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後花園小學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機版首頁 > 作文載體作文 > 話題作文 > 關於白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作文(推薦15篇)

關於白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作文(推薦15篇)

 作者: | 閱讀: 10.62W 次

篇一:關於白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作文

關於白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作文(推薦15篇)

一、問題的提出。

我們學校很少的同學姓,馮姓是怎麼來的?歷史上姓馮的名人有哪些?現在的馮姓人口有多少?帶着這些問題,我對馮姓的歷史和現狀做了一次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查閱書籍和報刊。

2、詢問身邊的人。

三、資料整理

1、姓氏來源。馮姓,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當今中國大陸姓氏排行榜中名列第27位。在宋版百家姓中列第9位,在臺灣省名列第72位,人口,約8,61萬。

2、歷史名人。馮道,五代時歷任四朝宰相,在相位20餘年。他在後唐任宰相期間,倡議由田敏等人在國子監校定《九經》文字,並組織刻工雕印。至後周完成,後世稱“五代監本”。官府大規模刻書自此始。

3、姓氏現狀。2022年1月24日,根據報告,馮姓人口分佈最多的省份是廣東。馮姓佔全國人口的0。64%左右。

四、研究結論

1、馮姓歷史名人衆多。有馮道,馮勝,馮夢龍,馮國用等。

2、馮姓是我國人口較多,人口約861萬餘人。

篇二:關於白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作文

一、問題的提出

我們學校有不少同學姓楊,楊姓是怎麼來的?歷史上楊姓的名人有哪些?現在楊姓是不是我國人口最多的姓氏?我對楊姓進行了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查閱書籍和報刊

2、詢問身邊的人

3、其他的方法

三、資料整理

1、楊姓的來源:源於周宣王子長父,宣王時期,周宣王姬靜將子長父封到楊國(今天西省洪洞縣)爲楊侯,春秋時期楊爲晉所滅,其後裔以爲楊姓。

2、楊姓的歷史人物:

1、楊子:即楊朱,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

2、楊雄:西漢著名文學家。

3、楊敞:西漢丞相。

4、楊震:東漢著名文學家。

5、楊玉環:唐玄宗的寵妃。

6、楊萬里:南宋詩人、文學家。

7、楊時:南宋思想家、洛學家。

3、楊姓的現狀:楊姓爲中國第六大姓氏,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3。08%,約有400萬楊姓生在百家姓中排名第十六。

四、楊姓的結論

1、我國楊姓源遠流長,楊姓的發源也在今山西省汾水中游霍縣一帶,後來繁衍分佈至今河南境內,成爲後世楊姓發展的主流。

2、在歷史長河中楊姓人才輩出。有北宋名將楊震,唐玄宗寵妃物玉環,唐代著名詩人楊炯,宋代著名詩人楊萬里,以及諾貝爾物理獲得者楊振宇。

3、楊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6位,約有人口400萬,佔全國的3。08%。

4、楊姓不管在國外還是國內,都有着重要的地位,楊姓遍佈許多個國家和地區,光是宗譜就有一百來卷,我爲自己是一個楊姓人而感到驕傲和自豪!

篇三:關於白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作文

一、問題的提出

我們學校有不少同學姓肖,我也有好幾個親戚也姓肖。“肖”姓是怎麼來的?歷史上姓蕭的名人有哪些?現在“肖”姓是不是我國人口最多的姓氏?帶着這些問題,我對“肖”姓的歷史和現狀做了一次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查閱書籍和報刊。

2、詢問身邊的人。

3、其他方法。

三、資料整理

“肖”姓的來源:“肖”姓出自子姓,以國爲氏,爲周代宋國微子啓的裔。“肖”姓最早發源於今山東省。“肖”姓名“蕭”姓。據有關資料所載,古代嬴姓各部族首領伯益之後作士於“蕭”,便以“蕭”爲姓,其後代延襲姓“蕭”。

“肖”姓的歷史名人:肖何:沛縣(今屬江蘇省)人,漢朝政治家,秦末隨劉邦起義,他知人善任,在楚漢相爭中爲劉邦戰勝項羽建立漢朝起到重要作用,後因功被封爲酇侯。肖家芝(1615——1686),字紫眉,河南博愛縣磨頭鄉大禮園村人。肖家芝不滿棄官隱居家鄉三十多年。在此期間,遇與地方有休慼相關的事能出頭辦理,力請官府爲之興除,很受羣衆的敬仰。於1686年病逝家鄉。葬於距村東一里的祖塋。一生著作很多。主要有《覃懷志》、《丹林集》。

“肖”姓的現狀:而在百家姓中,其實並不是記載了現今所有的姓氏的,畢竟世界變化萬千,總有些東西是後來纔出現的。而‘肖’這個姓氏,就不在百家姓之中,倒不是肖姓少見,像是近來大火的肖戰、我們的身邊也不乏肖姓的人。據統計,在中國肖姓的人口數量有七八四十萬人之多。

四、研究結論

1、據《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古今姓氏書辨證》等有關資料所載,出自子姓,以國爲氏,爲周代宋國微子啓的後裔。

2、歷史上,“肖”姓名人輩出。有漢朝政治家肖何,有歷史作家肖家芝,還有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肖勁光。

3、2021年全國姓氏人口數量排名第一的就是李姓,其次就是王姓。姓肖的人有708萬,排名第30位。

篇四:關於白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作文

姓氏文化博大精深,發展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從中華最古老的風姓,再到上古八大姓,姓氏文化經歷了風風雨雨,依然延續了下來。經考證,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國家,我們所使用的姓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姓氏。據記載,中國目前擁有姓氏5000餘個,我們熟知的宋版《百家姓》中列出的,不過只是一小部分,還有大量的姓氏在史書中沒有記載。

今天我給大家介紹一下武姓。說起武姓,大家腦海裏首先想起的肯定是武則天。的確,武則天在我國堪稱是最出名的女人了。那麼,“武”這個姓氏是如何出現的呢?

最早可追溯於商朝國君武丁

得姓始祖

武丁,子姓,名昭。商朝國君,軍事統帥。武丁在位時期,勤於政事,任用刑徒出身的傅說及甘盤、祖己等賢能之人輔政,勵精圖治,使商朝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得到空前發展,史稱“武丁盛世”。在位59年而卒,祀爲高宗。

具體來說,關於武姓的來源主要有以下七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武姓出自姬姓。根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公元前770年犬戎入侵西周,周幽王被殺,他的兒子宜臼被其他諸侯擁戴爲王,這就是東周,而宜臼就是歷史上的周平王。當時,由於周平王的手掌上有一個“武”字形狀的紋路,所以後來他的子孫就以武爲姓氏,他也被稱爲武姓的始祖。第二種說法武姓以國名爲姓。根據《世本》《萬姓統譜》等資料記載,夏朝時的大臣武羅被封地爲武羅國,後來武羅國滅亡後,其子孫就以國名武爲氏。第三種說法武姓以祖字或諡號爲氏。其一是商王武丁的後世子孫,以祖上武丁之名爲姓氏,這種說法記載在《武班碑》中;其二是春秋時宋武公的後世子孫以祖上的諡號爲姓氏,這種說法記載在《風俗通義》中。、第四種說法武姓以邑名爲氏。根據《風俗通義》記載,漢朝有一個叫王樑的人,他的封地在今河北省的武強縣,他的後世子孫因封地在“武強”而以武爲姓氏。第五種說法武姓出自以武字開頭的複姓。這種複姓主要有兩種,即武安氏和武疆氏。第六種說法武姓出自其他源流,例如被皇家賜姓爲武。第七種說法武姓出自少數民族有武姓或有複姓改漢姓武的。例如滿族武聶氏、武佳氏、武庫登吉氏,後世子孫有直接單姓武的;鄂溫克族中吳立西氏的漢姓就爲武;此外,京、彝、蒙等族的漢姓也有姓武的。

武姓歷史名人及現代名人

武訓武氏家訓

(一)愛國守法,誠信做人;厚德傳家,敦親睦鄰。

(二)德行立命,善行立身;孝敬高堂,跪乳知恩。

(三)父慈子孝,婆善媳恭;夫妻如賓,家和爲本。

(四)長幼有序,躬行己分;兄弟情深,子孫相親。

(五)胸懷遠志,書中有金;勤學不輟,敢攀高岑。

(六)重道守義,矜若濟貧;施善積德,佑而厚昆。

(七)抑奢禁賭,拒毒戒淫;積穀防饑,惟勞惟勤。

(八)操行忠厚,交友擇仁;三省宜勉,四知惟真。

(九)宗祠之重,昭穆所分;曉我宗支,奉祀先尊。

(十)承吾祖德,勵我後人;與時俱進,永昌族運。

武姓源於河南,安陽、商丘、洛陽等地。武則天父親因功晉封周國公,武則天稱帝后改國號爲周,使武姓成爲中華著名姓氏之一。

武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250位,新《百家姓》和2007年全國姓氏人口中排名95位,約有220多萬人,約佔全國總人口0。18%。武姓在越南亦有分佈,約佔越南總人口的3。8%。武姓是典型的北方姓氏,其中一支就源自於內蒙古,所以內蒙中部以及山西北部佔比最高。

篇五:關於白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作文

一、問題的提出

我身爲崔姓子孫後代的一員,對自己的姓氏有着強烈的好奇心,總想知道它的歷史,於是,我對崔姓的歷史和現狀做了一次調查。

二、調查方法:

查閱書籍和報刊。

上網查閱資料。

三、資料整理:

1、崔姓的歷史源遠流長。根據多種古籍的記載,崔氏出自姜姓。崔姓出自於西周時期的齊國,曾經長期是山東望族和中國著姓。開國君主是呂尚。

呂尚本來姓姜,因爲他的祖先被封於呂(今河南省南陽),從其封姓。呂尚的兒子丁公佶,是齊國的第二代國君,他的嫡子叫季子,本來應該繼承君位,但卻讓給弟弟叔乙,而自己則住到食采地崔邑(今山東省章丘市西北),就是崔氏。

而這位丁公佶,相傳是姜子牙的兒子。由此可見,崔氏是源自姜太公的直系後代,追本溯源還是上古時期炎帝神農氏的子孫。

2、崔氏人才輩出:有著名史學家崔鴻魏,唐代大詩人崔顥、崔護,軍馬都元帥崔立,東漢文學家、書法家崔瑗……我爲他們感到驕傲。

3、中國崔姓分佈最多的是在遼寧、山東、黑龍江、吉林、河北、天津、山西、北京、河南、甘肅及北方所有省份。而南方諸省較少。

4、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崔姓已是我國的一個人口大姓。新近統計的數據顯示,當前人口約有445萬,位列全國姓氏人口第五十四位。

四、結論

1、崔氏是姜子牙的後代。

2、崔姓現在已經是大姓,約有人口445萬,遍佈全國。

3、歷史名人有崔顥、崔護等。

篇六:關於白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作文

一、問題的提出

姓有很多,比如:林、陳、李……可是我們並不瞭解我們姓的來源,我要對我的姓展開一次大調查。

二、調查方法

上網查找關於胡姓的資料。

向爸爸瞭解我們家有多少人姓胡。

查看書籍、報刊等。

三、調查情況和資料整理

信息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具體內容

網上

胡姓的來源

胡人呢,所居住的地方,都是以胡爲地名,我們在地圖上可以查到,葫蘆河、胡亭……由於上古的時候把一些諸侯,封在以胡地命名的地區,就叫鬍子國,在古時候有兩個鬍子國,一個是後夔的後代,叫歸伯,在商代的時候封他爲鬍子國,因此,他的後代呢,被楚國滅了以後,就以國名爲姓,就叫胡氏,還有一支是,周武王滅殷的時候,他封他的同姓,姬胡爲鬍子國,這個鬍子國後來也被楚國所消滅了,因此,他的子孫呢也改姓爲胡。

爸爸的講述

歷史上的胡姓名人

胡璦、胡詢餘、胡剛中、胡敏、胡大昌胡奕防胡久山胡佐湘胡建明胡林翼……

四、結論

1、秦朝的時候,秦始皇統一了中國,他害怕六國貴族復辟,於是,就把十萬六國貴族,遷往到關中,但是,燕國有一個叫盧生,他還是認定秦國的一定是胡,所以亡秦者胡也,秦始皇聽了以後呢,就讓蒙恬率領30萬大軍,北伐東胡,把胡人趕出了河南之地,還修了萬里長城,這都是跟胡人有關的歷史。最後,秦始皇死了以後,他的兒子秦二世叫胡駭也是跟胡有關,胡駭暴政天下,引起了陳勝、吳廣的揭竿起義,最後呢,終於滅亡了秦王朝,所以秦朝最終還是亡於胡手。

2、遠古時期,胡人是以遊牧爲業的民族,特別善於騎射,爲了行動方便,胡人製作的衣服,非常適用於作戰,黃帝時,胡人製衣就已出名,據說戰國時期,人們爭相效仿,因此,也就有了趙武靈王要改胡服騎射,可見胡人具有非凡的智慧。

3、胡人漢化以後,大多以族名爲姓,許多少數民族在後來都改爲胡氏了,除了漢族胡姓,我國的許多少數民族中也有胡姓,今天,胡姓在全國的人口有1000餘萬人,是住居中國第20位的大姓。

篇七:關於白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作文

一、問題的提出

我們小區裏除了我們家,沒有一家人姓雷。我們學校也沒有“雷”姓的老師,學生裏面也少有姓“雷”的。“雷”姓真的很少嗎?“雷”姓是怎麼來的?歷史上有哪些姓“雷”的名人?現在雷姓佔有什麼樣的地位?帶着這些問題,我對“雷”這個姓進行了研究報告。

二、調查方法

1、通過網絡查詢

2、詢問身邊的人

3、查閱書籍

三、資料整理

1、“雷”姓的來源

源於姬姓,出自黃帝屬下大臣雷公。傳說,遠古時期有個人叫雷公,他精通醫術,是一個名醫,被任命爲“巫”,掌管天下巫醫。在雷公的後裔子孫中,有的延續了他的姓氏,即稱雷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2、“雷”姓的歷史名人

《封神演義》中的雷震子作爲虛擬角色最爲著名,小說中他是文王姬昌第一百子,爲武王伐紂立下赫赫戰功;雷義,最早出現於史書的雷姓名人,東漢人,與同郡人陳重情篤,被譽爲交友的典範,人稱”膠漆自謂堅,不如雷與陳”;還有近代的雷鋒,原名雷正興,出生於湖南長沙,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1962年8月15日,雷鋒因公殉職,年僅22歲,他對後世影響最大的是以其名字命名的雷鋒精神。

3、“雷”姓的現狀

據統計,當代雷姓人口已達到300餘萬,爲全國第七十八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0。24%。明朝至今600年中,雷姓人口由15萬增到300餘萬,增長了20倍。目前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四川、湖南、陝西三省,約佔雷姓總人口40%。

四、研究結論

1、“雷”姓來源於姬姓,出自黃帝屬下大臣雷公,他的後裔子孫中,有的延續了他的姓氏——即雷氏。

2、“雷”姓的名人有《封神演義》中的雷震子、史書上首位雷姓名人雷義、當代人的好榜樣雷鋒。

3、當代雷姓人口已達到300餘萬,爲全國第七十八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0。24%。

篇八:關於白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作文

一、問題的提出

我們學了一個單元,有一篇關於姓氏的研究報告,我就想以自己的姓氏寫一篇研究報告,瞭解瞭解有關羅性的知識。

二、調查方法

1、查閱有關書籍、報刊,上網查詢。

2、走訪有關部門,瞭解羅氏人口分佈情況。

3、通過多種途徑瞭解羅氏名人故事。

羅氏的原古先祖,按文化認同原則,可追溯至黃帝。其世系如下:

黃帝——昌意——乾荒——顓頊——稱——老童(卷章)——吳回(祝融)——陸終——季連(羋)——附沮——穴熊——鬻熊——羅

史料記載

《通志氏族略二》:”羅氏,子爵,熊姓。一曰祝融之後,妘姓。初封宜城,徙枝江,爲楚所滅。週末居長沙。”

《姓氏尋源》卷十五:”《廣韻》雲:出長沙,本自顓頊末胤,受封於羅國,今房州,爲楚所滅,子孫以爲氏。

三、調查情況和資料整理

羅氏分佈圖

四、結論

1、通過這次調查,我認識了元末明初傑出小說家,《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黃帝108世孫羅珠;晉代政治家羅企生;唐代軍事家羅士信和羅通;唐代文學家羅隱;學家羅從彥;唐代詩人羅鄴;宋代畫家羅存;宋代政治家羅點;學家羅洪先;明末清初著名畫家羅牧;清代著名畫家羅聘;近代著名政治活動家羅隆基;現代軍事家政治家羅榮恆;宋代著名學者之一羅靖;北宋詞人羅處約;宋代著名畫家羅仲通;大將軍羅炳輝……

2、我發現現在羅姓是個大姓,很多地方都有姓羅的人,特別是臺灣,有很多很多的人是羅姓的。現在大約有25萬多人是羅姓的,在百家姓裏的排名也從75位提升到了20位,可見我們羅姓還是比較有名的。

篇九:關於白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作文

一、問題的提出

在我的身邊,除了我的家人幾乎沒有認識翟姓的人,所以我對翟姓爲什麼那麼少,而感到好奇。“翟”姓是怎麼來的?有哪些“翟”姓名人?“翟”姓的現狀如何?帶着這些問題,我對“翟”姓作了一次研究。

二、研究方法

1、翻看書籍或報刊;

2、諮詢老師或家人;

3、上網查詢收集。

三、翟姓的來源

出自隗信,以國名爲氏。隗本來是周代中原北部地區的遊牧民族赤狄人的姓。春秋時,是狄人活動於晉、衛、齊、魯、宋等國之間,稱爲翟姓。公元前六世紀末,晉國大舉進攻赤秋狄,滅掉翟國翟人大多淪爲晉國臣民,逐漸融合於晉人。翟人的後代,就以原國名爲姓。據《國語注》所載,新安翟姓,春秋時,赤翟(即赤狄),後改爲翟(Zhai)姓。

1、翟毅東(1917至1974),原名翟明仁,山東省德平人,1935年在北京大同中學高中部讀書,參加了“一二九”運動,1936年參加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1937年回家鄉,參加國民黨進步人士組織的抗日遊擊隊,該游擊隊後縮編爲民黨臨沂專區獨立營3連,任排長。

2、翟志剛,男,1966年10月出生,黑龍江省龍江人,大學文化、雙學士學位。1985年6月入伍,1989年畢業於空軍第三飛行學院,曾任空軍航空兵某師戰鬥機飛行員,飛過殲七、殲八等幾種安全飛行950小時,被評爲空軍一級飛行員。1998年1月正式成爲中國首批航天員,2003年曾入選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航天員梯隊,現爲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特級航天員。

四、翟姓的現狀:

翟姓,中國百家姓之一,排名第108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292位。翟姓在全國分佈較廣,尤以河北、山東多此姓,上述兩省之翟姓約佔全國漢族翟姓人口的48%。江蘇省連雲港市宿城鄉是翟姓較多的聚集地,翟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108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15%。

篇十:關於白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作文

一、問題的提出

我們學校有不少同學姓張,身邊也有許多朋友姓張。“張”姓是怎麼來的?歷史上姓張的名人有哪些?現在“張”姓是不是我國人口最多的姓氏?帶着這些問題,我做了一次“張”的研究報告。

二、研究方法

1、查閱書籍和報刊。

2、詢問身邊的人。

3、其它方法。

三、資料整理

張姓的歷史來源

1、可能出自名人

張揮,號天祿,青陽之子,是古代重要武器弓矢的發明者。因弓箭的誕生對社會影響大,所以黃帝封揮爲弓正,職掌弓矢製造。後又取弓長之意,賜姓張於濮陽,封地清河。後逝葬於帝丘。因此,張揮成了張姓人的始祖。出自黃帝姬姓的後代,屬於以字爲氏。春秋時,晉國有大夫解張,字張侯,他的後代以其字命氏,也稱張氏。

2、可能源於改姓:

出自聶姓。三國魏將張遼本來是聶壹的後人,其家族爲了避怨而改張姓,其子嗣

便以張爲姓。

源於賜姓。世居雲南的南蠻酋長龍佑那,於三國時被蜀相諸葛亮賜姓張,以後其子孫便以張爲氏。

張姓人口數量與現狀

張姓是中華姓氏中的大姓之一,在宋朝時期,張姓就有接近500萬的人口,是宋朝的第三大姓,張姓第一大省市山東省。到了明朝張姓已成第二大姓,人口數500多萬。

張姓名人

《金匱要略》。書法家張芝,“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及其連者,氣脈通於隔行,被稱“今草”。以及人稱“張天師”的道教創始人張道陵。

漢之後,有黃巾起義首領“大賢良師”張角;三國大將張飛、張遼、張郃;晉時文學家張載、學者張湛;五胡十六國時期的前涼王朝-張軌家族;高昌國國王張孟明;唐代詩人張九齡、張繼、張說、張籍

總結

1張姓的名人有許多,由此可見張姓人才輩出。

2張姓作爲第三大姓,絕不是浪得虛名,人口衆多。

篇十一:關於白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作文

一、問題的提出

我是一個姓劉的小男孩。我曾爲我的姓氏十分自豪,因爲姓劉的名人就不少。雖說我姓劉,但我對劉姓的認識並不是很深,“劉”姓是怎麼來的?歷史上姓劉的名人有哪些?“劉”姓是不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姓氏?藉此機會,做一番調查。

二、研究方法

1、查閱書籍和報刊。

2、詢問身邊的人。

3、其他方法。

三、整理資料

四、研究結論

1、劉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四位的大姓,人口衆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五點三八。

2、姓劉的名人可真不少!有漢高祖劉邦,蜀漢昭烈帝劉備,唐朝文學家劉禹錫,神機妙算的劉伯溫,南宋畫家劉松年,理財家劉晏,西漢武帝劉徹,“竹林七賢”之一劉伶……我爲劉姓祖先創造的輝煌感到驕傲。

活動二:漢字字體的演變

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演變,前後經歷了甲骨文—金文—小篆—楷書—行書—草書。這七種字體。被稱爲“漢字七體”。

活動三:製作漢字印章。

漢字構造精巧,行美旨遠,正如中國人的性格特徵,含蓄謙遜,包容闊達。他們自身就有一種,智慧的力量,一個想象天地,你盡情飛翔與馳騁!

漢字是我們中華民族永遠的瑰寶,是我文化傳承的“接力棒”,我愛漢字!

篇十二:關於白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作文

一、問題的提出。

在班裏只有我一個姓花的同學在年級裏也只有我一個姓花的。在整個學校裏我的姓邊是獨一無二,於是我對花姓的歷史和現狀。我很好奇,所以我做了一次真的研究調查報告。

二、研究方法。

1、上網搜尋,瞭解花姓的歷史。

2、閱讀書籍,收集花姓的名人故事。

3、請教家人。

三、研究情況和資料整理。

1、上網:花姓的來源。

中國最新300大姓排名花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285位的姓氏人口約18萬人,雖說族人比較多,可還是比”較稀”有。”唐朝以前,有華姓人以其與花字通用,字改爲花姓,浮生縈雲,除《述異記》載有南北朝時有女英雄花木蘭外,正史上發現最早的花姓名人唐朝。如唐代有倉部員外郎花季睦。見《通志》二九《氏族》五《平聲》,還有唐代大將軍花敬定等。又,金代範用吉改花姓,其後代子孫亦稱花氏。

2、書籍報刊:歷史上的花姓人物。

花木蘭:改易男裝代父從軍的孝女。西漢初毫人。改易男裝代父從軍的孝女。古樂府有木蘭詩詠其事。

花驚定:一作花敬定,唐代將領。驍勇過人,肅宗上元初段子璋反於蜀,時崔光運爲成都尹,驚定爲牙將,討平之。既誅子璋,驚定將士大掠東蜀,肅宗罷光遠職。

花雲:廬州巢縣人,明初將領。從朱元璋定江左,滅陳友諒,平山西、狹西,積功授武昌衛副千戶。徵西蜀,進神策衛指揮僉事,調廣州左衛,累進至都指揮使。

花連布:滿州鑲黃旗人,清代將領。充健銳營前鋒,歷官火器營鳥槍護軍參領、武昌守營參將、貴州安籠鎮總兵。乾隆60年,從福康安鎮壓苗民軍,升貴州提督。次年,以深入窮追,中石墜澗死。

3、請教爸爸:我的姓氏。

因爲在爸爸家族裏的人大部分都姓花。很少有其他姓氏,所以爸爸也隨那裏的習慣姓花,我也要杏花。

四、研究結論。

1、花姓的歷史比較悠長。正史上發現最早的花姓名人在唐朝。因爲出自華氏,亦由音變而成,所以花性和華姓這時也漸漸有了區別。

2、在歷史長河中,花姓人士也才輩出。有唐代倉部員外郎花季睦;唐代大將軍花敬定,滿洲鑲黃旗人,清代將領花連布;花茂子,明帶領將花英;一作敬定,唐代將領花驚定;著名明朝初期將領花雲……我爲花姓祖先創造的輝煌感到自豪。

3、花姓產生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北朝始有花字,可見花姓始產生不會太早。

4、花姓再宋人編著之《百家姓》中位列第55位。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唐宋時花姓已爲華夏之著姓之一。

5、花姓名人多驍勇之將,是故後世一些傳奇演義中多杜撰花姓將領,除女將花木蘭外,還有《水滸傳》中的小李廣花榮。以及一些戲曲作品中的花姓悍將。

篇十三:關於白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作文

一、問題的提出

在班裏只有我一個姓花的同學,在年級裏也只有我一個姓花的,在整個學校裏我的姓也是獨一無二。於是我對花姓的歷史和現狀我很好奇,所以我做了一次認真的調查和研究。

二、研究方法

1、上網搜尋,瞭解花姓的歷史。

2、閱讀書籍,蒐集花姓的名人故事。

3、請教家人。

三、研究情況和資料整理

1、上網:花姓的來源。

中國最新300大姓排名(2008)(數據來自公安部身份證數據庫)花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二百八十五位的姓氏人口約18萬人,雖說族人比較多,可還是比較“稀有”。“唐朝以前,有華姓人以其與花字通用,自改爲花姓。浮生縈雲,除《述異記》載有南北朝時有女英雄花木蘭外,正史上發現最早的花姓名人在唐朝。如唐代有倉部員外郎花季睦。見《通志》二九《氏族》五《平聲》,還有唐代大將軍花敬定等。又,金代範用吉改花姓,其後代子孫亦稱花氏。

2、書籍報刊:歷史上的花姓人物。

花木蘭:改易男裝代父從軍的孝女。西漢初毫(今河南商丘東南)人。改易男裝代父從軍的孝女。古樂府有木蘭詩詠其事。

花驚定:一作花敬定,唐代將領。驍勇過人,肅宗上元初段子璋反於蜀,時崔光運爲成都尹,驚定爲牙將,討平之。既誅子璋,驚定將士大掠東蜀,肅宗罷光遠職。

花雲:鳳陽府懷遠(今屬安徽)人,明初將領。貌偉而黑,驍勇絕倫。從朱元璋於臨濠,將兵略地,屢建奇功,累擢行樞密院判,守太平。陳友諒來攻,城陷被執,不屈死。吳元年追封東丘郡侯。

花茂:廬州巢縣(今屬安徽)人,明初將領。從朱元璋定江左,滅陳友諒,平山西、陝西,積功授武昌衛副千戶。徵西蜀,進神策衛指揮僉事,調廣州左衛,累進至都指揮使。

花連布:滿洲鑲黃旗人,清代將領。充健銳營前鋒,歷官火器營鳥槍護軍參領、武昌守營參將、貴州安籠鎮總兵。乾隆六十年,從福康安鎮壓苗民軍,升貴州提督。次年,以深入窮追,中石墜澗死。

3、請教爸爸:我的姓氏。

因爲在爸爸家族裏的人大部分都姓花,很少有其它姓氏,所以爸爸也隨那裏的習慣姓花,我也要姓花。

四、研究結論

1、花姓的歷史比較悠長,正史上發現最早的花姓名人在唐朝。因爲出自華氏,亦由音變而成。所以花姓和華姓這時也漸漸有了區別。

2、在歷史長河中,花姓人士人才輩出。有唐代倉部員外郎花季睦;唐代大將軍花敬定滿洲鑲黃旗人,清代將領花連布;花茂子,明代將領花英;一作敬定,唐代將領花驚定;著名明朝初期將領花雲……我爲花姓祖先創造的輝煌感到自豪。

3、花姓產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北朝始有花字,可見花姓始產生不會太早。

4、花姓在宋人編著之《百家姓》中位列第五十五位,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唐宋時花姓已爲華夏之著姓之一。

5、花姓名人多驍勇之將,是故後世一些傳奇演義中多杜撰花姓將領,除女將花木蘭外,還有《水滸傳》中的小李廣花榮,以及一些戲曲作品中的花姓悍將。

篇十四:關於白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作文

2022年3月22日星期二張芮晗

一、問題的提出

我媽媽姓卞,我們班沒有姓卞的同學。“卞”姓是怎麼來的?歷史上有姓卞的名人嗎?現在的“卞”姓是我國人口最少的姓氏嗎?帶着這些問題,我對“卞”姓的歷史和現狀做一次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查閱網絡。

2、蒐集相關報刊。

3、詢問身邊的人。

三、資料整理

信息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內容

查閱報刊

“卞”姓的來源

百家姓“卞”姓由來之一源於姬姓,爲黃帝之裔孫吾融之後,用於國名爲氏。據《元和姓纂》上所記載,相傳黃帝有一兒子叫龍苗,龍苗生吾融,而吾融的兒子姬明被封到卞國,史稱卞明。其後代之子孫遂都用國名爲姓,遂成卞氏。這也是姓卞起源組成的一部分。

媽媽講述

卞姓名人

卞皇后——曹操的第二任妻子、開陽敬侯卞遠的女兒,也是曹丕、曹彰、曹植、曹熊的母親。

卞和是和氏璧的發現者;清代女畫家卞敏;三國名將卞僖,還有卞之琳、卞玉京等。

網絡搜索

卞姓現狀

卞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86位,卞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羣體,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243位,人口約三十八萬一千餘人,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24%左右,卞姓不是我國最少的姓氏。

四、研究結論

1、卞姓出自姬姓,爲黃帝裔孫吾融之後,以國名爲氏。

2、卞姓出自曹姓,爲周文王第六子叔振鐸的支庶子孫卞莊子以後,以封邑名爲氏。

3、姓卞的名人有:卞夫人(卞皇后)、卞和、卞敏、卞僖、卞之琳、卞玉京等。

4、卞姓在排行榜上名列243位,佔全國人口數的0。024%左右,約三十八萬一千餘。

篇十五:關於白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作文

一、問題的提出

書上有一篇關於李姓的研究報告,讓我明白了姓氏也是一種文化,便想出了調查王姓歷史的題目。

二、調查方法

查閱有關書籍、報紙,上網瀏覽,問家長,瞭解古今王姓名人及王姓人口數量。

三、調查情況和資料整理

信息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具體內容

書籍、報刊、上網

歷史、現代的名人

戰國時“鬼谷先生”王詡、書法家王羲之及王獻之,文學家王維、王勃、王昌齡,政治家王安石等。

上網

王姓人口數量

據統計,王姓人口數量爲9288。1萬人,有人統計,王姓不僅人口居全國第一,而且歷史名人也居全國第一位。

上網、問家長

王姓的歷史由來

1、爲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的後裔2。源於太子晉的王氏3。爲周平王太孫赤之後4。出自嬀姓5。出自子姓6。他族改姓或賜姓7。少數民族改姓王氏

四、結論

1、王姓歷史久遠,加之支系衆多,世族繁盛,代代名人層出不窮。如戰國時期授蘇秦、張儀縱橫術的“鬼谷先生”王詡。西漢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琅琊的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的書法千古留名。唐代,有著《滕王閣序》的“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大詩人王維、王昌齡。著名的文學家、王安石。元曲的代表作家王實甫,所著《西廂記》堪稱經典。明、清之際的大思想家,著《日知論》的王夫之。清末有大文學家王國維。現代的名人有:科學家王選、中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王亞南、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王稼祥、被授予共和國上將軍銜王震……我們爲王姓祖先創造的輝煌感到自豪。

本文地址:https://www.zwhhy.com/zwzt/huati/1439876.html

  • 標籤: 報告 關於白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歷史 白姓
  • 相關文章:

    版權聲明:

    1、本網站發佈的作文《關於白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作文(推薦15篇)》爲網友原創或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本網站作文/文章《關於白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作文(推薦15篇)》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作者文責自負。

    3、本網站一直無私爲全國中小學生提供大量優秀作文範文,免費幫同學們審覈作文,評改作文。對於不當轉載或引用本網內容而引起的民事紛爭、行政處理或其他損失,本網不承擔責任。

    CopyRight 作文後花園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本站所發表的作文版權歸作者所有,若轉載或者抄襲他人作品,帶來的一切後果與本站無關。若您發現本站存在您非授權的原創作品,請第一時間聯繫本站刪除!