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後花園小學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機版首頁 > 初中作文 > 中考作文 > 初中數學課程標準的心得(精選5篇)作文

初中數學課程標準的心得(精選5篇)作文

 作者: | 閱讀: 10.65W 次

篇一:初中數學課程標準的心得

初中數學課程標準的心得(精選5篇)

隨着《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正式頒佈,工作室的小夥伴們在李慶海老師的帶領下開始了新課標研讀活動。

我在認真學習了“課程理念”板塊,感悟最深的是“設計體現結構化特徵的課程內容”。課標提出“重點是對內容進行結構化整合,探索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路徑。”“課程內容的結構化”是課程修訂的重要理念,新課標提出結構化的課程內容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課程內容選擇;課程內容組織;課程內容呈現。

在如今的“雙減”背景下,我們更應該注重課程教學內容的結構化,用課程內容的結構化來引領、推動教學改革。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應當在有限的時間裏講清楚最關鍵、最核心的概念、原理、基本方法,將知識結構轉變爲學生頭腦中的認知結構,讓學生能夠聞一知十,學會舉一反三。下面我以最近與任教班級的孩子們一起學習的人教版三年級下冊“面積”單元爲例,談談自己在進行單元整體備課,結構化組織教學時的感悟。

對於“面積”這以單元,我主要將思考點放在以下三點:第一,關於“面積”含義的理解;第二,關於“面積單位”的理解;第三,理解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公式的由來。

1、關於對“面積”含義的理解。

在與學生課前交流與上課中,我發現對於“面的大小”,學生在生活中已經積累了大量的感知經驗。課堂上具體體現爲很多學生能通過舉例的方式用手勢表示出“面”的含義,能直觀判斷物體表面及平面圖形的“大”與“小”。但我也發現,如果讓學生試圖用語言描述“面”這樣一個抽象的數學概念是非常困難的。同時,“面積”和“周長”兩個概念學生很難區分,容易混淆,在實際應用時經常混淆,導致出錯。

2、關於“面積單位”的認識。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認識了一些常用的面積單位,其中最熟悉的是“平方米”(學生舉得最多的例子就是家裏住房面積有多大),但對這些面積單位的具體含義和實際大小還是比較模糊的。此外,教學中,我看到學生在認識了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後,對這三個單位進行結構化對比有利於學生直觀感悟三者之間的關係,進一步理解相互之間的進率也不存在認知上的困難。

3、關於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

對於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學生並不陌生。與學生課外的交流中,我發現約三分之二的學生知道長方形的面積公式,並能熟練運用公式計算面積。但對“爲什麼長方形面積=長x寬”這個問題,知道的寥寥無幾。課堂教學中也印證了這一點,對於“爲什麼測量的是長度,算出來的卻是面積?”學生無法做出合理的解釋。也就是說在“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教學中,學生的“困感點”不在於“怎麼算”,而在於“爲什麼這樣算”。

一、整體把握學習內容

課程內容的結構化,通過主題整合的方式出現,體現了學習內容的整體性。“面積”單元主要核心點就是理解“面積”——面是累加而來的。因此在第一節課接觸面積時,就應當把“認識面積”這一節課當作一節“種子課”來組織教學,通過鋪、擺等操作活動,感受“面”的累加。而當起始課上學生建立了面積的概念之後,就能更加清晰地認識到面積單位其實就是第一節課上,“鋪”的一個個“小面積”;認識到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計算公式其實就來源於“小正方形”的鋪擺。

二、着重抓住學科本質

內容結構化通過學習主題的重組實現,四個領域下的主題不僅體現了內容的整體性,還反映了主題內學科本質的一致性。學科本質一致性以主題的核心概念爲統領,以一個或幾個核心概念貫穿整個主題,在不同學段表現的水平不同,但本質特徵具有一致性,指向的核心素養也具有一致性。“面積”單元的教學應當考慮面積這一核心概念的學科本質——即面的累加。在教學組織上,思考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通過“面積”與“周長”的結構性對比,充分藉助直觀操作理解“面積”的含義,通過身邊具體的事物感受“面積”,構建“面積”的知識結構,淡化語言表述。二是淡化面積單位形狀上的比較,把討論焦點從“爲什麼選擇正方形”轉化爲“爲什麼要構建標準”。積極引導學生體驗度量的標準是可以多樣化的,在標準多樣化的基礎上進一步感悟統一標準的必要性。因此,在探究選用“面積單位”時,我爲學生提供了一些生活化的素材,例如:正方形的餐巾紙、大小一致的五子棋棋子、田字格等,讓學生感受統一單位的必要性及在測量不同物體的表面面積時,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面積單位。

三、重視知識本質銜接

數學知識有着其內在的邏輯結構,同一知識體系內的知識有着“螺旋上升”這一特點,在教學時應當重視知識本質間的銜接。

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公式推導本質上是對於“鋪滿”的優化。因此,在教學第一課時“認識面積”時,利用面積單位進行“度量”面積大小時,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思考不鋪滿的情況——即只鋪一行和一列,爲後續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推導做鋪墊。

而在教學“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一課時,可以嘗試從學生對於“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的認知起點出發,積極引導學生溝通面積度量的一般方法(數格子)與公式計算之間的聯繫,回到思維原點並逐步從“計數”過渡到“計算”,實現方法的優化,從而深入理解公式的內涵。

將知識結構轉變爲學生頭腦中的認知結構,我們任重而道遠。因此,我們應當從基礎的課程教學開始,引導學生像數學家們一樣去感知知識間的遷移性與一致性,從而建構不同單元甚至是不同階段知識本身的內在結構。

篇二:初中數學課程標準的心得

聽了曹培英老師的講座,曹老師始終立足兒童立場,給出教學改進的祕訣,兩個吃透與教學經驗有機融合,第一是吃透教材的學科知識,解讀教材的設計智慧,比如重量單位的教學中,引導學生先估再稱,培養學生的量感和估量能力,第二是吃透學生,瞭解學生在哪裏,關注學生起點,學生掌握了什麼知識,站在學生立場設計教學,堅持實事求是,用實踐檢驗理論,在不斷實踐中改進教學。作爲一線教師的我們有很多機會去實踐自己的教學創新與想法,秉承着學無止境的態度,教學研究將是教師生涯中永恆的一課。

篇三:初中數學課程標準的心得

今晚曹培英老師與我們分享了小學數學教學改進的個人體會和感悟。曹老師認爲,教師日常教學中應該自覺摒棄假、大、空,應大小相宜安排教學內容,注重關聯搭配,具體問題具體突破,典型單元逐一改進。曹老師結合實例,重點與我們分享了六個教學改進的策略,引領我們走出誤區,用實踐檢驗理論。正如曹老師所說,一線教師應該在紛繁複雜的教育術語面前,在眼花繚亂的教學口號面前,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篇四:初中數學課程標準的心得

教學改進是教學研究的永恆話題,是常講常新的教研話題。曹培英教授就“教學改進”這一話題,結合當今數學研究熱點“大單元”,認爲教學改進不能追求熱點、人云亦云,更應當立足於教學實際,具體問題具體突破,從典型單元入手,逐一改進、各個突破,最後以點帶面、全面覆蓋。

有效的教學活動是學生學和教師教的統一,除了對教材與學科知識的充分解讀,教學改進更離不開對學生已有知識與經驗的分析與教師的教學經驗。基於這樣的認識,曹教授結合具體教學案例,提出了六點教學改進的策略,讓筆者印象最深的是以下幾點。

立足兒童,彰顯數學

2022年新課標指出,數學課程內容的選擇要保持相對穩定的學科體系,體現數學的學科特徵,同時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有助於學生理解、掌握數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形成數學基本思想,積累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發展核心素養。

教學平均數時,原先由拍皮球比賽引入,貼近兒童但缺少統計意義,現在改爲有測驗平均分引入,兒童有感覺能理解,但無法把全班學生的平均數計算出來,不利於導出計算方法,難以感悟移多補少。又有老師嘗試調查兒童身高並給出正態分佈圖,但在實踐中很難得到標準的正態分佈圖,操作不具備普適性。

如何找到兒童與數學的平衡點呢?研究表明,要走出兩個誤區:用平均數使比賽公平、人數不等請平均數幫助。人教版教材中設計四個同學收集塑料瓶,求四人的平均數的情境,出示形象的象形統計圖也有助於學生感悟移多補少。蘇教版教材設計比較分析男女生套圈水平,引導學生用一個數(平均數)代表一組數來比較,除此之外,還能從可視化的兩組圖中發現平均數能代表一組數據的整體水平,平均數在最大、小值之間,並發現移多補少的方法,滲透離差代數和爲0,修改其中一個數還能幫助學生感悟離散情況的比較。由此,兒童情境也有了統計意義,也能走向深度學習!

基於單元,着眼整體

現在各地都在研究“單元設計”,從“課時設計”到“單元設計”,前進了一大步。單元視角包括兩個內容:同一個單元的內容和同一個知識體系的內容,在單元設計時,以知識點之間的共同點爲起點整合架構知識體系,幫助學生從整體上建構知識網絡。

在教學體積與容積時,如何辨析體積與容積的概念?在“課時主義”眼光下,一位老師精心設計了利用封住的紙箱和五個“一個套一個”的紙箱,幫助學生感悟容積變了、體積不變,對體積與容積進行辨析。“單元整體設計”眼光下,將體積和體積單位放在一起,利用三個層層遞進的問題:長度單位用什麼表示?面積單位用什麼表示?體積單位呢?學生能馬上類推出答案,而在學了體積計算後,用“求體積量外面,求容積量裏面”一句話就能對體積和容積進行辨析。

當然,核心素養具有一致性和發展性,在基於單元的前提下,我們更要着眼於整個內容領域,甚至中小學內容的銜接。

專題研究,上掛下聯

核心素養的培養是在學生參與其中的教學活動中逐步形成和發展的,課標對核心素養的主要表現及內涵做出了充分梳理,在小學階段的11個主要表現中,每一個核心素養都要落實到相關單元每節課的教學。

教育部質量監控中心的命題能力指標中,問題解決能力佔了36%。在問題解決案例“小松鼠裝松果,42個裝一罐,已經裝好273罐,還剩978個沒有裝。一共能裝多少罐?”時,要充分分析量和量之間的關係,可以用分析法和綜合法兩種方法解決,即從條件入手想和從問題入手想;當把題目中的數據改成簡單的數據時,學生馬上就能利用數感快速解決問題,便失去了對分析法和綜合法的能力考察。

也就是說,在教學問題解決時,我們除了要啓發學生通過分析量和量之間的關係以掌握數學方法外,更要關注題目中的數字,特別是簡單數字對問題解決產生的干擾,以引導學生着重考慮量和量之間的關係,而非數字變難了就不會做了。

總而言之,教學改進要自覺摒棄假大空,立足於學生與教材,結合教學經驗,堅持實事求是,用實踐檢驗理論,發展學生核心素養。

讓改進發生在每節課上,落實在學生身上!

篇五:初中數學課程標準的心得

在日新月異的社會中,隨着新課標的出現,老師的教學也要及時地改進。但是具體“改進什麼?如何改進?”卻讓老師們犯了難。曹培英教授的本次講座對小學數學教師提出了真實有效的課堂教學改進策略,爲一線教師們答疑解惑。

吃透教材,求真務實

教材是教學之本,但現在有些課堂盲目地跟從“潮流”,改編教材,反而偏離了教學的軌跡。其實對學生而言不管多老套的情境他們都是第一次接觸,與其花費力氣在教學設計的新穎上,倒不如求真務實,細讀教材,把教材用好、用透,從教材中挖掘知識的本質。比如平均數的教學,以往教師會用平均分或皮球比賽引入,但教材的引入是讓學生計算“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個礦泉水瓶”,這個例題的意義在哪呢?我們深入思考會發現用礦泉水瓶讓學生看得見、摸得着,有利於感悟移多補少的方法,並發現平均數表示的是一組數據的整體水平,讓平均數出現的情境更普通,有利於學生對平均數的理解。

立足學生,堅守初心

課堂是學生的課堂,我們常說要“以生爲本”,但往往教着教着就重在“教”,而忽視了“學”。怎麼纔算立足學生的教學呢?首先要站在學生的立場思考問題,找到學生理解上的難點,以“學”定“教”。比如計算107-78時,爲什麼個位不夠減向十位、再向百位借一後十位變成9,個位變成10呢?教師只是告訴孩子記住0上有點記作9,但學生小小的腦袋中是否存在“爲什麼”這個問號呢?在這裏如果把數字看作是人民幣的單位,將抽象的算式變成直觀的經驗,就能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退位的算理。在教學中,教師要看得見學生的問題,要把學生的困惑當一回事,找到學習的痛點,堅守教育的初心。

輕負高質,提高效能

課堂上的師生對話一直是課堂上主要的教學形態,但是如果時間都用來說了,課堂就變成了“話劇演出”,缺少了學生思考和獨立作業的時間。在雙減的背景下,我們要讓課堂變得更高效,就勢必要在課堂上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進行鞏固練習。一節課只有40分鐘,只有老師說的少了,學生參與的纔會更多。這就需要我們對學情有充分的瞭解,課堂上學生會的老師不講,能自學的讓學生自主學,學不會的讓學生討論着學,學會了讓學生當堂鞏固。曹教授提出一節課的鞏固時間要大於10分鐘,要改進教學首先要改變這樣的教學形態,把課堂的時間還給學生,把更多“對話”的時間留給學生靜悄悄的“思考”,真正地提高課堂效能,爲學生減負。

本文地址:https://www.zwhhy.com/chuzhong/czzk/1364874.html

  • 標籤: 初中 精選 數學課程 初中精選作文
  • 相關文章:

    版權聲明:

    1、本網站發佈的作文《初中數學課程標準的心得(精選5篇)作文》爲網友原創或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本網站作文/文章《初中數學課程標準的心得(精選5篇)作文》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作者文責自負。

    3、本網站一直無私爲全國中小學生提供大量優秀作文範文,免費幫同學們審覈作文,評改作文。對於不當轉載或引用本網內容而引起的民事紛爭、行政處理或其他損失,本網不承擔責任。

    CopyRight 作文後花園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本站所發表的作文版權歸作者所有,若轉載或者抄襲他人作品,帶來的一切後果與本站無關。若您發現本站存在您非授權的原創作品,請第一時間聯繫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