只因一片丹心。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自五四運動始,不同時代的年輕血液都在持續沸騰着:他們或手握鋼槍保衛國土,或迎難而上振興中華,或投身科研埋頭苦幹…一代代愛國青年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紮根人民,奉獻國家,引領了一個個全新的輝煌時代,吾輩惟有如此,方無悔青春歲月,不負盛世年華!

理想照耀中國,一代人終將老去,但總有人正年輕,正是偉人,他們讓中國從沒落的封建社會變得如今繁榮富強;正是偉人,他們的艱辛努力讓我們體味到了如今的美好生活;正因爲有偉人,他們的披荊斬棘纔有了後人幸福。我們也是時代的青少年,要珍惜年少,擺脫冷氣向上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做優秀的新青年。

像一根火柴在黑暗中燃燒,黑暗的夜空出現了光明;像一聲嘹亮的號角,吹開了人的思想自由翱翔的空間。青年們的吶喊,就是躁動於母腹之中新生嬰兒自由的歌唱。---後記

本文地址:https://www.zwhhy.com/chuzhong/czzk/1321015.html

  • 標籤: 觀後感 通用 覺醒 寫一篇觀後感的作文
  • 相關文章:

    版權聲明:

    1、本網站發佈的作文《覺醒年代觀後感(通用20篇)作文》爲網友原創或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本網站作文/文章《覺醒年代觀後感(通用20篇)作文》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作者文責自負。

    3、本網站一直無私爲全國中小學生提供大量優秀作文範文,免費幫同學們審覈作文,評改作文。對於不當轉載或引用本網內容而引起的民事紛爭、行政處理或其他損失,本網不承擔責任。

    CopyRight 作文後花園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本站所發表的作文版權歸作者所有,若轉載或者抄襲他人作品,帶來的一切後果與本站無關。若您發現本站存在您非授權的原創作品,請第一時間聯繫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