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後花園小學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機版首頁 > 作文載體作文 > 話題作文 > 數學課程標準的心得體會(通用12篇)作文

數學課程標準的心得體會(通用12篇)作文

 作者: | 閱讀: 11.9W 次

篇一:數學課程標準的心得體會

數學課程標準的心得體會(通用12篇)

作爲一名數學老師,我一直覺得在教學過程中要把握“度”和“教法”是我的“軟肋”,同時也對各屆學生的時效反應有比較後會存在更大的困惑。在此前提下我認真學習2022年版《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的內容並結合教授的解讀視頻,頓時感覺解了心中一些疑惑,對未來的教學設計以及教師角色有了更清晰的認識。接下來我就談一談在學習之後最深的一點心得體會。

課程目標中的四基與四能我們之前一直在說,而我只會一直在理論層面上去強調。但是真正要怎麼做我又一直在摸索中找不到答案。新課標中對於“如何把四基,四能與核心素養有機結合”補充的很到位。就我以前的理解,要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這是一個多麼“空大”的目標呀,甚至有時候我還要去反思自己作爲一名數學老師是否也具備這樣的素養能力呢?學習完之後我有了新的頓悟,這從來都不是一節課兩節課的事,甚至都不是一年兩年的事,而是在學生的整個學習生涯中都要去關注的點。這也就意味着所有的數學老師在教學中要有長期的一個規劃,要在課程中“立德育人”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而且這個過程要遵循一致性。階段性的原剛。就初中數學而言。我們育人”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而且這個過程要遵循一致性,階段性的原則。就初中數學而言,我們的學生經歷過小學六年的學習之後思維能力有了提升,能夠對抽象概念有了更一般的認識。但是如何提升創新意識就和四基,四能的體現息息相關了。在數學模型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已然是最基本的能力,而要從現實生活中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再通過數學建模解決,這樣便很真實的詮釋了“數學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要在一堂數學課中去體現這樣的理念,數學老師就要真正做好一個“引導者”。我認爲要將課堂教學設計出一個非常貼切的教學情景,然後也要設計出合適的問題去啓發學生一步步的思考與探索,對於課堂教學結果不能是唯一標準評價,每個孩子的視角和思考方式都會不一樣,我們要尊重學生的思考並且給出多維評價,保護孩子的創新意識。我甚至覺得,在這樣的一個教學相長的過程中,不僅是學生,老師也會得到提升。在學習數學的漫漫長路中去感受美,感受幸福,這樣的數學,學生喜歡,老師也喜歡。

篇二:數學課程標準的心得體會

數學作爲對客觀現象抽象歸納而漸漸形成的科學與言語工具,不單是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的基礎,下文是對於新課程標準初中數學的一點學習體會。

一、教案設計中知識點的設計要少而精

做到要點問題重點解說,且要融匯貫通,追本求源。對準知識的生長點,把基礎知識放在首位辦好大餐與味精的關係,上課過程中要注意讓學生進行解題方法及解題過程的總結及整理,並注意知識點的提煉與總結,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就沒有成功的課堂效果,新課程要求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研究性學習都是以學生的踊躍參加爲前提,沒有學生的踊躍參加,就不能有自主研究合作學習。實踐證明,學生參加課堂的踊躍性,參加的深度與廣度,直接影響着課堂效果的成效。

二、在課堂活動過程中,教師要當好組織者

教師要充分相信學生,相信學生完有整學習的能力,把實際交給學生,俯下身子,看學生的學習,同等參加學生的研究,把課堂鬆手給學生,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與空間併合作研究,學生充分的展現自我,建立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感覺到數學知識的精湛與魅力,培育學生對數學研究的精神,提升合作能力,同時激發他們學習的樂趣和踊躍性,豐富學生的想象能力,學習能力及合作能力。

三、在課活活動中,教師要做一個成功的帶路人

一堂新課開始,教師可經過新課導入的設計,學習氛圍的創建,教材所包含的興趣教課要素,講課內外的各種資源來換取學生對新知識的興趣,讓學生產生學習的印象和動力,講課結果有時會與備課時預料的結果相差很遠,這就說明我們在平常備課時備教材,備教法,備學生的必須性。對教材要深鑽細研,對學生要全面認識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及此刻的學習狀態,要理解教課過程中面向的是全體學生,既要照料到差生,又要想到優生,可見備課是極其複雜的過程,是上好課的前提與要點

四、初中教師在新課程中的角色

在學校的教育改革中,作爲一名新課改的實行者,我們應踊躍投身於新課改的發展之中,成爲新課標實行的引領者,確實以新觀點,新思路,新方法投入課堂,適應現代課堂改革需要,確實發揮新課標在新課堂改革中的科學性,引領性,使學生在新課改中獲得能力的提升。設計一堂課時,新課的引入,題目的選用及安排是上好一節課的前提條件,

總之,經過對新課程標準的學習,使我感覺到新課程下的講課應是經過師生互動,學生之間的互動,共同發展的講堂,它着重了知識的生成過程,又着重了學生的感情體驗和能力的培育。

篇三:數學課程標準的心得體會

隨着義務教育的全面普及,人們的教育需求從“有學上”轉向了“上好學”。學校教育進一步明確了“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爲誰培養人”的目標藍圖。與時俱進,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已正式頒佈,新課標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立德樹人爲根本任務,堅持五育並舉,聚焦學生髮展核心素養,培養適應未來發展的新時代建設者和接班人。

新課標的頒佈給正在探索課堂改革的一線教師們送來了一場及時雨,明確了改革的方向和目標。新課標要求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培養學生逐步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的核心素養(三會)。獲得適應未來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四基)。體會數學知識之間、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繫(三聯繫)。在探索真實情境所蘊含的關係中,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應用數學和其他學科知識和方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四能)。與此同時,培養學生對數學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慾,瞭解數學的價值,欣賞數學美,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質疑問難,自我反思和勇於探索的科學精神。

基於以上新課標提出的目標和要求,在以後的教學路上,我們一定要帶着新理念去探索新的教法。

1。讓我們的數學課言之有物(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老師們應具備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引導學生髮現數學現象,提出數學問題,感受到數學無處不在,使學生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激發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尋找數學知識以此增強學習數學的自信與快樂。

2。讓我們的數學課言之有理(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

數學是一門嚴謹、條理性特別清晰的學科。通過數學思維,揭示客觀事物的本質屬性。能夠根據已知事實和原理,合乎邏輯地推出結論。能夠運用符號、運算、形式推理等數學方法,分析、解決數學問題和實際問題。形成重論據,有條理,合乎邏輯的思維品質。培養講道理的科學態度與理性精神。計算有道理,證明有道理,推理也要有道理,所以對於一節數學課而言,講數學理比講解題方法更重要。

3。讓我們的數學課言之有趣(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

數學不是簡單的數字、符號、圖形的疊羅,而應該是一個個數學方法、數學思想、數學能力的累加。欣賞數學語言的簡潔與優美。養成用數學語言表達與交流的習慣,發展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

總之,在學中悟,在悟中教。鑽研新課標,帶着新理念,與時俱進,大膽地去探索、去實踐、去反思、去積累。課堂改革,勢在必行,追夢路上,勇往直前。

篇四:數學課程標準的心得體會

問渠那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新時代的教師必須與時俱進,不斷提升自身職業素養。這些天陸陸續續翻看了2022版《數學課程標準新》,結合這一學期教研學習中聆聽相關專家對新課標的解讀,我深有感悟。《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應使學生通過數學的學習,形成和發展面向未來社會和個人發展所需要的核心素養。課程目標以學生髮展爲本,以核心素養爲導向,進一步強調學生獲得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四基),發展運用數學知識與方法,發現、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四能),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不難看出,新課程標準確立的課程目標,緊扣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雙減”政策要求,與時俱進,體現了義務教育階段時代新人的培育要求。那麼,面對新的課程改革的挑戰,如何能讓我們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真正貫徹《數學課程標準》確立的核心素養目標,讓我們的數學課堂活起來呢?

一、使學生成爲課堂的主人,在體驗中“悟”數學、在“玩”中學數學。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爲學生提供做數學、“玩”數學的機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去體驗、去經歷數學。學生有了興趣,就會激發求知慾,形成積極的情感,在數學中我們不斷創設與學生心理需要同步的情境,喚起學習熱情,讓學生真切的感受到“數學真好玩”!從而產生“我也想玩一玩、試一試!”的心理。這樣的課堂教學,除了知識的傳遞,更多了情感的交流和思維的碰撞,使學生能萌發出一種“數學真有趣,我要玩數學的願望”,從而更加樂意去學習數學,在數學世界裏翱翔。

二、增強學生數學學習的自信,培養學生自主參與意識和學習活動參與能力。

教師的教學任務要靠教學過程來完成,要實現短時、高效、省力、低耗的教學效果,關鍵是要優化教學過程,正確地處理好教與學的關係,實現教與學的最佳結合。只有這樣才能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形成以教導學、以教促學的新局面。

1、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參與教學活動,人人都要動腦、動口、動手。教師要轉變教學思想,豐富教學方式,改變單一講授教學方式,注重啓發式、探究式、參與式、互動式等教學方式,真正地還給學生學習主人地位,充分發揚教學民主,處理師生之間主導與主體的關係,多給學生創造動腦、動口、動手的機會,讓人人都能學到有價值的數學,讓人人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

2、讓學生主動探求知識規律,得出結論。素質教育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把教學的重點放在讓學生去探求知識的過程之中,放在揭示知識形成的規律之上,讓學生通過對新知識的探求——概括——應用去發現、掌握規律。這既是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又是發展能力的過程。比如“求三角形的面積”這一課,首先通過動手實踐折一折、畫一畫、測一測、算一算等實踐過程,讓學生體會三角形的面積與其底和高的關係,然後啓發學生通過觀察和討論,發現三角形面積與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之間的內在聯繫,從而總結出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最後總結出計算公式。在教學中抓住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運用小組討論、合作交流、口述過程、直觀演示等教學手段,達到讓學生主動探索知識規律的目的。總之,要考慮怎樣才能讓形成和發展的過程,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教師多引導、點拔,讓學生自己主動探索知識的規律。

三、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專注於培養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對小學生來說,培養良好的數學學習的習慣比單純的掌握數學知識更爲重要。根據《數學課程標準》的精神,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教學,首先要培養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在這裏,良好的學習習慣不能簡單地理解爲只是要求學生上課坐好,舉手發言等外在形式,更重要的是逐步引導學生學會合作交流、學會獨立思考,敢於提出問題,虛心傾聽別人的意見,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樂於與人合作等內在的學習品質和能力。作爲老師還要明確,學生這些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日常的教學活動中,不要急於求成,不要對學生過早的提出統一的、硬性的要求,把學生當成加工廠的“機器”,而應採取循序漸進的方式,逐步讓學生學會討論、學會交流、學會思考、學會合作、學會傾聽、學會質疑、學會分享,這些好的學習習慣,可以爲學生今後學習數學打下堅實的基礎,使學生終生受益。

四、讓學生體驗數學之樂。

《數學課程標準》確立義務教育階段數學學習的總目標之一爲:學生對數學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慾,瞭解數學的價值,欣賞數學美,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要讓學生體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就要讓學生體驗到數學源於生活,生活中充滿着數學。教師應有目的地將數學問題從生活中提煉出來,引導學生在探索真實情境所蘊含的關係中,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再解決問題,將數學知識又迴歸生活,既能讓學生感受到生活化的數學,用數學的眼光看待周圍的生活,增強學生生活中的數學意識,又有利於發掘每個學生自主學習的潛能,這無疑是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的活力源泉。

1、生活中充滿數學。讓學生把身邊的實例融入到數學課堂,讓教與學跳出課本,走到現實生活中,使數學課堂大起來,生活氣息濃起來。營養午餐各營養成分比率表、超市的價格標籤、購物小票、銀行的利率、校園面積的估計及食堂菜譜的調查統計表等等,都可以成爲學習數學的源素材,都可以讓所要學習的數學問題具體化、形象化、生活化。這樣可以讓學生體驗到數學學習之樂。

2、數學問題迴歸生活。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對小學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識,經驗是他們學習數學的基礎。因此我們要創設運用數學知識的條件給學生以活動的機會,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加深對新知識的鞏固理解。比如教學完《相遇問題》例題後,教師問:“你還可以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舉出類似的例子嗎?”在教師的引導啓發下,學生列舉出了現實生活中一些合情合理的實際情況後,教師可讓學生將提出的問題重新編成應用題,自己探究解決;又如在《單價、數量、總價問題》教學中,開展模擬購物活動:給你10元錢最多可以買幾樣文具?各買多少?只有真正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的問題,讓學生既對數學內容進行了拓寬,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才能達到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

總而言之,新課改背景的小學數學課堂不再是機械的知識灌溉,不再是單一的知識遞延,而是折射出“自主參與,積極創新”方式和能力的一面鏡子,讓學生在課堂上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思維得以飛揚,靈感得到激發,使我們的課堂越加變得激情四溢,精彩紛呈,數學課堂真正活起來,讓核心素養的落實真正擲地有聲!

篇五:數學課程標準的心得體會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對“運算能力”是這樣描述的:“運算能力主要是指根據法則和運算律進行正確運算的能力。能夠明晰運算的對象和意義,理解算法與算理之間的關係;能夠理解運算的問題,選擇合理簡潔的運算策略解決問題;能夠通過運算促進數學推理能力的發展。運算能力有助形成規範化思考問題的品質,養成一絲不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計算能力是指利用一定的運算程序計算出結果的技能,而運算能力是運算技能和邏輯思維能力等綜合而成的能力。隨着時代的發展,我們對於人才的培養逐漸從技能的培訓轉到了能力的培養。那麼運算能力的培養如何落地?下面我結合新課標的要求與自己運算教學實踐,談談小學數學運算教學的幾點策略。

一、因材施教,鼓勵方法多樣化

算法多樣化是指對於同一個問題運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運用這種教學方式,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學習上得到了不同的發展,不僅可以挖掘每一個學生的潛能,也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如,我在教學退位減法十幾減6時,先設計一個問題情景,並讓學生觀察,提出怎樣列式,引入算式13-6,隨後組織學生進行探究並交流彙報如何計算13-6,最後得出以下幾種算法:

(1)用“一個一個減”的方法

算式:13-1-1-1-1-1-1=7

(2)用“想加算減”的方法

藉助加法來想減法,想6加幾等於13,13減6就等於幾,因爲6+7=13,所以13-6=7。

(3)用“平十法”

被減數的個位是3,爲了“平十”,把減數6分成3和3,先算13-3=10,再算10-3=7。

(4)用“破十法”

所謂“破十”,就是破出來減十,即用十減,當被減數的個位比減數小時,就把被減數分成10和幾,用10減去減數,剩下的數再與被減數的個位上的數合在一起。即把13分成10和3,先算10-6=4,再算4+3=7。

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思維特點,鼓勵運算方法多樣化,應讓學生自主選擇經過優化後的方法,讓學生多從多角度思考問題,促進個性發展,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更好地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二、理法融合,實現方法最優化

算理是計算過程中的道理,解決爲什麼這樣算的道理,算法是計算法則,是解決如何算得方便、準確的問題,二者相輔相成。算理爲算法提供了理論依據,而算法又使算理可操作化,在小學數學運算教學中,要提高學生的綜合運算能力,就需要教師既重視算法教學,又重視算理教學,正確處理算法和算理學習的關係。

1、體會思路,優化修正

每一個算法背後的思路都不相同,都對應了深刻的算理,不僅要讓學生體會到算法的多樣化,還要能把每一個算法對應的算理理解到位,才能說學生真正掌握了不同的算法。再者在學生列出的各種算法中既有低效的,也有十分巧妙的,此時教師應發揮課堂引導者的作用,讓學生對算法進行比較歸類,說說自己覺得哪一種算法最好?自己的算法和最好的算法有何區別?在此過程中,實現了算法的優化,鍛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提煉了方法背後所蘊含的數學思想。

如,計算64+58=?

生1:列豎式計算得出結果爲122。

生2:64+60=124,124-2=122。

生3:64+36=100,100+22=122。

生4:60+50=110,4+8=12,110+12=122。

在這個兩位數加法裏,第一種算法是正確並且大部分學生使用的最普通的算法,但是部分學生可能由於粗心,看錯數字或者在進位計算中有所差錯,並且計算速度也不快,因此列豎式計算在此有效性較低。第二種和第三種算法都包含了“湊整法”的數學思想,這兩種算法的有效性較高。第四種算法則是分部計算方法,大數和大數相加,尾數和尾數相加,其實就是豎式運算的原理,這種算法較麻煩,可能會降低運算速度,算法的有效性也不強。雖然學生能夠提出這四種不同的算法,但實則是對運算的掌握能力的差異,導致計算過程有快有慢。所以可以要求有能力的學生儘量掌握第二、三種算法,但是所有人必須掌握第一種算法,這是最基本的要求。

由此可見,看似一道簡單的兩位數加兩位數加法,可裏面蘊含了深刻的算理,教師要理解學生呈現出的算法的意義,要引導學生將更高級的數學思想轉變爲簡單的算法展示出來。

2、品味邏輯,創新方法

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理解算法與算理的關係,更要引導學生結合兩者關係來創新新的算法,提高計算的精確度和效率。

如,在計算51-9=?時,有的學生沒有掌握快速口算的方法,不能立即得出答案。有一個學生髮現雖然他不能快速算出51-9=?但是他能很快算出50-9=41,再將41中的個位數1加上原來的個位上的1,即可得出結果爲42。通過這樣的計算,學生意識到,依據算理,個位數只能和個位數先加減,十位數只能和十位數相加減,現在個位上的1比9小,不能直接相減,那麼就需要把一個十借給個位上的數再相減。這樣就可以得到10+1=11,再與9相減。此原理就是列豎式計算中的“借位”原理。

爲了讓學生進一步運用算理來創新運算方法,引導學生思考以下習題:35+46+4=?學生結合以上計算經驗,會想到將該式變成30+40+5+6+4=?此時學生會發現,運用減整的方法會使運算更簡便,於是學生將式子變爲30+40+5+(6+4)=30+40+5+10=85。通過此次計算,學生髮現瞭如果要使計算變得簡便,就要運用“借位”原理中的“減整”原理。即學生在讓個位數與個位數相加,十位數與十位數相加時,要儘量讓相加或相減的數字減整。

又如34-1-3=?時,可以把式子變成34-(1+3)=30。同理,在計算53-7=?時,可以把式子變成50-7+3=?從而快速算出答案。因此,在學生不記得運算方法時,可以通過分析算理的方法來理解計算方法,然後利用理解的方法來記憶。算理是計算的“道”,算法是計算的“術”,當學生理解運算方法的過程後,才能靈活地運用運算方法,創新運算方法,才能真正提高數學學習的能力。

三、以用促算,提高綜合運用能力

小學生的思維主要以形象思維爲主,如果只是單純地講一些概念性的知識學生理解起來就會有些困難。而如果把這些知識放到具體情境中,就會加深學生的理解與感悟。把運算教學與解決實際問題融合在一起,根據學生豐富的數學現實,實現知識的自我構建。

如在教學《10以內的加減法》3+2=5時,我們不僅要讓學生學會計算3+2=5,以此類推計算4+3=7,5+4=9,更重要的是把它放在具體問題中,例如,圖畫中樹上有3只鳥,又飛來了4只,一共有幾隻鳥?學生通過看圖,理解了圖意,知道了樹上是3只,即寫作3,又飛來了4只,因此再記作4,而問的問題是一共有幾隻?所以應使用加法,即3+4=7,所以有7只。如此,學生不但學會了簡單的加法,重要的是能用所學到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又如在教學“元角分與小數”時,爲了能讓學生體會它們之間的轉化關係,教師可以讓學生使用“兒童版”紙幣,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實際操作,例如,35元可以有幾種表示方法?都分別是哪幾種?50元減去20。5元還剩多少?10。2元加上8。7元是多少?等等,此時,“算”與“用”自然地結合在了一起,這時學生明白,“算”是爲“用”服務的。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讓學生輕鬆地掌握了知識。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要重視基礎知識外,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在應用中逐步提高數學知識綜合運用能力。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運算教學中,教師既要重視算法教學又要重視算理教學,並將運算教學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根據實際完善教學措施,從而提高學生運算能力和數學思維能力。

篇六:數學課程標準的心得體會

2022年8月17日,王xx老師組織全體成員和學員觀看“《數學課程標準(2022版)》系列解讀”。在線上學習中,我認真學習了史寧中校長對新課標的講解和分析,使我受益匪淺。

史寧中校長主要是對《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修訂總體情況介紹》的講解,其主要內容分爲三點,第一、課標修訂背景與要點;第二、核心素養理解與表達;第三、內容變化與教學建議。

通過這幾方面的講解,讓我對新課標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而且對2022版數學課程標準爲什麼有了這樣的一些變化和調整的理解和我們怎樣將新的課程標準的要求落實到課堂實踐中的方法起到了指導作用。

在視頻的開頭,史寧中校長就提出了重點,他認爲我們應該要從雙基到四基,再從四基到核心素養,一定要強調這個過程,要讓學生親生經歷,獲得經驗。也要求我們要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實現“學科融合”的教育要求,這種融合也是國際課程的發展趨勢。

新課標還要求發展“核心素養”,要有三個基本特徵,即內涵的一致性,表現的階段性,表訴的整體性。當然,學段也發生變化,由三個學段變成四個學段,四個領域不變,採取主題整合原則,強調核心素養,小學以主題式學習爲主,在課堂教學中還要加上一些傳統文化。

總之,今天的學習使我收穫良多,作爲新教師,我們要落實新課標,讓我們的數學課堂更溫暖,更智慧,更豐富。

篇七:數學課程標準的心得體會

通過對新課標的學習和研究,我體會到作爲數學教師要不斷分析初中數學中存在的問題,結合學生的學習反饋,在教學實踐中創新自己的教學策略。我們不應只關注學生的期末成績,同時也應該讓學生在學習中發展自己的數學素養。通過小組合作教學方法提高整體學習效率。在課堂上運用信息技術和多媒體手段構建情境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對數學內容的興趣,達到分層學習的目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每名學生都能取得進步。

取得取得進步。

根據現代教學理念,初中數學教學應以學生的能力發展爲導向,以學生的成長和發展爲目標。努力成爲教育教學改革的先驅者、探索者和創新者,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不僅要完成基本的教學任務,更重要的是要在課堂教學中發揮作用。同時還要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爲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當前初中數學教學方法過於單一爲了快速完成教學任務,很多老師不顧學生基本的學習感受和個體差異。在機械訓練下,學生會感覺嚴重疲勞。老師只是單純的複製知識,沒有認真分析學生的學習方法是否恰當,學習心理是否正確,也沒有真正關心學生的心理情緒。傳統的教學方法是灌輸式的,要想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就必須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數學教學。但很多老師往往不理解有效教學的內涵,盲目地以極快的速度進行教學,引起學生的反感,使學生不再喜歡數學,數學成績也相應下滑。如果老師教學能力存在不足沒有充分把握數學教材的意圖,設計的教學活動就不能滿足新課標的基本要求,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精神,造成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不集中,有的教師只侷限在教材的內容上,不引導學生進行拓展,不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和思維活動。我們往往把期末考試作爲評價學生綜合素質的唯一標準,以成績來評判學生,嚴重影響了學生的積極性和自信心,沒有達到很好的教學評價。學生水平參差不齊爲了減輕學生的負擔,教師將部分鞏固任務轉移到課堂學習上,這將導致許多學生在課餘時間沒有學習更多的知識。初中數學在學習過程中有一定的邏輯思維,學生的數學學習動機和興趣是不同的。通過對數學課堂的仔細觀察發現對數學學習感興趣的學生在課堂上會有積極的表現,但對數學學習不感興趣的學生會表現出浮躁。因此,中學數學學習需要一個長期、漸進、完善的過程。

爲了達到高效課堂我們可以嘗試以下措施:

1、與信息技術結合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將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這種結合應是非常緊密的。讓學生感受到教師話語中的理解和信息技術的處理。例如,學習乘除法的內容,在課程開始時,教師可以通過信息技術展示教師事先準備的教學內容。

教師通過教學展示出相應的內容並標註重點,這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課程內容的重點。另外,通過展示教學的相應內容,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分清學習的層次,把一些與問題有關的知識點一點一點地整理出來,找出自己不熟悉不理解的知識點,通過合作與交流解決問題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用多媒體展示這些問題,教師可以通過集中展示向題讓學生有更清晰的瞭解知識背景,讓學生對知識的整體部分有更全面的瞭解。

2、開展數學課前

預設問題

我們應該給學生一種動力,讓學生通過這種動力更加熱情地學習數學知識,通過課前預設問題讓學生有挑戰的動力。例如,在學習一章新的知識前,老師要求學生提前預習。課上學生快速反應老師提出的問題,回答正確進行小組加分給與獎勵,如果學生出現錯誤時,其他同學可以糾正加分,充分激發學生的競爭精神。

3、拓展教學

我們應打破傳統思維,豐富教學結構,採用多種教學方法。在學生完成問題探究後,進一步拓寬學生思維,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我們要注重角色的轉變,不再把自己當作課堂的控制者,而是把主動權和話語權還給學生,成爲學生的啓蒙者和引導者。培養學生歸納分析能力,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和解決問題促進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4、合作式教學

中學生具有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生之間的交流更容易發現和解決問題。教師和學生的思維方式有很大的差異,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能力將學生分成小組,學生之間進行合作、討論和互動。通過討論,教師只需瞭解整體情況,針對難點問題給出具體的指導,學生可以發表自己的觀點,從而引發不同的火花,甚至以教師沒有考慮的方式思考。

5、分層次教學

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是不同的,只有考慮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不同層次的教學。這種教學方法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同時,也讓每一個學生都感受到老師的關注,從而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態度和學習效率。

6、結合生活解決

實際問題

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中學數學核心素養的重點部分,是學生的基本素質之一。我們應將理論知識與具體事例相結合,通過教學使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的重要性和實用性,從生活現象中抽象出數學問題幫助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數學思維習慣,使學生計算和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不斷提高,例如一次方程在現實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如分配問題、利潤問題等。教師可以將數學知識與實際問題相結合,引導學生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數學關係,寫出相應的方程,最後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和合作討論來解決問題。

總之,隨着教學的改革,教師要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用最科學合理的方法掌握和鞏固知識,要做好引導和解決問題的工作,使學生對知識有更深的理解,同時教師也要使學生在學習中積極反思。同時教師應貫徹以人爲本的教學理念,採取多種教學方法,使學生對數學知識不再懼怕。

篇八:數學課程標準的心得體會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核心素養”中明確提出:“通過數學的思維,可以揭示客觀事物的本質屬性,建立數學對象之間、數學與現實世界之間的邏輯聯繫;能夠根據已知事實或原理,合乎邏輯地推出結論,構建數學的邏輯體系;能夠運用符號運算、形式推理等數學方法,分析、解決數學問題和實際問題;能夠通過計算思維將各種信息約簡和形式化,進行問題求解與系統設計;形成重論據、有條理、合平邏輯的思維品質,培養科學態度與理性精神。”由此可見,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非常重要。下面我將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淺談幾點培養小學生數學思維的優化策略。

一、從生活體驗出發,讓學生思維有支撐。

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所創設的情境要建立在小學生的認知結構水平之上,儘量接近生活體驗,這樣才能讓學生產生共鳴。如:在教學五年級的《植樹問題》時可以這樣創設情境:教師出示一隻手,讓學生說一說有幾根手指、有幾個間隔,2隻手指1個間隔、3隻手指2個間隔、4隻手指3個間隔、5隻手指4個間隔,根據數據學生就會慢慢發現:手指數比間隔數多1,間隔數比手指數少1,從而產生疑問:這個會和今天學的數學知識有什麼關係呢?建立數學與現實世界之間的邏輯聯繫,激發學生思考的動力。

二、從思維的“出發點”起步,讓舊知遷移新知。

在數學教學中,對於每一個數學問題,既要考慮它原有的知識內容,又要聯繫它以後的知識系統。要引導學生從原有的知識出發,用舊知推導出新知,當學生體驗了推導的過程後,既能記住原有的知識,又能牢牢把握新知。這樣從學生思維的“出發點”入手,把握思維發展的各個階段,而且在這個過程中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當學生掌握了這個方法後,以後學習新知就能靈活運用了。

如:一年級學習“8加幾”時,學生可以先回顧“9加幾”的計算方法——湊十法,比如8+5,既然要“湊十”,學生就會想8加幾等於10呢?8+2=10,那麼學生就會先把5分成2和3,再用8+2=10(湊十),最後再用10+3=13,所以8+5=13。在學習“9加幾”時掌握了湊十法,後面學習8加幾、7加幾、6加幾、5加幾等就容易多了,教師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計算,去探索規律。這樣學生不僅能夠掌握知識,構建數學的邏輯體系,還經歷了探索新知的過程,在探索中擴展了學生的思維。

三、抓住思維的“轉折點”,讓思維得到發展。

當學生在解決某一個問題時,思考到一半突然思維會中斷,當思維出現了“障礙點”時,此時教師要進行適當的引導、點撥,開拓學生的思路,讓這個思維“障礙點”變成學生思維的“轉折點”,從而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例如:小明去商店買一個6角錢的橡皮擦,他給了售貨阿姨1元錢,應找回多少錢?我們班有個學生當時列出了算式:1元-6角,但是後面他就不會算了,當時他還輕聲的問我“可不可以反過來減”,因爲他發現1-6不夠減就想用6-1。我就抓住這個機會引導他:單位不同能不能減呢?我們可以把單位化得相同後再相減,他一下子就明白了。

四、鼓勵學生猜想,培養髮散思維。

數學猜想實際上是一種數學想象,是人的思維在探索數學規律時的一種策略,也是建立在已有經驗基礎上的一種假設,是一種合理性的推想。比如在教學六年級《圓錐的體積》時,我先拿出了兩個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讓學生猜想一下:這個圓錐的體積會是與它等底等高圓柱體積的多少?此時班上的學生開始七嘴八舌地說了,有的猜是一半,有的猜是三分之一,也有的猜是三分之二……不管學生猜的幾分之幾,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到底誰的猜想是正確的,請同學們一起通過實驗來驗證自己的猜想。通過猜想這個環節,發散學生的思維,培養每個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五、引導提出問題,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提出一個數學問題是學生數學思維活動的開始。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發表不同的意見,提出自己的見解。同時也要給學生創造質疑的機會,讓學生在一個和諧的教學情境中提出自己的問題,在這個質疑與提問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靈活性。

曾經我讓學生做過這樣一道的練習題:超市蔬菜價格是每千克6。42元,劉奶奶買了2。1千克蔬菜,需要花多少錢?有很多同學算出來是13。482元,我既沒有畫√,也沒有畫x而是用紅筆把結果圈出來了。有很多同學就質疑:這個題目算出來是13。482,老師爲什麼把它圈出來呢?學生經過思考發現,原來13。482元表示13元4角8分2釐,但是生活中我們花錢已經很少用到分和釐了,現在市面上流通的最小的人民幣單位是角,不過手機支付有支付到分,此題我們可以四捨五入爲13。48元或者13。5元。在這樣的質疑過程中,全班同學的積極性都被調動了,思維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

篇九:數學課程標準的心得體會

2022年8月17日,跟着王xx名師工作室,通過線上學習了東北師範大學史寧中教授《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修訂總體情況介紹》的講座,對《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版)》修訂的背景及要點、核心素養、課程內容的變化有了初步的感受。

1、掌握課程修訂的要點

史寧中教授在講座中指出:2022版所有學科課程標準修訂的要點是: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實現學科融合的教育要求;對於數學學科來說,修訂的要點主要是:1。如何劃分學段。2。如何把四基、四能與核心素養有機融合。3。如何調整課程結構與內容。4。如何豐富“綜合與實踐的內容”。5。如何在小學階段,體現數的認識與運算的一致性。

本次修訂保留2011版《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的合理內核,延續2017版《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的核心素養。

2、明確核心素養的內涵

核心素養是每一個學習過數學的人都應當有的,但又是終極的,不同學段有不同的表現,具有數學特徵又有教育特徵。學生有,教師也要有。數學核心素養包括: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世界。

3、知道課程內容的變化

(1)主題整合

數與代數領域由六個主題整合成兩個主題。其中數的認識與數的運算整合成數與運算,探索規律、式和正比例整合成數量關係。增加了兩個代數基本事實、計數單位、加法模型。百分數移到統計與概率,常見的量、負數移到綜合與實踐。

圖形與幾何領域由四個主題整合成兩個主題。圖形的認識與測量整合成圖形的認識與測量,圖形的運動和圖形的位置整合成圖形的位置與運動。增加了尺規作圖。

(2)綜合與實踐賦予具體內容

小學以主題式學習爲主,常見的量以跨學科的內容的形式設計在“綜合與實踐”,傳統文化融入數學課程。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史寧中教授的解讀是站在教育研究專家的高度給我們一線教師提供了整體思路和修訂的理念、方向、目的和教學建議,如何將理論、理念落實還需我們細緻研讀2022年版義務教育數學新課標,並在實踐中思考與感悟。

篇十:數學課程標準的心得體會

新學期學習《數學新課程標準》,使我領悟到了教學既要加強學生的基礎性學習,又要提高學生的發展性學習和創造性學習,從而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讓學生享受“快樂數學”。我通過對新課程標準的再學習,有以下的認識:

一、備課:變“備教材”爲“備學生”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備教的方法很多,備學生的學習方法少。老師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老師的備課要探討學生如何學,要根據不同的內容確定不同的學習目標;要根據不同年級的學生指導如何進行預習、聽課、記筆記、做複習、做作業等;要考慮到觀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維能力、推理能力及總結歸納能力的培養。

二、上課:教學過程是一個極具變化發展的動態生成的過程,其間必然有許多非預期的因素,即便教師對學情考慮再充分,也有“無法預知”的場景發生,尤其當師生的主動性、積極性都充分發揮時,實際的教育過程遠遠要比預定的、計劃中的過程生動、活潑、豐富得多。教師要利用好即時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靈活的教學機智。

三、變“教學”爲“共同探討”新課程倡導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站在學生中間,與學生平等對話與交流;教師的職能不再僅僅是傳遞、訓導、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勵、幫助、參謀;師生之間的關係不再是以知識傳遞爲紐帶,而是以情感交流爲紐帶;教師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滿倉庫,而是要點燃火炬。學生學習的靈感不是在靜如止水的深思中產生,而多是在積極發言中,相互辯論中突然閃現。

四、變“教師說”爲“學生多說”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引導學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礎上,理解數學概念或通過數量關係,進行簡單的判斷、推理,從而掌握最基礎的知識,這個思維過程,用語言表達出來,這樣有利於及時糾正學生思維過程的缺陷,對全班學生也有指導意義。教師可以根據教材特點組織學生講。數學教師要鼓勵、指導學生髮表見解,並有順序地講述自己的思維過程,並讓儘量多的學生能有講的機會,教師不僅要了解學生說的結果也要重視學生說的質量,這樣堅持下去,有利於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我們不能把數學課變成枯燥無味、讓學生學而生厭的課。在數學課上,教師要引導學生既動手又動口,並輔以其它教學手段,這樣有利於優化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教學。

篇十一:數學課程標準的心得體會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提出:統計與概率是義務教育階段數學學習的重要領域之一,在小學階段包括“數據分類”“數據的收集、整理與表達”和“隨機現象發生的可能性”三個主題。

與2011版課標相比,“統計與概率”領域有兩個變化:一是將小學階段“分類”調整爲“數據分類”;二是將原來“數與代數”領域中的“百分數”引導“統計與概率”領域。與此同時,將核心關鍵詞“數據分析觀念”改爲“數據意識”,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瞭解統計與概率的基礎知識,感悟數據分析的過程,形成數據意識。下面我結合對課標的理解和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對“數據意識”的認識。

一、兩版課標(2011版和2022版)對“數據意識”的描述。

2011版課程標準中,小學段和初中段在“統計與概率”領域中的核心概念均爲“數據分析觀念”,但在新課標中,小學段更改爲“數據意識”,意爲在小學階段,學生只需對數據的意義和隨機性有所感悟。形成數據意識有助於理解生活中的隨機現象,逐步養成用數據說話的習慣。2022版課程標準中,新增“數據意識主要是指對數據的意義和隨機性的感悟”,這是首次對“數據意義”進行學科界定,明確“數據意識”這一數學概念。同時刪去了“通過分析做出判斷”一句,弱化了小學階段對數據的應用與處理。概念解讀的最後,將“數據分析是統計的核心”一句改修爲“形成數據意識有助於理解生活中的隨機現象,逐步養成用數據說話的習慣”,與概念第一句遙相呼應,明晰“數據意識”的培養目標。

二、“數據意識”的內涵價值的理解

怎樣理解數據意識的核心概念呢?就從三個“知道”進行分析。

知道統計過程。“知道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問題應當先做調查研究,收集數據,感悟數據蘊涵的信息。”

知道按需選擇。“知道同一組數據可以用不同方式表達,需要根據問題的背景選擇合適的方式。”

知道隨機性。“知道同樣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數據可能不同,而只要有足夠的數據就可以從中發現規律。”

我們再看看課標的描述:

“數據分類”的本質是根據信息對事物進行分類。學生經歷從事物分類到數據分類的過程,感悟如何根據事物的不同屬性確定標準,依據標準區分事物,形成不同的類。在學習統計圖表時,學生將進一步認識數據的分類,從中感悟對事物共性的抽象過程,不僅爲統計學習,也爲數學學習奠定基礎。

“數據的收集、整理與表達”包括數據的收集,用統計圖表、平均數、百分數表達數據。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初步感受現實生活中存在大量數據,其中蘊含着有價值的信息,利用統計圖表和統計量可以呈現和刻畫這些信息,形成初步的數據意識。

“隨機現象發生的可能性”是通過試驗、遊戲等活動,讓學生了解簡單的隨機現象,感受並定性描述隨機現象發生可能性的大小,感悟數據的隨機性,形成數據意識。

三、“數據意識”的培養策略

《標準(2022年版)》在統計與概率領域第一學段“數據分類”的“教學提示”中提出:“數據分類的教學。要重視對接學生學前階段已有的生活經驗,鼓勵學生在活動中學會物體的簡單分類,在親身參與的動手活動中感悟分類的價值,在分類的過程中認識事物的共性與區別,學會分類的方法。鼓勵學生運用文字、圖畫或表格等方式記錄並描述分類的結果,體會如何用數學語言表達現實世界,形成初步的數據意識,爲後續學習統計中的數據分類打好基礎。”

1、對接生活經驗,學會“事物分類”方法

低年級學生可以從身邊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如鼓勵學生參與家庭垃圾分類的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分類意識和勞動習慣。可以在家長的指導下,按照有關部門規定的垃圾分類標準對家庭產生的垃圾進行分類,並與家長交流具體的分類方法。此活動就是按照標準做事,做一個守規矩的好公民。

教學中還可以引導學生經歷“初級”的數據分類,也就是“事物分類”,即分類的過程就是對事物共同屬性的抽象過程,結合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開展分類經驗,促進新經驗的再生,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學會事物的簡單分類。例如,對生活用品、玩具、學具進行分類等,讓學生在親身參與的活動中感悟分類的價值,學會分類的方法,爲後續學習“數據分類”積累感性經驗。

2、經歷統計過程,學會“數據分析”方法

教學中,首先要從整體性視角確實分類標準,做到不重不漏,通過分類提取有效信息,初步體會數據分類的必要性。其次,分類後初步感受分類結果在同一標準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標準下的多樣性,學會數據的分類方法。如,在一年級學習“分類”時,既要鼓勵學生用合理的標準進行分類,同時還要用合適的方法把分類的結果紀錄下來(統計表和統計圖),讓學生感受到分類的目的是便於統計和分析。

3、應用“數據分類”解決真實問題,感受其價值。

數據的收集與整理是統計的開始。統計教學要培養學生收集數據的自覺,讓學生知道有些問題的解決,首先需要調查研究,經歷收集數據、整理數據和分析數據的過程,其次利用“數據分類”發現數據背後隱藏的信息並作出合理決策,從而解決問題,感受數據的力量,發展學生的數據意識。如,新聞、報紙中的數據,飲料中果汁的含量,稅率、利息和折扣等、某城市天氣情況的數據等天。

4、引導學生用數學語言表達和記錄“數據分類”的過程。

《標準(2022年版)》在統計與概率領域第一學段“學業要求”中指出:“能根據事物特徵,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分類;能發現事物的特徵並制訂分類標準,依據標準對事物分類;能用語言簡單描述分類的過程;感知事物的共性和差異,形成初步的數據意識。

在“數據分類”的教學中要重視多元分類和逐層分類,教師要鼓勵學生運用文字、圖畫或表格等方式記錄並描述分類結果,有條理地敘述分類的過程,感悟“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的意義。

篇十二:數學課程標準的心得體會

《數學課程標準(2022版)》指出:“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通過數學的思維,能夠運用符號運算、形式推理等數學方法,分析、解決數學問題和實際問題。”

數學的核心能力是思維能力,以往受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小學數學教學一直以數學基礎知識的傳授爲核心,這種教學理念嚴重製約了學生的數學學習與發展。因此,教師必須在講授數學知識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終身學習數學的習慣。

一、在課堂互動中滲透數學思維。

想要保障小學階段數學思想滲透的教學效果,教師一定要注意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展開互動,以任務爲驅動啓發他們思考並提出與“數學思想”相關的問題。然而觀察現階段的課堂活動不難發現,大多數師生在活動方面的表現都存在一些不足。部分教師存在“互動會讓課堂從有序變得混亂”的錯誤認識,因此不積極設計課堂互動環節,沒有主動引導學生圍繞“數學思想”展開互動交流。還有部分教師將更多的精力放在追趕教學進度上,忽視了開展互動活動,也對數學思維的滲透造成了一定的阻礙。而部分學生由於自信心不足、對學科知識存在“刻板、無趣”的刻板印象,學習時也會出現不積極參與課程活動、不主動與教師和學生互動交流、不主動提問等被動學習的表現。如此,數學課堂會變得更加沉悶無趣,學生們對教學內容的學習興趣受到嚴重限制。

面對這一情況,教師必須調整課堂教學理念,加強對組織互動環節的重視,並在組織互動的同時滲透學科思維教學元素。同時,加強對學生的自信心培養,鼓勵他們在互動中圍繞“數學思想”話題提問。這樣一來,學生們對互動活動的參與更加深入,擺脫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單一問答模式,他們對課程知識的討論自然更有深度,進而有效地滲透教學目標得以實現。

二、教學內容具體化,營造思考氛圍

通過應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學生可以在獨立思考的過程中形成數學思維,這就要求教師以專業的眼光仔細閱讀和理解教材,結合教學的要求,適當地增加或刪減教學內容,合理設計教學方案,將學生的思想與教育的進步聯繫起來,使學生的思想與時俱進,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教師在佈置課後作業時,可以通過類似類比問題和梯度問題的設置,幫助學生在課後複習鞏固知識,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每個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想到的都不相同,有的學生思考得比較全面,有的學生思考得比較片面,學生之間的思維方式存在很大的差異性。而想要提升思維的靈活性,這就需要學生掌握所學數學知識,並且能夠靈活運用所學數學知識,纔有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例如,在學習“人民幣換算”知識,教師可以給學生留下思考的時間,讓學生討論對“人民幣”的認知,並讓學生思考“人民幣”之間的換算。在學生討論和思考的過程中,教師及時掌握學生對知識理解的程度,爲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奠定基礎。學生進行所學知識的討論,營造了思考的氛圍,激發了學生的數學求知慾,促進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發展。

三、開展小組合作,激發學生的思維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會遇到很多困難,特別是在學習幾何的過程中。如果教師不能正確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就不能保證學生有正確分析幾何問題的能力,這會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應該從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開始,給學生足夠的空間去學習知識。例如,在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時,可以使用各種方法來分析問題,教師可以使用傳統的思維方法來幫助學生回答問題,這樣不僅可以解決問題,而且使他們更好地瞭解自己的解題方法與傳統方法的區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數學思維在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數學思維,促進其思維能力的發展。教師還應該在每個小組中挑選出一名成績優秀並且領導能力比較強的小組長,以輔助自己的教學工作。在小組長的幫助下,小組成員都有具體的任務,在討論的過程中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進來,學生既增強了合作意識,又有效激發了數學思維。

學生在小組合作討論得過程中,語言表達能力得到鍛鍊,思維能力得到提升。例如,在“米、分米、釐米、毫米換算”知識的學習中,課前,教師可以先向學生提出:1米等於多少分米?1分米等於多少釐米?1釐米等於多少毫米?讓學生以小組爲單位進行討論。小組中的學生知識水平不同,思維方式也都不相同,在小組交流討論中,就會使用不同的解題方法。在小組合作討論的過程中,教師還要鼓勵小組內的每個學生都要發言,並把自己的看法和見解表達出來。這樣,在小組合作討論中激發了學生的數學思維,促進了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

四、在情境創設中滲透數學思維

小學教師在學科教學活動中滲透數學思想,還需要加強對情境創設的關注,讓他們在直觀思考、情境分析中更準確地捕捉到數學思想信息,同時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情況下,全身心投入到知識點的學習中,深化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如果教師採用理論灌輸,一味地向學生詳解“什麼是數學思想”,對這一抽象內容,思維邏輯本身就不夠成熟的小學生自然難以理解,甚至還會由於“難以跟上教師思維”而出現嚴重的消極學習情緒,大大降低對數學學習的興趣,這對其後續發展大爲不利。因此,優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思想的方法,教師有必要結合具體知識內容創設情境,在情境支持下構建一個更直觀的課堂,以生活現象、數學問題爲載體,使情境內容更加貼合實際,引導學生通過“觀察並分析情境信息”的方式探究學科思維。在這一模式下,學生們更容易產生良好的學習體驗,也更容易取得理想的學習結果。基於此,學生可以在情境中學習到數學思想,加強對知識點的探究,教師也能夠利用情境豐富教學內容,對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也有重要意義。

總之,數學是一門在研究和思考過程中不斷髮展的學科,學生的思維能力是數學學習中最重要的技能,大量的實踐研究證實,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是可以通過教師的有效訓練來獲得的,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重視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

本文地址:https://www.zwhhy.com/zwzt/huati/1385037.html

  • 標籤: 數學 心得體會 學校掃墓心得體會作文
  • 相關文章:

    版權聲明:

    1、本網站發佈的作文《數學課程標準的心得體會(通用12篇)作文》爲網友原創或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本網站作文/文章《數學課程標準的心得體會(通用12篇)作文》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作者文責自負。

    3、本網站一直無私爲全國中小學生提供大量優秀作文範文,免費幫同學們審覈作文,評改作文。對於不當轉載或引用本網內容而引起的民事紛爭、行政處理或其他損失,本網不承擔責任。

    CopyRight 作文後花園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本站所發表的作文版權歸作者所有,若轉載或者抄襲他人作品,帶來的一切後果與本站無關。若您發現本站存在您非授權的原創作品,請第一時間聯繫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