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後花園小學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機版首頁 > 初中作文 > 中考作文 > 檔案日徵文範文(精選5篇)作文

檔案日徵文範文(精選5篇)作文

 作者: | 閱讀: 9.9W 次

篇一:檔案日徵文範文

檔案日徵文範文(精選5篇)

少年

“我還是從前那個少年,沒有一絲絲改變,時間只不過是考驗,種在心中信念絲毫未減……”最近,一曲《少年》以其優美明快的旋律、極富感染力的歌詞引發無數網友共鳴,迅速火遍全網,佔據了各大音樂軟件熱度第一的位置。我認爲這首歌裏的少年代表的是夢想,正如現代詩人馮唐的那首:“尚未佩妥劍,轉眼便江湖。願歷盡千帆,歸來仍少年。”是啊,時光飛逝,歲月滄桑,願我們始終堅守心中的夢想,雖歷盡艱辛,仍初心不改。我相信大部分人是因爲這一原因而喜歡這首歌的。因爲它喚醒了我們心中的青蔥少年,戳中了舊時光裏一段特殊的情結。

猶記那年,剛剛走出校門的我,被安排到縣五交化公司上班,那個年代,五交化公司和百貨公司、藥材公司、外貿公司是縣裏僅有的的幾家國營企業,算是不錯的單位了。

五交化公司在縣城有一個批發部、三個零售門市部,另外,小蒜、義牒還各設一個分店,運營資金大概一百來萬,員工四、五十人。我被安排在縣城第一門市部也是最大的一個門市當收銀員。

記得上班第一天,我特別緊張,自己一個人不敢去,非讓老爸陪我去,結果報道完我爸就先走了,剩我自己誰也不認識,特別無助,經理把我安排到崗位上囑咐要好好幹,也不問問會不會幹、能不能勝任就不管了。本來我那天去的時候兜裏揣了個電子計算器,但看到大家都在那裏非常嫺熟地噼裏啪啦打着算盤,我也就不好意思往出拿了。偏偏那天顧客特別多,不一會兒我面前就排起了長隊,根本容不得我多想,拿過算盤心裏默唸着:三下五去二、四下五去一……極不熟練地開始操作,其實那天我更多的是在用心計算,一天都在緊張忙碌中度過,到下班的時候,抽屜裏花花綠綠的鈔票塞得滿滿當當,這些錢能不能和票據最後的合計結果對得上是我最擔心的。我自己算了好幾次都對不上,急得直冒冷汗,後來好幾個人幫忙整理,經理親自上陣,最後總算圓滿交差,真是驚險刺激。回到家裏爸媽問我第一天上班感覺怎麼樣,我直接就淚崩了。好在沒過多久,企業改革,優化組合,我被調到櫃檯賣貨,相對比較輕鬆一些。往事如昨,歷歷在目,而今已進入全民移動支付時代,當初繁瑣複雜的工作早已變得輕鬆簡單。

時光追溯到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在這個落後閉塞的小縣城,人們的生活水平普遍較低。記得那時門市部分爲交通、家電、五金、化工四個組。我所在的第一門市庫存五十多萬,冰箱、彩電、洗衣機這些大件家電,一年賣出的數量少得可憐,倒是黑白電視機隔三差五就有人來買。那時候通訊不像現在這麼發達,人們唯一的消遣就是看電視,特別到了年底,黑白電視機賣得特別火爆,家家想着買個電視機好在過年的時候,全家團圓,一起吃年夜飯,一起看春晚。

90年代的石樓,低矮的平房、破舊的街道,縣城最高的樓房就是政府樓,全縣就一條主街道,個體門店極少,僅有的兩家服裝店和美髮店都是外地人(當地百姓稱“南忙子”)開的。每到4月、7月古會,從十字街到接官店殿橋,攤位一個接着一個,但賣貨的百分之八十都是外地人,特別是賣衣服的基本都是外來戶,當地人最多臨時壘個爐子、搭個篷布,賣點碗託、涼皮、燴菜、油條啥的。那幾天街上人滿爲患,擠得水泄不通。村裏的婆姨汝子三五成羣相約着上城趕會,主要是給全家人淘些換季的衣服鞋襪日用雜物。男人們趕着馬車、牽着牛驢,在會上買賣牲口,置辦農具、種子、化肥。城裏人這幾天上班上學定要早點出發,一來可以順道趕趕會、看看熱鬧,二來走得遲了街上擁堵比平時費時間。

我們店裏每到古會時節也是特別忙碌,我所在的化工組,以賣油漆爲主,古會上前來買貨的顧客基本都是農民,賣的最多的是蒸饅頭用的蘇打、鹼面,需提前備好貨,一斤的、兩斤的,分裝打包好,一摞一摞碼放到櫃檯上。那時候公司只給提供包裝紙,沒有食品袋,蘇打、鹼面需稱好斤數,用包裝紙包好,用紙繩捆綁好。這可是個技術活,又不能浪費紙,記得那時我練了好久才勉強包成。雖提前備貨依然還是包的趕不上賣,過會那幾天櫃檯前直至下班買貨的一直圍得滿滿的,一刻不得歇,一天下來累得是腰痠背痛腿抽筋,多次和爸媽哭訴我不想幹這份工作了,無奈老爸已退居二線,自己又不爭氣沒考上大學,就這份工作也是來之不易,只得慢慢適應。

然而,沒過多久,全國推行經濟體制改革,對出現虧損的國有中小型企業“破產”“解體”,沒有虧損的企業實行“轉制”,數以萬計的國企職工面臨下崗失業,我們五交化公司當然也沒能倖免。劉歡那首《從頭再來》就是專門爲下崗職工量身打造的:辛辛苦苦已度過半生,今夜重又走進入風雨,我不能隨波浮沉,爲了我致愛的親人,再苦再難也要堅強……看成敗,人生豪邁,只不過是從頭再來……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看今朝,奮進新時代。

翻開一張張老照片,歷史的畫卷徐徐展開,時光在石樓這片土地上留下了特殊的烙印,翻過歷史的年輪,所有人都被震撼了。不過短短几十年,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的石樓一改從前面貌,一座座高樓拔地而起,建築風格緊跟時代潮流。鐵路、環城路、沁園春廣場、東征廣場、龍馬公園……正一步步朝着現代化大都市方向努力發展。脫貧攻堅成效顯著,全縣五萬多貧困人口順利脫貧摘帽;退耕還林面積達到九十萬畝,森林覆蓋率百分之三十一,全境被確定爲綠色食品產業基地。綠色有機的農產品、營養豐富的核桃、甘甜的紅棗、香醇的蜂蜜打造獨具特色的“塬谷石樓”品牌。以天然氣開發、風力發電、光伏發電爲重點的“一氣雙電”清潔能源項目的推進,構建起具有石樓特色的工業經濟體系。黃河特色旅遊村鎮、品牌農家樂、健康養生基地等鄉村文化旅遊產品,彰顯純樸的鄉土風情。湛藍的天空、燦爛的陽光、綠色的底色、美麗的鄉愁,展示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畫卷……

只要心在不斷飛翔,路就不斷向前延伸。歲月如歌,不同的時代,賦予我們每個人不同的使命,不要因爲走得太遠,就忘記我們爲什麼出發。一首《少年》讓多少人產生共鳴,打開封存的記憶。

我還是從前那個少年,沒有一絲絲改變……《少年》優美的旋律一直在單曲循環着……

篇二:檔案日徵文範文

桃花者村的前世今生

在晉西中部,黃河東岸的呂梁山中,有個名揚中外的小山村叫桃花者。她雖然位處深山,滿打滿算不足三十戶人家,但她所承載的歷史文化信息,在某種程度上絕不亞於一線城市京、廣、深。究其原因,這無疑是因了一個歷史名人姜子牙,還有就是出土了一件國寶龍紋觥。但無論名人也好,國寶也罷,有個不爭的事實是,歷史的車輪雖已行進了三千多年,但桃花者村依然在脫貧攻堅的坡道上負重爬行。是歷史的腳步在桃花者出現了倒退?還是時間的鐘表在桃花者出現停擺?我們不妨撥拉開歷史的層層迷霧,看看桃花者的前世今生,也許這對桃花者村的浴火重生能有所啓迪。

首先我們先看看三千多年前桃花者村的自然環境。翻開浩如煙海的歷史檔案,不難發現,三千年前的桃花者村也曾是山林茂密,桃紅柳綠的宜居環境。漫步在今天桃花者的溝壑裏,仰望那嵌在半山崖上一層層的河卵石,它也會告訴人們,當年的河道遠沒有這般的低深,當年的水土遠沒有這般的流失,當年的桃花垣地寬展連片,一望無垠。當年的龍紋觥還深埋在幾米甚或是幾十米的封土層下。

我們不妨再磨洗國寶認認前朝,從國寶的鱷魚紋飾中也不難發現,當年的桃花者周邊可曾是河湖環繞,水草豐美,舟船遊曳的世外桃園。不然堂堂國師姜太公岳丈,怎麼會隱居在此頤養天年呢?也許當年的黃河水面就在桃花者村腳下。也許正是便捷的水路交通和優良的生態環境,才讓桃花者所在的屈地物產豐富,文化繁榮,思想開放,技朮先進。不然怎麼會養育出桃花智叟?怎麼會養育出呼風喚雨、撒豆成兵的姜太公?又怎麼能養育出古戰利器屈地良馬?又怎麼能製造出國寶龍紋觥?

除此之外,古桃花者的繁榮也許還應歸功於獨特的地理環境。鳥瞰石樓全境,東面高聳險峻的棋盤山、通天山、雲夢山和西面的黃河天塹將屈地團團圍住,從而形成的天然屏障,曾使夏朝的鬼方子民固守於家園,橫跨過商朝,一直生活到春秋時期,才被“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這在中州臥側,能偏安一隅,獨善其身近千年的,恐怕只有屈地一縣了。毫無疑問,長期穩定的社會政治環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到了不容小覷的推動和保護作用。但遺憾的是這種固守與穩定自春秋時“禮崩樂壞”諸候爭霸開始就每況愈下了。也許某種程度這還得歸罪於屈地的良馬?

我們知道,在冷兵器時代,好戰馬就是國之重器,擁有好的戰馬就像擁有坦克裝甲車,就像擁有航空母艦。正好屈地水草豐美出良馬,這就難免會被擴疆拓土的戰爭狂人們所惦記、爭奪了。自古以來資源與財寶都是惹禍的根。這就好比中東的石油,可以斷言,石油不完中東大亂不止。同樣,屈馬不完屈亂也會不止。於是乎,城頭變幻大王旗,你才唱罷我登場,石樓漸漸成了南蠻北撻各方諸候拉鉅撕殺的屠場。於是乎沒用多久,林木毀完了,植被破壞了,水土流失了,河道下切了,河湖萎縮了,氣候變幹了,寶馬玩完了,人們全窮了。曾盛極一時的屈地漸漸淪落爲“地上沒抓的,地下沒挖的”,交通閉塞,鳥不拉屎的不毛之地。

曾幾何時,每當提起石樓,就是”十年九旱,畝產一擔“。有句順口溜總結說石樓“滿眼和尚頭,遍地雞爪溝,下雨洪水流,一年旱到頭“。如此環境,豈能脫貧?如此慘相又豈能不窮?

而歷史進入二十一世紀後屈地再次翻開了新的篇章。一場聲勢浩大的退耕還林再次讓屈河兩岸披上了盛裝。曾經的不毛之地變成了人人羨慕的天然氧吧。曾經的十年九旱變成了風調雨順的糧倉。

再看看如今的桃花者村,雖然沒有再養育出諸神禁忌的姜子牙,卻培養造就出了一個徵山服水的鄭曉鵬。他自籌資金上千萬,硬是把一溝荒灘改造成一千五百畝水澆農田。把泉流蓄成湖,沿岸植進紅桃一片片,把山野小村變成了桃花園。把溪水提上山,建起溫室大棚一座座,把旱地變水地,把北國變江南。一個專供數千人食用的有機蔬菜生產基地橫空出現在桃花者村。

鄭曉鵬,他雖然沒有呼風喚雨、灑豆成兵的本領,但他卻給桃花者村的殺雞取卵與竭澤而漁劃上了句號。

2016年,團中央扶貧工作隊進駐桃花者村,鄭曉鵬有幸與一個世界級大國的部級部門領導們坐而論道,共同繪製桃花者重現輝煌的藍圖。一個國際化的青少年研學基地的宏偉規劃已經成形,桃花者村已再現當年的湖光山色,綠柳成蔭,紅樓掩映,絲竹繞林,紅男綠女遊樂其中。桃花者村歷經三千多年的艱難輪迴,終於步入了浴火重生的圓夢征程。

翻閱桃花者村的前世今生,抑或可以管窺屈地幾千年來翻雲覆雨的歷史縮影。

篇三:檔案日徵文範文

黃河,心嚮往之

作爲一名北方人,對於黃河自然是有着別樣的情思。

她自西向東,奔騰不息,洋洋灑灑,浩浩蕩蕩,在秦晉交互之地,壺口陡崖上又是傾瀉而下,激起百丈浪花,聲震數裏,讓多少華夏兒女爲之神往。她承載着中華民族在歲月中的歷史變遷,更迸發着中華民族復興強盛的磅礴力量。

我時常羨慕那些住在黃河附近的人們。他們可以經常領略黃河的旖旎風光,宏偉氣勢。更能感受母親河日夜不息,奔流到海的不竭動力。站在高山之巔,向下俯瞰,一條蜿蜒巨龍幾經流轉,那洶涌澎湃的河水,時而洶涌滔天,擊打着每一塊頑石,又時而靜悄悄的一瀉千里,裹挾着泥沙,奔向東南。

每每如斯,不覺遺憾。自己雖然作爲一名北方人,更確切的說是一名老陝人,但卻沒有去黃河邊上看一看,走一走。閒時聽着《黃河大合唱》那高亢的聲音問道,“朋友!你到過黃河嗎?你渡過黃河嗎?你還記得河上的船伕拼着性命和驚濤駭浪搏戰的情景嗎?”心頭就難免有些觸動。都說不到黃河心不死,以此來表明自己爲人做事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堅定決心和立場。再看看自己,則是心未死,人未去,去黃河看看就是縈繞心頭的執念,不去不行。

曾經在求學的時候,學校安排師範類的畢業生實習。有一個實習點就在山西省芮城縣的風陵渡中學。對此,我是極度希望學校能將自己調配過去。因爲風陵渡中學就在風陵渡口附近,正是因爲風陵渡而得名。而風陵渡又是黃河上最有名的渡口,單不說它與大禹渡、茅津渡並列爲黃河三大古渡,就金庸老先生在《神鵰俠侶》中所說的“風陵渡口初相遇,一見楊過誤終生”經典說辭,也能讓風陵渡世人皆知。黃河岸邊,風陵渡口,一位正值碧玉年華的少女,只因爲見了那斷臂大俠的驚世容顏,便再也忘不掉了。而又因爲他許下的三枚金針之約,從此這姑娘便誤了一生芳華,終生未嫁。這雖是金庸老先生杜撰,但也讓人們記住了這郭襄與楊過的絕美故事,同時也更讓人們知道了黃河岸邊還有這麼一個好去處。

風陵渡正處於黃河東轉的拐角,是秦晉豫三省的交通要津。一水分南北,中原氣自全。雲山連晉壤,煙樹入秦川。此詩說的就是風陵渡口,若是站在這渡口之上,眼見羣山,落日餘暉盡照,船伕撐舟劃波而過,自有一番景象。然而世事總是不能得償我願,實習調配出來,我被安排去了另一個地方。至此,這去黃河岸邊走一走,去風陵渡口看一看的願望又落空了。雖不曾像郭襄那樣有“只恨我生君已老,斷腸崖前憶故人”的無奈和苦楚,心中卻也難免抱憾。何日能去黃河看看的執念便又加深了一層。

後來,又因爲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去了陝北延安。本是堪訪革命故地,踏足棗園尋春,而朋友卻說,既然來到陝北,何不去宜川壺口,看看黃河壺口瀑布,也好遂了你的願?的確,這壺口瀑布就在延安宜川縣的壺口鄉,爲秦晉兩省的共有景區。黃河奔流至此,兩岸夾壁高懸,河口收束如壺口,故有“千里黃河一壺收”的說法。

雖未曾親見,但也早已有所耳聞。多少人都因爲壺口瀑布而慕名前來,要一睹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化盛景。我自然也是不例外的。據說,這黃河壺口瀑布還有八大奇觀,分別是水底冒煙、旱地行船,霓虹戲水、山飛海立,晴空灑雨、旱天驚雷,冰峯倒掛、十里龍槽。單單聽名字就已經引人入勝,若是再親眼目睹,不知又是怎樣一番景象。這更加激發了我內心的渴望,想要了此牽掛,不再抱憾。於是,話不多說,我同意了朋友的提議。可惜的是,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我們得到消息,由於壺口冰棱封堵,已有數日不化,景區只好暫時關閉。我跟朋友只好作罷,此次親赴黃河,目睹盛景的願望又落空了。

若是掛念某人某物久了,想必睡着也會夢見罷。由於再次赴黃河一觀的願望落空,心中縈繞的執念愈來愈重,以導致有時候睡着都會夢見自己在黃河岸上,觀浪聽濤,或是撐舟渡河,中流擊水,甚是快哉。不過醒來卻又發覺自己還在睡塌之上,有些可笑。看來必須得把這個願望了了,不然自己都有可能魔怔。

凡事念念不忘,必有迴響。終於,在我參加工作後的第一年,趁着元旦與同事去了一趟韓城。這韓城也正是黃河流經之地,屬黃河西岸,且有黃河最著名的景點龍門。這龍門是黃河的咽喉,大禹治水之所,處在山西河津西北與陝西韓城所交接的黃河峽谷出口處,兩邊山石環繞,黃河居中,狹隘非常,間距不足四十米,古時流傳唯有神龍可躍,故曰龍門。再者,人們所謂的“鯉魚躍龍門”也指的是這裏,舊時據傳每年三月冰消,黃鯉羣集於此,競相跳躍,過者化龍,雲雨隨之。所以心裏想着,此去斷不可再錯失機會。

無奈,同事慕名太史公甚久!時間不充裕,只好去了司馬遷祠,未到龍門。本以爲此次又是抱憾而歸,但當爬上司馬坡頂端,俯瞰四野時,竟眺望到了黃河。只見黃流滾滾,蜿蜒綿長,大河沃野,盡目全收。雖是遠觀,但那黃河的寬大豪放氣勢,也讓人爲之一震。天下有如此大河,還在我華夏大地,一種說不出的自豪和傲氣涌上心頭。此刻,我也算得上是把這牽掛了結,也無憾了。

想來中華大地,不乏有大江大河。或許能爲世界所知曉的也只有一二,但這黃河必然屬其列。作爲中華母親河,她哺育了中華兒女,從夏商周開始,產生了一系列流域文明,像半坡、裴李崗、仰韶、龍山、大汶口等,都是歷史歲月的見證。人們沿河而居,沿河而興,耕種繁衍,綿綿不絕,隨着時間的流逝而演繹着歷史的興衰。她見證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朝代的更迭,世事的變化,這些都看在眼裏,記在心上。她已經成爲了一箇中華民族的符號,不論我們走到哪裏,身上都有她的印記,流淌着她的血液。

再看世界上的其他三大文明,不是中斷就是走向低谷。只有黃河文明恰沒有斷層,迸發出強勁的生命力,不斷吸收融合各地區的文明精華,向更高方向發展。她讓中華大地的文化得以延續,讓中華民族得以繁衍。她那蓬勃的朝氣,堅韌的軀體,實在無愧於母親河這一稱號。

滄桑歲月,黃河勁流。當下的中國也正如黃河那蓬勃氣勢不斷崛起,尤其黃河周圍經濟區更是快速發展。秦晉兩省亦是互利共贏,快馬加鞭,不斷挖掘本土文化,共享黃河的旅遊資源,將秦晉之美示於天下。不論是風陵古渡,還是壺口瀑布,抑或是黃河龍門等多個帶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旅遊景點,合力共建,共同塑造,以黃河之壯闊詮釋國力之雄壯,以黃河之生氣詮釋民族之朝氣,以黃河之俊美詮釋中國之大美。與時代同行,與社會共興,以此讓世人傾之慕之,心嚮往之,成爲每一箇中華兒女縈繞心頭,久久不能忘卻的執念。

大河風光,萬千氣象。此次這一睹黃河,或許自己就成了真正的勇士,也算實現了“不到黃河心不死”的說辭。既知曉了風陵古渡絕美故事,也憧憬了壺口瀑布的磅礴。既領略了“黃河之水天上來”的氣勢,也感受到了“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的豪情。讓這久久縈繞心頭的執念終於放下,讓這躁動的心也暫時收了收。

篇四:檔案日徵文範文

龍交人和他們的文化園

早在前幾年,人們一提起龍交,就會說起棋盤山、旺龍寨和龍交文化園。那會兒這三張名片已經是龍交的三個標籤。

第一次參觀文化園,是在2017年“槐花節”過後隨市作協的作家們去棋盤山採風返回途中順道而去的。去之前,文友們都說,不過是一個鄉里建的文化園,估計沒有多少看頭,因爲行程中有安排,不去也不好。沒想到,當時安排了半小時參觀時間,可一個小時過去了,大家還是忙着拍照、詢問、觀賞,沒有人願意走。鄉政府竈上準備好了便飯,打電話催了好幾回,參觀的人才陸陸續續走出來。那天,一行人愣是把中午飯延遲到下午四點半。僅以一鄉之力打造的文化園以規模之大、展品之多,檔次之高,震撼了所有參觀的縣內外文友們。

前幾天再進文化園,是隨本縣文學羣文友們一同去採風的。我們有寬裕的時間看展品聽講解。注入新鮮血液的文化園,以它的清雅、廣博、厚重,再一次震撼了同去的文友們。

說起建館初衷,永東書記打開了話匣子。2013年3月8日,他走馬上任龍交鄉黨委書記,同年5月,他和登亮鄉長一同登上石樓屋脊棋盤山。登高望遠,棋盤山秀麗的自然景觀、大馬坪徜徉的羣牛駿馬、“黃雲聳秀”的秀美景色、還有諸多神話傳說深深震撼了他。龍交鄉是個山高地陡,道路崎嶇的貧困鄉,而且位處深山毫無區位優勢,如果依託棋盤山風景區,開發旅遊資源不正是龍交經濟起飛的一大抓手嗎?可轉念一想,覺得僅靠此項產業支撐全鄉整體脫貧似乎還有些勢單力薄。

永東書記是唐朝名將郭子儀56代後人,他們兄弟三人在文化這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被石樓人稱爲“郭氏三傑”。老大永紅是目前國內小有名氣的書法家,老三永升辦的“石樓檔案”公衆號受到各界人士的關注和好評。所以他骨子裏就帶着一種文化氣息,從上任那天起,他就思謀着要在龍交幹一件很文化的大事情。一線工作多年的經驗告訴他:實幹,既是工作作風,也是工作方法,摒棄形式主義,腳踏實地,才能給老百姓交一份滿意的答卷,才能從根本上完成全面脫貧的歷史重任。

那究竟從何抓起呢,經過反覆調研,他認爲,興產業、強基礎,強化硬實力固然重要。但扶貧應先扶志,強化文化軟實力更需先行。於是他決定先籌建一個民俗文化展館,從思想上煥發人們不甘落後,奮勇創業的精神意志。

13年到15年,他用兩年的時間策劃、收集、歸類,做了很多籌備工作。2015年,“反腐倡廉”進入關鍵階段,當時紀檢委也着力推進石樓縣的廉政工作,並把龍交當成一個工作點。這項工作激活永東書記敏銳的意識,他緊緊抓住這一契機,從廉政文化入手,把廉政文化主題納入了龍交文化園之中,使全園以“廉石”爲核心,圍繞中央、省、市、縣廉政建設要求,從廉政傳承、紅色傳承、民俗文化、教育衛生、旅遊品牌等主題入手建館。使各種正能量在這裏實現了空前的契合與凝聚。

2015年10月15日,縣裏舉辦的“廉政現場會”在龍交文化園廉政館內舉行,縣委領導及各界人士給予了很高的評價,這更堅定了他做大做強龍交文化建設的信心和決心

龍交歷史悠久,人文資源豐富,其民俗的發展與變遷見證了其鮮明的地方特色。尤其近幾年,舊村改造,老窯洞翻新拆建,許多老物件扔了毀了實在可惜,再不保存就再也沒有了。建民俗館能更好的傳承傳統文化,保護非遺文化,挖掘民俗文化。他想通過這種方式,讓年輕後輩們瞭解傳統文化,並自覺的加入到保護、傳承傳統文化的行列中。於是同年11月,民俗館建成。館內設置社交禮儀、紅色記憶、鄉村記憶、生產工具、生活用品、學習用品六個展區,四千多件藏品。通過圖片與實物結合,讓參觀者在這裏觸摸到農耕文化的發展與變遷,也讓後輩子孫感受到歷史與現代的強烈反差。

2016年又增建了教育館、中醫藥館、德馨館、藝術館。2017年12月,又建起龍交精神館。

說到建龍交精神館,永東書記深有感慨。他自上任以來,喜歡走村串戶,瞭解民情。每到一處,總是見不少村民“靠着牆角曬太陽,等着別人送小康”。要整鄉脫貧,就必須以“龍交精神”來激發羣衆的熱情和幹勁。經反覆推敲總結,他們把龍交精神歸納爲:”敢爲人先,大氣仗義,崇羣同心,實幹善成”這十六個字。2017年年底,文化園內廉政館的部分展品也移至龍交精神館展出。精神館的建成,更加鼓舞激勵了龍交人的幹勁和鬥志,他們上下齊心,精誠團結,爲龍交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精神支撐。

龍交文化園規模宏大、展品數量衆多,着實震撼了所有去參觀過的人。而讓人沒想到的是這麼多展品竟完全來自衆籌,其中不乏感人的故事。

民俗館內有一件極爲珍貴的展品:第一套人民幣和民國時期的紙幣。這件展品的所有者是當時龍交信用社的一個工作人員,他得知永東書記建起文化園,就把自己珍藏的這一套錢幣拿了過來,可是這套錢幣實在價格太高,永東書記不敢接受,最後達成協議:錢幣在館內展出,但所有權還歸原主人所有。

文友羨慕顏回是一個對傳統文化情有獨鍾的人,酷愛收藏。他收藏了從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幾乎當時市面上所有的香菸盒四百多件,其中還有不少未開包裝的整盒香菸。2017年,去參觀過文化園之後,一直想把自己的珍藏捐給文化園,這個心願終於在今年二月份完成。

最讓永東書記感動的是,民俗館內三千多件展品,大到古舊傢俱,小到生產生活用品、文革掛鏡,都是淳樸的龍交鄉的羣衆們無償捐贈,鄉政府沒有花過一分錢。還有一些展品是在外工作的龍交人聽到龍交建起了自己文化園,也紛紛加入了捐贈展品的行列。現就職于山西省高速部門,老家在德義河的馮小云,把自己珍藏的精美根雕和奇石捐了出來,以表示他對家鄉的熱愛和對文化園的支持。永東書記說像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

要說最費功夫和精力,還要數中醫藥館了。永東書記說他在2013年剛上任去棋盤山時,正好碰上縣衛生局的閆保平帶領衛生局的工作人員在棋盤山進行中藥材普查,他當時還沒想起要建中醫藥材館,只是覺得肯定能用上,就委託閆保平同志把所採的藥材給他一份。後來建起文化園以後,他覺得中醫藥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之一,應該挖掘和傳承下去。於是,他就把採來的中藥材標本進行裝框保存,陳列到中醫館內。有一次,藥材公司經理呼振國前來參觀,深受感染,就問永東書記,需要他爲中醫館做點什麼?這就有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每一件中藥材標本下面用小瓶瓶包裝的實物中藥材。

永東書記說,現在在龍交無償捐贈已經成爲一種常態,成爲龍交人引以爲傲的一種奉獻精神並且這種態勢有增無減,從剛開始的黨員幹部帶頭捐贈到現在羣衆主動捐贈。藝術館的所有的書法、繪畫、剪紙作品都是他的親戚朋友們免費捐贈。他的書法家大哥永紅不知免費爲他提供了多少墨寶;他朋友劉亞軍把珍藏的已經裝裱好的宋彬老先生的字無償提供給他;淵虹抱來一大堆剪紙繪畫作品。凡是熟識的、慕名的只要自己有適合的展品,都給他無償捐贈過來。

淳樸的民風積澱,使龍交精神得到了空前的推廣發揚,爲龍交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龍交的小米核桃走向市場,旺龍寨休閒娛樂場建成,豐泰養驢場做大,蔬菜加工廠建成,龍泉酒進入市場,呂梁山泉進入千家萬戶,西紅柿辣椒醬打出自己的品牌,道路交通四通八達,以棋盤山爲主的旅遊景點正在如火如荼地開發中……龍交鄉整鄉脫貧奔小康已指日可待,不再是夢了!

永東書記看着說的輕描淡寫,其實建設過程極不容易。首先遇到的是資金難的問題。2015年初起建館,最小規模也得十幾萬。好在辦法總比困難多,很多東西儘量就地取材,爲的是省錢。那塊刻了“廉石”的大石頭,是他們修路時發現的,當時覺得形狀奇特,狀似元寶,就把他拉回來,倒立於大院內。“廉石”兩個字是他大哥永紅免費親情所贈,就是刻字花了一點錢。其他方面是能省則省,能不花就堅決不花。好在所有展品都是無償捐贈,要不以龍交一鄉之力,很難做成這件大事。

第二難就是展館問題難解決,要重新修建,沒有個幾百萬想也別想。所以2013年他一上任,就開始思謀建一所屬於龍交自己的文化園,只是苦於沒有展館。好在辦法總比困難多,直到2015年才讓自己的夢想變成現實。建“龍交精神館”也是如此,也就一直擱置。2017年,緊鄰龍交的寨子村新建了黨員活動室,原來舊的活動室空置,正好又提供了一個場地,“龍交精神館”才得以完成,文化園內廉政館的一部分內容也移至“龍交精神館”展出,給文化園騰出一部分展櫃,原先收藏的很多展品才進去民俗館,找到了自己的家。

第三難是展品的來源。原來想着老舊物件不好收集,所以永東書記號召先從黨員幹部帶頭捐贈,沒想到龍交建起文化園的消息一傳開,首先是龍交本土的羣衆紛紛把自家的老舊傢俱傢什拿了過來,其他地方的熟人朋友,慕名而來的陌生人也捐了不少。各方人士的傾力奉獻,“龍交文化園”終於在黃土高原深處的這個山溝溝裏亮相了。

文化園的建成,不僅填補了我縣在文化建設上的一個空白,還及時挽救了不被社會所重視的“鄉土文化”,打造了一個集教育、欣賞與普及爲一體的文化園地,有着深刻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一方面爲有着幾千年歷史底蘊的古縣建設精神文明開了一個先河,提供了一個優秀的模板;另一方面爲團結全鄉人民、爭爲家鄉做貢獻起了凝心聚力的作用,加大了共同建設家鄉的信心與勇氣。

精神不朽,文化永存!願龍交文化園再接再厲,再創輝煌!成爲我們全縣人民的文化樂園和精神家園!

篇五:檔案日徵文範文

石樓縣檔案館工作綜述

石樓縣位於呂梁山西麓,黃河東岸。國土總面積180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9。5萬畝;全縣轄5鎮4鄉,119個行政村,總人口11。9萬,農業人口9。8萬。2019年全縣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僅5169萬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33元,是全省10個深度貧困縣之一。2020年2月27日,山西省人民政府發佈公告,石樓縣與全省其它16個貧困縣正式退出貧困縣,實現脫貧摘帽。

縣檔案館成立於1959年,是縣委直屬科級事業單位,履行檔案收集、整理、保管和利用等職能。現館藏全宗126個,檔案、資料5萬卷(冊),清朝檔案資料(地契、帳簿、路條、執照、古書等)325件,民國及革命歷史檔案262卷,視頻檔案資料11T,光盤600盤,照片5210張,書畫作品150幅,全文數字化52萬幅,目錄錄入20萬條。於2017年獲石樓縣“五一勞動獎狀”。2017年10月榮膺全省社會主義新農村檔案示範縣稱號。2018年度被縣目標責任制考覈爲先進集體。2019年1月在呂梁市檔案工作責任制考覈中綜合工作評爲全市第一名。2019年12月被縣精神文明辦評爲縣級文明單位。

近年來,石樓縣檔案館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爲指導,在上級檔案部門的關心支持下,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中心工作,突出改革創新、突出服務大局、突出服務民生,認真貫徹落實黨和國家的檔案工作方針政策,深入推進“三個體系”建設,着力錘鍊幹部隊伍,不斷提升服務能力,各項工作成果豐碩,檔案事業穩步健康發展。脫貧攻堅檔案標準化建設工作走在了全市的前列,2257平米的檔案新館拔地而起,縣級檔案首志《石樓縣檔案志》編撰出版,全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檔案工作示範縣創建成功,全文數字化開創呂梁縣級檔案館外包新模式,“石樓檔案”微信公衆平臺刊發檔案史料反響強烈,徵集工作常抓不懈,編研成果碩果累累。

一、夯實脫貧基礎、助力精準扶貧工作,紮實開展脫貧攻堅檔案標準化建設工作。脫貧攻堅檔案工作是精準扶貧工作的基礎性工作,脫貧攻堅檔案工作的好壞,直接影響精準扶貧工作的成果。爲確保脫貧攻堅檔案收集齊全、整理規範、保管安全、利用高效,切實提高檔案規範化管理水平。縣脫貧攻堅領導小組會議議定由縣檔案局牽頭開展脫貧攻堅檔案標準化建設工作,整合財政資金40萬元專門用於脫貧攻堅檔案標準化建設項目,對全縣各鄉(鎮)、村委所有脫貧攻堅檔案進行全面標準化指導整理。檔案局接此任務後,高度重視,緊急動員,全面開展脫貧攻堅檔案工作。確定義牒鎮爲脫貧攻堅檔案試點鄉鎮。建立檔案部門牽頭負責,扶貧部門主動跟進指導,鄉鎮包村幹部、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共同參與的檔案工作機制,爲檔案規範化管理提供有效借鑑。石樓縣脫貧攻堅檔案標準化建設工作走在了全市的前列,得到了市政府領導的肯定。2018年11月22日,呂梁市脫貧攻堅檔案規範化管理暨新館建設現場推進會在中陽縣召開,縣檔案館作經驗交流發言。

二、主動自攬責任、構建完善的檔案安全管理體系,適時啓動石樓縣綜合檔案館新館建設。縣檔案館舊館功能不全、庫容不足、設施老化,嚴重威脅檔案的接收和安全保管,檔案館領導面對這樣的情況,主動自攬責任、開展調研規劃、溝通主要領導、積極爭取項目立項,有效推進縣級檔案館新館建設。2017年1月“石樓縣綜合檔案館建設項目”得到市發改委批覆立項,上報中央列入2017年國家重大投資項目,成爲“十三五”呂梁市唯一建成館的縣。總建築面積2257平米,規劃用地面積1082。35平米。項目總投資465萬元,其中中央預算內投資335萬元,縣政府自籌130萬元。2018年11月工程主體五層順利封頂,預計2019年12月主體竣工驗收,預計2020年8月內部裝修及附屬設施全部完成。

三、關注三農、舉全縣之力銳意進取,榮膺全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檔案工作示範縣稱號。2016年至2017年,全面啓動創建全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檔案工作示範縣活動。全縣9個鄉鎮、13個涉農單位、9個鄉鎮衛生院、12個鄉鎮學校、82個新農村村委全部建檔,建檔率100%。2017年10月,省級新農村建設檔案工作示範縣領導小組驗收組對石樓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檔案工作示範縣創建工作進行驗收。驗收組在聽取彙報、查驗實證材料和實地查看後,進行綜合評議,石樓縣以較高成績通過省級驗收,山西省檔案局、民政廳、農業廳授予石樓縣“全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檔案工作示範縣”稱號。

四、以史爲鑑,挖掘檔案自身獨特的文化價值,編撰出版縣級檔案首志《石樓縣檔案志》及縣級檔案部門紀實性年刊《石樓蘭臺》。歷時三年,文字12萬字、照片1000餘張的《石樓檔案志》於2016年底付梓出版,檔案志全面系統的記載了1956年以來石樓檔案積累形成的概貌和檔案事業發展的歷程,展現了幾代石樓檔案工作者爲實現歷史使命,創業敬業的精神面貌,是我省縣級檔案館編撰出版第一部檔案志書。作爲《石樓檔案志》的延續與傳承,《石樓蘭臺》2017年創刊,作爲紀實性年刊已刊印三期。

五、堅持務實創新、與時俱進的發展理念,加快推進館藏檔案全文數字化工作,2020年計劃完成全部館藏檔案數字化。縣檔案館堅持務實創新、與時俱進的發展理念,積極爭取縣政府對檔案信息化建設的重視和支持,主動邀請有關專家到檔案館共商信息化工作,做到提前謀劃,無縫對接。2018年聘用山西傳承檔案管理公司開展檔案全文掃描工作。項目從8月開工,當年投入資金10萬元,共完成全文數字化27萬幅,2019年完成全文數字化25萬幅,目錄錄入20萬條,佔館藏檔案量的五分之一,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得到了市局的認可,開創了呂梁縣級檔案館檔案數字化外包新模式。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2020年計劃投入資金100萬元對所有館藏檔案完成數字化,現已完成政府採購招投標工作,項目計劃7月開工,年底全面完成。項目的建成將提升全縣檔案信息化建設水平,提高檔案部門服務利用效率,便於全縣各級機關檔案信息數據共享和各級綜合檔案館之間檔案信息的跨館異地出證,滿足社會各界羣衆多層次、多渠道獲取檔案信息的需求,不斷提升羣衆獲得感。

六、以檔案徵集爲補充,豐富館藏特色檔案,延伸館藏檔案年份,徵集清朝民國期間的珍貴檔案300餘件。在本縣龍交鄉甘河村徵集到清朝民國期間的一批珍貴檔案,內容包括清乾隆年間的帳單、嘉慶年間的醫書、同治元年到宣統年間的地契、光緒年間的執照、書籍、路條、借據及民國時期的根工帳本、婚喪禮帳、國文書籍等共計300餘件,將縣檔案館館藏檔案的年份提前了100多年。2017年4月,《中國檔案報》對此進行了專題報道。

七、大力加強檔案資源體系建設,館藏檔案門類不斷豐富,館藏結構進一步優化,建國以來首次全面採集視頻檔案工作。聯合縣電視臺,對1996年建臺以來至2015年前的有關本縣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新聞視頻錄像帶1000餘盤進行全面採集整理,目前已經完成數據量20T。此次採集工作是本縣建國以來第一次大規模整理視頻檔案,所採視頻屬本縣最早的視頻資料,對研究我縣史學具有很高的不可複製的價值,檔案館對採集的數據進行編輯後進行移動硬盤館藏保存。

八、深度開發、挖掘各類檔案,創新編研方式和手段,檔案徵集工作常抓不懈,編研成果碩果累累。幾年前,縣檔案館沒有一張省級領導視察的照片,沒有一幅書畫作品,沒有一盤視頻資料,許多珍貴的歷史資料散落民間,面臨流失或損毀的危險。爲及時搶救保護珍貴檔案史料,石樓縣檔案館積極開展徵集和保護工作,聯合縣宣傳、新聞單位徵集近十年的重大新聞照片1000餘張;以書法家書寫《習近平用典》爲依託,徵集書法作品150餘幅。其次,遠赴太原、臨汾、離石、孝義、洪洞等地對歷任老領導進行了走訪,編輯整理的《石樓歷任書記縣長事略》一書也已組稿完成,共收錄石樓歷任書記縣長44位,即將付梓印刷。第三廣泛發動羣衆,徵集不同時期老照片4000餘張,將與國慶前夕舉辦建國70週年《石樓老照片》大型展覽,《石樓老照片》一書也在緊張編撰中。第四依託“石樓檔案”微信公衆平臺刊發“石樓消失的建築”、“20年前石樓鬧元宵”、“石樓四十年鉅變”、“石樓晉劇”等閱讀量過萬,創本縣微信平臺閱讀量之首。第五雍正《石樓縣誌》真跡版本(共八卷)現存於中國國家圖書館,南京市圖書館存有部分殘本。縣檔案館多方奔波走訪,對該縣誌刻印和手抄版本的影印版進行了拷貝徵集。2018年雍正年間《石樓縣誌》第八卷殘本徵集進館。依託館藏檔案積極籌辦“石樓縣歷史發展檔案陳列展”。

九、圍繞中心、完善服務,強化隊伍建設,檔案幹部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面貌。

近年來,縣檔案館着力打造了一支政治過硬、履職能力強、敬業奉獻、風清氣正的幹部隊伍,同時不斷改進和完善標準化服務、規範化管理,有效激發了幹部職工愛崗敬業的工作熱情,使檔案館各項功能得到了有效發揮。爲發揮好檔案利用服務的功能,縣檔案館已完成檔案數字化52餘萬幅,館藏照片實現全部數字化,並實現目錄掛接、電腦檢索和異地備份。爲工作查考、編史修志、落實待遇、解決糾紛等提供了參考和依據。此外,縣檔案館積極接收反映全縣黨和政府重大活動、本地重大事件的電子檔案資源,逐步實現由檔案館統一接收、管理、提供利用電子文件的目標,爲社會公衆提供政府公開信息和館藏檔案的網上查詢等服務。

正如習總書記指出:經驗得以總結,規律得以認識,歷史得以延續,各項事業得以發展,都離不開檔案。檔案工作是各項事業發展的基礎。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檔案工作者將繼續埋頭苦幹,奮力拼搏,大力弘揚認真負責、嚴謹細緻、吃苦耐勞、樂於奉獻的檔案工作優良傳統,振奮精神、知難而進、開拓創新,把檔案工作做得更好、更紮實,爲石樓縣打贏脫貧攻堅戰役作出更大的貢獻。

本文地址:https://www.zwhhy.com/chuzhong/czzk/1369558.html

  • 標籤: 精選 範文 檔案 徵文 工匠精神作文精選5篇
  • 相關文章:

    版權聲明:

    1、本網站發佈的作文《檔案日徵文範文(精選5篇)作文》爲網友原創或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本網站作文/文章《檔案日徵文範文(精選5篇)作文》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作者文責自負。

    3、本網站一直無私爲全國中小學生提供大量優秀作文範文,免費幫同學們審覈作文,評改作文。對於不當轉載或引用本網內容而引起的民事紛爭、行政處理或其他損失,本網不承擔責任。

    CopyRight 作文後花園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本站所發表的作文版權歸作者所有,若轉載或者抄襲他人作品,帶來的一切後果與本站無關。若您發現本站存在您非授權的原創作品,請第一時間聯繫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